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规划机构70年演变:兼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中国规划机构70年演变:兼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9.8 (2.8折) ?
1星价 ¥19.6
2星价¥19.6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334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6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12233496 ; 978-7-112-23349-6

本书特色

本书在广泛查阅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规划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规划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调整,总体上体现出不断加强和升格的基本趋势,同时一些部门体制方面的制约性矛盾也长期存在。从历史认知的角度,城市规划在未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中将发挥其重要使命,规划与建设的协作配合以及国家规划设计与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是影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主要内容包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规划机构建立及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城市规划”术语定名考——兼议与“城市设计”之关系、我国空间规划发展演化的历史回顾、重启规划改革议程断想——兼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规划成功转轨的历史经验。本书对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建筑史和当代中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具有突出的阅读价值。本书内容通俗易懂,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一本科普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查阅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规划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规划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调整,总体上体现出不断加强和升格的基本趋势,同时一些部门体制方面的制约性矛盾也长期存在。从历史认知的角度,城市规划在未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中将发挥其重要使命,规划与建设的协作配合以及国家规划设计与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是影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主要内容包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规划机构建立及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城市规划”术语定名考——兼议与“城市设计”之关系、我国空间规划发展演化的历史回顾、重启规划改革议程断想——兼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规划成功转轨的历史经验。本书对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建筑史和当代中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具有突出的阅读价值。本书内容通俗易懂,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一本科普读物。

目录

前言 第1章 我国规划机构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1.1 引言 1.2 前中财委时期:国家规划机构的初步建立 (1949~1952年) 1.3 后中财委时期:国家计委与建工部的双重领导 (1953~1954年) 1.4 国家规划机构的逐步升格及多部共管 (1955~1957年) 1.5 国家规划机构的重大调整(1958年)及后续演化 1.6 苏联专家对我国规划机构建设的建议及影响 1.7 几点粗浅的思考 第2章 “城市规划”术语定名考 2.1 城市规划前辈的相关回忆 2.2 陈占祥先生的两次谈话及岂文彬先生的翻译工作 2.3 苏联专家穆欣、巴拉金及其专职翻译 2.4 “城市规划”定名的内在原因——靳君达先生口述 2.5 苏联专家穆欣谈话记录——关于城市规划定名的档案查考 2.6 “城市规划”定名决策的重要领导:负责建工部城建局筹建工作的贾震先生 2.7 粗浅的思考 第3章 我国规划体系的发展演化 3.1 1950年代: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规划的“初创” 3.2 1960~1970年代: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规划的“波动” 3.3 1980~199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计划的转型、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善及国土规划的试点 3.4 1990年代中期以后:多部门、多类型规划的“分野” 3.5 几点初步的认识 3.6 进一步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的粗浅建议 第4章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规划转轨的历史经验 4.1 推进城市规划改革的紧迫要求 4.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规划成功转轨的历史经验 4.3 若干重大议题的思考 4.4 推进城市规划改革的断想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浩,城市规划博士(师从邹德慈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委员,邹德慈院士工作室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