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诚信积淳厚家风

包邮信——诚信积淳厚家风

¥17.9 (3.6折) ?
1星价 ¥17.9
2星价¥17.9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55919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38页
  • 出版时间:2019-02-01
  • 条形码:9787564559199 ; 978-7-5645-5919-9

本书特色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水木年华编著的《信--诚信积淳厚家风》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格言家训里,摘取一些能够表现中国文化诚实守信的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诚信为本, 子子孙孙尊为根 ; 忠义乃纲, 世世代代须弘扬。用诚信积淳厚家风, 示忠义养浩然国风! 有什么样的家风, 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 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应当做表里如一、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表率, 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 用家风培养一言九鼎的风格。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就形成光辉闪耀的职业道德, 科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 坚毅不拔, 勇于探索的精神 ; 商业活动中的货真价实, 保质保量, 公平交易, 童叟无欺的品质。

目录

**章 诚信为本:诚信家风代代传
诚信是人道法则
诚信是道德之源
诚信是立国之根
诚信是为政之道
诚信是处世之本
诚信是做人之基
有诚信才有和谐

第二章 诚信立身:万事须以诚字立
万事须以诚字立
不懂不要强装懂
小信诚则大信立
认识自我勿浮夸
千金不移守信义
过而能改真君子
黄金也有无足色
做人要坦坦荡荡
进学不诚则学杂
实事求是才是真

第三章 以诚交友:人际交往信当先
人际交往信当先
恭则不悔宽得众
与人交以诚释心
众心成城协作胜
朋友同道有错改
严于律己宽待人
信人者,人亦信
对朋友不要食言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第四章 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才是真
言行一致才是真
行不及言可耻也
言而不行是欺也
动人以行莫虚语
直言不讳讲真话
表里如一显君子
彼说长,此说短
欺人亦是自欺
凡出言,信为先

第五章 以信得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取信于民定天下
心悦而诚服也
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君臣之间要信任
政令信者国当强
选贤任信聚忠良
正人必先正己

第六章 商业之本:诚信才能生德业
诚信才能生德业
诚信无欺不二价
恪守信约不欺客
以诚信取才立业
以诚招客积信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多交友,少树敌

第七章 信守职责:遵守职责严于律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国是一种职责
勇于承担真男儿
人生要勇于负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铁肩敢于担道义
在其位须谋其政
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八章 忠义为魂:忠义家风传千古
忠诚是做人的根本
办事严肃,待人忠诚
大义凛然舍己身
重情重义真好汉
企业经营勿忘义
义是行为之根本
舍生取义不失节
大义内存能压邪

第九章 见利思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淡泊名利事业成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急功近利反误事
利无独据心警之
重义轻利真君子
不要被利益迷惑
义利相济,义然后取
利益应当取舍之
见素抱朴少私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信:诚信积淳厚家风/家风家教系列》:  以实心行实政的康熙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当政时间*长的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代君主。他姓爱新觉罗,名玄烨,从八岁即位,直到六十九岁病死,在位达六十一年之久。  康熙大帝平定了吴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乱,降服了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壤,实现了台湾回归,驱逐了盘踞东北边境的沙俄入侵者,三次亲征分裂势力噶尔丹,调遣大军安定西藏,勾画出今日中华疆域的轮廓。他主持编纂的《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康熙字典》《占今图书集成》等巨著,至今耸立在中华文化园林之中,嘉惠学者。  玄烨自幼酷爱读书,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但他并不盲目相信古书的记载,有时甚至持怀疑态度。例如《史记》载项羽坑秦卒二十万,玄烨说:“夫二十万卒岂有束手待毙之理乎?”《晋书》记有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玄烨曾让宫女捕萤火虫,结果表明囊萤的幽光并不能照书。  玄烨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几次重大军事行动的战略决策与部署,都是他亲自主持的。他熟读兵书,并提倡官兵读兵书,但他并不拘执兵法。他说:“武经七书,朕俱阅过,其书甚杂,未必皆合于正。所言火攻水战皆是虚文。若依其言行之,断无胜理。”  康熙一生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667年夏天,康熙刚刚亲政,这位十四岁的少年皇帝就遇上一场大水灾,哀鸿遍野,江南粮船无法沿运河北上京师。他反复考察历代治河的文献资料,选派得力的治河官员,决心一劳永逸地治理黄河。但在当时的财力、物力、人力及科技条件下,根治黄河水患是极为困难的。康熙先后于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六次南巡,视察黄河工程,终于与各地专家、民众共同找到了治黄良策,驯服了这条水患不断的河流。但他也从长期治黄实践中懂得,黄河水情年年变化,已经取得的成就不能当作普遍真理。1701年,河道总督张鹏翮建议把治河文件编集成书,康熙却认为“河性无定,岂可执一法以治之”,驳回了此议。  康熙不务虚名,尤其不喜欢臣下的过分颂扬,而且经常反躬自责,并鼓励别人纠正自己的过失。他写得一手好诗文,常常与群臣讨论文章得失,鼓励臣下“润色改易”。1684年,他写了一篇游五台山碑文,许多人赞不绝口,他却觉得“结构未能精当”,并指出“近人每一文出,不乐人点窜,此文之所以不工也”。康熙弓马娴熟,行围打猎,箭不虚发,随行人员都佩服他,他却说这都是幼年时受侍卫阿舒默尔指点的结果。  身处至尊之位,当政时间越长,取得成就越大,就越容易陷入众人歌功颂德的泥潭。当时,内阁草拟的文件里经常出现“海宇升平”“德迈二帝,功过三王”等语。康熙对大学士们说:“一切颂扬之文,俱属无益。”命令他们不要在文章中用颂扬自己的话“铺张凑数”。  然而颂扬之风总有人刮起。每逢皇帝大寿、登基周年庆典,以及朝廷取得重大胜利,诸王、贝勒、大臣、蒙古王公及达赖喇嘛等,纷纷请求给康熙加上一些尊号。例如,1721年为庆贺他御极六十年,所上的尊号为圣神文武钦明睿哲大孝弘仁体元寿世至圣皇帝,多达二十个字。康熙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来所上尊号,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此乃历代相沿陋习,特以欺诳不学之人主。”据统计,臣下联名给康熙上尊号先后十余次,均被他严词拒绝了。直到1722年逝世,康熙才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长长的尊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其实,康熙对自己的评价更恰当:“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