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土地银行研究: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

包邮中国农村土地银行研究: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

1星价 ¥19.6 (4.0折)
2星价¥19.6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9956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42页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04995674 ; 978-7-5049-9567-4

本书特色

本书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历史的制度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土地银行制度演变历程研究,提出以下理论假说:1)土地银行制度是一种非正式的自我实施的制度,需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2)农地制度是土地银行制度的基础和内在组成部分,发展土地银行制度的前提是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各种地权得到有效保护;3)发展土地银行制度需要一定的制度境,包括农业市场化、土地资本化,民主的有限的政府,“契约”精神得到广泛认同等;3)土地银行制度是市场化的产物,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运作;4)土地银行是更加专业化、更高层次的银行,必须遵循银行规律,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运营管理;5)土地银行制度有明显的正的社会外部性,对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有明显作用,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系统考察了国内外土地银行制度历史变迁,指出土地银行是农业市场化、土地金融化的产物。土地银行作为农地金融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基于农业生产特殊性而作出的一种特殊信用制度安排。由于土地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在投资者得到收入前,给以某种财务上的支持。信贷成为土地充分利用不可或缺的前提。同时作者总结欧美、印度等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认为金融机构的设置根本上取决于金融功能的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本书倡导的土地银行是一种合作社为基础的银行,它的建立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克服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又能破除农村抵押物不足难题,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主题、主线及逻辑 1.1.1 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残缺 1.1.2 概念界定 1.1.3 论题、理论假说及论述逻辑 1.2 研究背景、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地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1.3.2 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 1.3.3 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 1.3.4 关于土地银行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书不足之处 第2章 农地制度、农地金融与农业现代化 2.1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理论 2.1.1 制度的概念与功能 2.1.2 制度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2.1.3 制度变迁的原因、类型及过程 2.1.4 历史制度分析框架——以格瑞夫为例 2.2 农地制度 2.2.1 所有权、产权、物权 2.2.2 国家与产权制度 2.2.3 农地产权结构 2.2.4 农地流转制度 2.3 农地金融 2.3.1 农地金融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制度安排 2.3.2 农地金融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条件 2.3.3 农地金融制度的要素 2.3.4 农地金融机构的类型 2.3.5 农地金融与农地资本化、农村金融的关系 2.3.6 农地金融与合作社 2.4 农业现代化 2.4.1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2.4.2 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 2.4.3 农业现代化与农地金融制度 …… 第3章 发达国家土地银行成长的农地制度基础 第4章 发达国家(地区)土地银行实践 第5章 中国土地银行成长的农地制度基础 第6章 21世纪以前中国土地银行实践 第7章 21世纪以来中国"类土地银行"模式 ——基于5个调研案例的制度分析 第8章 当前国内农地产权抵押信贷供求分析 ——基于5省156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 第9章 中国土地银行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震江,男,河南南阳市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记者,现供职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战略规划部,长期从事“三农”和金融问题研究,曾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金融》、《银行家》、《农业发展与金融》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