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

包邮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

1星价 ¥50.9 (5.9折)
2星价¥50.9 定价¥8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690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9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20346900 ; 978-7-5203-4690-0

本书特色

  伴随着当代艺术现象的复杂变化以及当前诸多社会学专家对艺术领域的日益关注,传统的美学与艺术哲学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保证其自律性?艺术自律的艺术社会学如何得以可能?若要回应这样的问题,重新回顾德国学者齐美尔的艺术思想将会大有裨益。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基于对齐美尔艺术思想的理论探源,分别立足于艺术哲学的视角、社会历史的视角、“交互效用”的视角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对齐美尔的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力图将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样性呈现出来,并尝试为人们重新建构艺术与社会的关联、开展艺术哲学与艺术社会学的平等对话提供契机。

内容简介

伴随着当代艺术现象的复杂变化以及当前诸多社会学专家对艺术领域的日益关注,传统的美学与艺术哲学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保证其自律性?艺术自律的艺术社会学如何得以可能?若要回应这样的问题,重新回顾德国学者齐美尔的艺术思想将会大有裨益。本书基于对齐美尔艺术思想的理论探源,分别立足于艺术哲学的视角、社会历史的视角、“交互效用”的视角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对齐美尔的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力图将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样性呈现出来,并尝试为人们重新建构艺术与社会的关联、开展艺术哲学与艺术社会学的平等对话提供契机。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章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理论探源
□□节 德国19世纪中后期的精神趋势
一 新康德主义的兴起
二 社会学研究的起步
三 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传播
第二节 认识论的根源
一 康德的先验认识论
二 黑格尔的精神发展理论
三 叔本华对历史方□□的批判
四 小结
第三节 艺术研究的多重视角
一 民族心理学视角
二 生物学和生理学视角
三 社会历史视角
四 美学与哲学视角

第二章 作为独立王国的艺术
□□节 重点范畴与观念的辨析
一 自律作何解释?
二 对艺术的必要澄清
三 艺术:一个为自己而在的王国
第二节 独立的艺术王国何以可能
一 重审艺术的目的
二 艺术的生成
三 艺术是“第三种东西”
第三节 接受与反思
一 理论层面
二 现实层面
三 回到齐美尔

第三章 互动中的艺术与社会
□□节 艺术社会史何以可能?
一 历史:一种怎样的实在?
二 艺术史的建构
三 社会与历史中的艺术
第二节 从交互效用看艺术对社会的功用
一 何为交互效用?
二 社会作为一件艺术品
三 艺术作为社会的听诊器
第三节 接受与反思
一 艺术社会史的建构:以豪泽尔为例
二 艺术鸟托邦与社会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
三 回到齐美尔
……

第四章 走入社会学视野的艺术
第五章 对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丹(1987—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哲学博士,现为延安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生导师,延安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刘东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先后主持延安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项,并在《中国学术》《当代文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当前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艺术社会学、解释学,专注于18世纪至20世纪德国美学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