×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包邮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1星价 ¥28.3 (7.3折)
2星价¥28.3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047975
  • 装帧:6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7
  • 出版时间:2005-06-01
  • 条形码:9787100047975 ; 978-7-100-04797-5

本书特色

莉莉是作者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艾伦·麦克法兰著的《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这30封信综观人类历史、纵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领域。 作者以行文简洁流畅为特点叙述了爱与友谊,暴力与恐惧,信仰与知识,权力与秩序,自我与他人,生与死,身体与头脑,是一部经典之作。 太好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康斯坦扎·德桑,16岁,中学生 这些信是一个绝妙的构思,人人都应该尝试写出自己的类似信件。 ——蒂姆·詹金斯,剑桥大学耶稣学院院长 这本书非常有趣。我觉得好像是我自己的外祖父在对我娓娓而谈。 ——马克·杜林,来自欧洲的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认为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大卫·杜根,电视制片人

内容简介

  莉莉是《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一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一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目录

**束信:这是些什么信?
1.为什么给你写信?
2.你是谁?

第二束信:爱与友谊
3.为什么家人总难相处?
4.爱情是什么?
5.谁是我们的朋友?
6.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三束信:暴力与恐惧
7.暴力是必要的吗?
8.战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打仗?
9.巫术是什么?
10.恐怖分子是谁?

第四束信:信仰与知识
11.上帝是谁?
12.我们能控制神灵世界吗?
13.我们怎样学习?
14.教育可以毁掉知识吗?

第五束信:权力与秩序
15.民主运行良好吗?
16.自由从何而来?
17.为什么实行官僚制度?
18.我们怎样伸张正义?

第六束信:自我与他人
19.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
20.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
21.人们为什么辛勤劳作?
22.我们的数字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与死
23.增长有哪些局限?
24.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饿死?
25.我们为什么生病?
26.为什么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体与头脑
27.什么使我们感觉愉快?
28.性是什么,它对你有益吗?
29.什么在控制我们的头脑?
30.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过去,保持独身异常困难。即使到了今天,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人也能一眼看出谁是单身汉,因为他很脏,不理发,面黄肌瘦,病体怏怏。没有妻子他简直不算人。同样,女人超过二十岁而未结婚,在很多社会也是匪夷所思的。她们穷愁潦倒,无人保护,是家庭的耻辱。一般说来,昔人要想获得生命的乐趣、儿孙满堂的福祉,那就非结婚不可。大多数人看不出除了结婚以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纵使很多社会的婚姻尤其对妇女来说,等于宣判了她们服终身苦役,外加没完没了的生孩子和挨打受骂。  英格兰是一个长期的例外,它宽容甚至鼓励不结婚。曾有四百年之久,我的鼻祖们,即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们,被禁止结婚(违者剥夺院士资格),是佣人照料他们的起居。17、18世纪,英格兰人口中终身不结婚的男女人数高达四分之一。结婚只是人生二择之一。总体而论,英格兰人可以认为子女的结婚计划有损颜面、令人烦恼、令人失望或令人振奋,但是归根结底,结不结婚还是子女自己说了算。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今天,对永久伴侣关系和婚姻敬而远之的做法风行一时,妇女尤其突出。在日本、印度、欧洲、美洲,甚至中国,为数众多的妇女到了三四十岁还不结婚,或者还不生孩子。她们生活舒适,职业体面,衣食无忧。她们意识到,结婚、生孩子和服侍男人将对这一切形成威胁,选择结婚,无异于选择了某种形式的坐牢和牺牲。今日广大妇女要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要保持独身,而是为什么要结婚和生孩子。虽然我们大都梦想得到一位爱我们胜过世上一切的灵魂佳偶,但是假若并没有一个绝对特殊的人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打算退而求其次。  我们祖祖辈辈的婚姻,多是在家长和更广泛的社会压力之下缔结和维持的。结婚,终归强似放逐,强似一缕失败的况味,强似成为*后一听“货架上无人买走的罐头”。但是今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你完全可能只结交男友,而不发展终身伴侣关系,尽管你如此美丽;从而你将成为独立自主、雄心勃勃的新型妇女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你们平等地与男人比肩而立,却免不了几分茕立世间的意味。你们的座右铭很可能是“谁需要男人?”  你或许以为这是新鲜事物。但是,*近我们访问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竟发现他们彻底放弃婚姻已达几个世纪之久。男人们一年之中有半载贩运货物到印度,女人留下来担负全责。  由此而生的景象是婚姻的彻底遁迹,即使婚姻早先存在过。男孩十三至十六岁甫一进入青春期,人们便敦促他去别人家找一个女伴。继而他开始了一种行为模式:夜间出门去伴侣家睡觉,一直持续到晚年。  每家院落设计了一个主区,供成年妇女们和小孩子们居住,本家庭的妇女们生下的孩子全部住在这里。院落另一面养牲口,有猪有牛。第三面建有足够的房间,每一个与外来伴侣交往的成年妇女都能拥有一个居室。男伴们夜幕四合时来访,破晓  ……

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国王学院院士和不列颠学术院院士,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著述凡16种,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中译本)、《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中译本,2003)、《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格兰的巫术》、《现代世界之谜》、《资本主义文化》、《和平的野蛮战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