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1979)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

包邮(1949-1979)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

1星价 ¥54.7 (8.0折)
2星价¥54.7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3119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5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12231195 ; 978-7-112-23119-5

本书特色

本文研究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时间段为1949年~1979年,处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封闭时期。家电产品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文基于中国家用电器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历程、同时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集中选取电娱类家电、电动类家电、照明家电等出现较早、产量较大、受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生产企业体制和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种来分析中国民用家电造型产生原因及演变轨迹。在对中国各家电产品主产区现存大量家电产品进行实物考察,获得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造型来源、科技应用、工艺材料,风格款式成因给出时代性、工艺性、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产品造型演变上归纳了中国家电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商兼工”仿造,进口零件组装、装配性生产、整机国产化,自有风格直至改革开放后引入国外生产线从而本土家电产品设计总线的断裂,分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梳理中国建国30年家电产业脉络。论文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本文研究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时间段为1949年~1979年,处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封闭时期。家电产品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文基于中国家用电器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历程、同时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集中选取电娱类家电、电动类家电、照明家电等出现较早、产量较大、受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生产企业体制和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种来分析中国民用家电造型产生原因及演变轨迹。在对中国各家电产品主产区现存大量家电产品进行实物考察,获得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造型来源、科技应用、工艺材料,风格款式成因给出时代性、工艺性、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产品造型演变上归纳了中国家电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商兼工”仿造,进口零件组装、装配性生产、整机国产化,自有风格直至改革开放后引入国外生产线从而本土家电产品设计总线的断裂,分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梳理中国建国30年家电产业脉络。论文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写作缘起与目的 1.1.1 背景 1.1.2 缘起 1.2 以往文献记载 1.2.1 **对1949—1979年家电产品的记载 1.2.2 国外对中**电产品的记载 1.2.3 当前文献记载的不足 1.3 本书相关内容界定 1.3.1 目标 1.3.2 本书意义 1.4 时间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1.4.1 家电产品品种和生产时间的界定 1.4.2 主要内容界定 1.5 资料梳理思路 1.5.1 资料类比途径 1.5.2 内容框架 第2章 中**电工业发展基本脉络 2.1 中**电工业产生背景 2.1.1 电器科技发展背景 2.1.2 中**电工业产生 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电企业发展概况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家电企业国有化进程 (1949—1957年) 2.2.1 完成电器工厂国营接管 2.2.2 军工厂式家电生产制 2.2.3 扶持带动电器周边产业 2.3 “大跃进”时期的发展与制约并存(1958—1965年) 2.3.1 “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2.3.2 浮夸风下的家电生产概况 2.4 “**”时期——曲折前进(1966—1976年) 2.4.1 政治运动带动收音机普及 2.4.2 “**”运动对家电产能的影响 2.4.3 工业生产管理权改革下放 2.5 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9年) 2.5.1 引进技术对家电产能的推动 2.5.2 引进技术对本土产业链的冲击 2.6 小结 第3章 1949--1979年主要家电产品类型及发展 3.1 电娱类家电——收音机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收音机发展概况 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音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1.3 中西收音机造型比较分析 3.1.4 收音机界面演变特征分析 3.1.5 收音机外形结构演变轨迹 3.2 电娱类家电——电视机 3.2.1 电视机发展概述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视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2.3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