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1星价 ¥49.4 (7.6折)
2星价¥49.4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18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20341820 ; 978-7-5203-4182-0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和总结。首先,对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形式、种类、内容、以及发展到唐代的演变轨迹做以系统、全面、明晰的归纳梳理。其次,在科举考试的大背景下去查询、阐释、评价“策问”当中出现的众多典故。第三,在弄懂所有典故、解读完“策问”表面反映出的大意、归纳梳理策问大意的层次之后,结合“安史之乱”后中唐社会动荡的政局、凋敝的经济、新的科场文化导向去分析权德舆在“策问”中反映出的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权德舆的五十道“策问”文本进行系统研究与述评。 主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和总结。首先,对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形式、种类、内容、以及发展到唐代的演变轨迹做以系统、全面、明晰的归纳梳理。其次,在科举考试的大背景下去查询、阐释、评价“策问”当中出现的众多典故。第三,在弄懂所有典故、解读完“策问”表面反映出的大意、归纳梳理策问大意的层次之后,结合“安史之乱”后中唐社会动荡的政局、凋敝的经济、新的科场文化导向去分析权德舆在“策问”中反映出的思想。

目录

绪论

**章 唐代的科举与策问
**节 唐代的科举
第二节 策问
第三节 策问与儒家经典

第二章 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上)
**节 提倡儒学、尊崇儒学传承的思想
第二节 忧患意识和思变创新思想
——《春秋》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一 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和重振国威的爱国思想
二 弃传求经、思变创新的思想
三 质疑经典、以学干政、重树儒学新风的治学态度
第三节 对品行节操及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语》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一 对品行节操和君子风范的看重与推崇
二 对孔门“四科”及其弟子品行的探讨
三 对孔门弟子“仁”“礼”品质的探讨
第四节 有隐无讳的质疑、批判精神
——《诗经》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第五节 对礼乐文教之功的思考
——“三礼”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一 对礼教不足的批评与思考
二 对礼的看法与认识
三 对礼乐的提倡与推崇
第六节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一 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宗经复古、重树经学权威的主张
二 洁净精微、惩忿窒欲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 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下)
**节 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规律的评骘与主张
——道教典籍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一 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规律的主张
二 不忘初心、仁人不死的人生修养
三 不断内省、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第二节 轻徭薄赋、生人安民的为君为政思想
第三节 权德舆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一 “人为邦本、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
二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的治国方略
第四节 对边疆战事的关心与思考
第五节 有关科举、教育制度的思考
一 对科举制度和选贤予能的思考
二 对迷失学习要旨的批评与启发
三 对选举流弊的思考
四 对中唐教育体制的思考与评骘
五 唐代科举取士的疏漏及弊端
六 求贤选能之方的探索
七 重视人才的儒家情怀
第六节 权德舆策问的文论主张
一 文以述志
二 言而蕴道、尚气、尚理、有简、有通

第四章 权德舆策问的特点
**节 文体特点
第二节 写作特点
一 广征博引、立意高远
二 骈散结合、平易自然
三 章法得体、结构井然

第五章 权德舆策问的价值
一 认识价值
二 文化价值
三 史料价值
四 现实意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这道策问的大意是说:周代实行十一税,是适中又公平的。秦国开垦私有土地,把农耕和战争作为本业。现在唐王朝参照古代的做法,给百姓一定的优惠政策,均衡并减少财物的征收,与之休养生息的政策。丰收年就在京师稳住粮价,歉收年按照惯例通过水路从关东转来粮食。但仍然忧虑土地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人的力量还没有全部利用,生产它的人少,享用它的人多,粮食布帛逐渐不值钱而钱币越来越贵重。有些人就丢弃农业的本业去经商,物价并没有飞涨,但也就出现了粮食布帛不值钱的害处。想要使操纵市场的人没办法牟利,从事农桑的人能富裕地自给自足,就要调节钱币和劳动量之间的关系,就要控制贫富悬殊的差异。至于春秋时管仲调节货币价值的高低,战国李悝依据年景的丰歉平抑粮价,其中有能为今天所用的,也请陈述。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美好的建议,都详尽地列出来。②  这道策问有三层意思:**,唐王朝参照古代轻徭薄赋、扶植农业的做法,给百姓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少征收,休养生息,平籴粮价等。第二,针对“粟帛浸轻,而缗钱益重”之弊端,适时调整物价,控制贫富悬殊。第三,请举子们广征博引,以春秋管仲调节币值、战国李悝平抑粮价为例,论述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的建议。  赋税、土地、农业、手工业、商业、漕运、救灾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生人安民的根本,关系国计民生,是历代统治阶级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科举考试经常以此类问题来征询考生的意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③的观点,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引起统治者对“民”这个主体的重视和尊重。唐太宗更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深深体会到“民”与国家社稷存亡的重要关系。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颈以啖腹,腹饱而身毙。”①因此,民本思想自古以来就是统治阶级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  安史之乱的爆发,严重摧残了唐王朝的农业经济和与此相关的赋税收支,日益萎缩的财政和人不敷出的军事开支,迫使德宗于建中元年(780)采纳并实行了杨炎建议的“两税法”,即改变了贞观以来以地税和户税为内容的租庸调制,而分夏秋两季征纳谷帛和钱缗的制度。然而,两税法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施行过程中已滋长了许多弊端。其中重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变征纳谷物为征纳缗钱,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白居易在《策林·息游惰》中也指出了这一弊端带给农民、农业的负面影响:“当今游惰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所以伤者,由天下钱刀重而谷帛轻也。”②权德舆在这里指出“生之者少,靡之者多,粟帛浸轻,而缗钱益重。或去衣食之本,以趣末作,自非翔贵之急,则有甚贱之伤”。耕种的人少而消费的人多,粮食布帛逐渐不值钱而钱币越来越贵重,这种状况已经严重伤害了农民努力耕种的积极性,他们或弃农从商,或追慕钱利。总之,人心浮躁,民心不安,这种现象直接威胁到统治阶级的政权。对于这一点,权德舆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他借用科考来寻求解决之良策。  贞元二十一年(805)礼部策问五道第二问中,权德舆就如何针对前朝的弊端,总结、汲取历史经验,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以敬救忠之弊,以文救敬之弊,以忠救文之弊而提出问题,让诸位考生分析并提出良策。  ……

作者简介

  陈江英,甘肃天水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现任教于陇南师专文学与传媒学院。校级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陇南地方文化、文史研究。主持并完成甘肃省社科项目“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参与教育部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