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视网膜黄斑病变陈有信2020观点

视网膜黄斑病变陈有信2020观点

1星价 ¥97.0 (4.9折)
2星价¥97.0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89587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56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18958795 ; 978-7-5189-5879-5

内容简介

黄斑是眼底很重要的结构,它司人的光觉、形觉和色觉。因此,一旦黄斑因为各种原因,如疾病、外伤,甚至一些先天遗传因素,使得黄斑的结构受到损害,则视功能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有两方面主要的进步,大大推动了黄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是影像技术,特别是光相干断层扫描术(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技术,此项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活体下无创地看到视网膜、脉络膜,甚至部分巩膜的结构和层次, 看到不同病变成分在眼底的光学反射特性,看到病变累及视网膜或脉络膜在哪个层次,为了解黄斑病变的定位、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而且图像清晰度越来越高,并且具有很多定量测定功能。 此外,OCT血管成像术(OCT angiography,OCTA)的进展,使得不用造影剂观察眼底血管血流成为可能。随着扫描深度和速度的提高,如扫频源OCT技术的出现,扫描的深度显著提高,一次扫描的图像既可以看到后部玻璃体, 同时可以清晰地看到视网膜和脉络膜层,而速度的提高使得扫描的广度得到极大的提升,结构OCT的扫描宽度可达16mm,OCTA的扫描面积可达12mm×12mm。而且设备性能还在不断提升之中,扫描速度可以达到20万次/s 以上,将来可以做到更大范围的扫描,很大程度上替代荧光素血管造影。技术的进展还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底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 二是治疗药物的进展,这方面主要是抗VEGF药物在血管性眼底疾患方面的应用,使得过去束手无措的疾患,有了治疗手段。同时,基因治疗、干细胞技术、电子芯片技术都在黄斑疾患治疗方面有较大进步。 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组织编写,试图将近年来黄斑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影像学进展、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并介绍给大家,以期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靠前外有关黄斑疾病的诊疗进展,同时对黄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科室多位同事及研究生、进修生们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张辰茜医师在本书后期整理中做出了大量工作和贡献,在此一并致谢。但由于水平所限,特别是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待书出版后,某些理论、概念或诊疗方案已经有所改变, 因此,本书的局限性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鉴谅

目录

目录 ———— Contents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黄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001 1.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的概述 / 001 2.OCTA的基本原理 / 002 3.OCT图像解读 / 006 4.OCTA可以让人们重新思考现有临床实践对黄斑疾病的影响 / 017 自发荧光的概述、基本原理及在眼底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019 5.正常FAF的功能状态 / 020 6.临床常见眼底疾病FAF特征及意义 / 02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诊治新进展 / 033 7.AMD病因研究进展 / 033 8.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检查和治疗进展 / 037 9.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展 / 045 10.OCTA在AM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048 11.人工智能在AM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053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与基因研究进展 / 066 12.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066 13.息肉状脉络膜的基因研究进展 / 075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分型及基于分型的治疗研究进展 / 093 14.PCV的分型 / 094 15.PCV治疗的研究进展 / 102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 117 16.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临床特点 / 118 17.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分类研究 / 119 18.SHM的治疗及预后 / 126 19.SHE是新生血管活动性征象,抗VEGF药物注射能有效消解SHE / 127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 133 20.PED的临床表现与检查 / 134 21.PED的病因 / 134 22.PED与CNV的鉴别 / 135 23.AMD继发的PED / 136 24.其他可能造成PED的疾病 / 140 25.不同类型PED的治疗方法 / 141 26.PED的预后和预防 / 144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分类、病因、治疗及预后 / 151 27.RPE撕裂的流行病学特点 / 152 28.RPE撕裂的分类 / 152 29.RPE撕裂的发病机制 / 154 30.RPE撕裂的诊断 / 155 31.RPE撕裂的转归 / 156 32.RPE撕裂的治疗 / 156 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抗VEGF治疗的不良反应 / 161 33.VEGF家族及其受体 / 161 34.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 / 162 35.VEGF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 163 36.抗VEGF药物的特性 / 166 37.抗VEGF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 / 167 38.抗VEGF治疗的系统性不良反应 / 171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在眼底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78 39.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 / 179 40.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 183 抗VEGF时代的眼底激光治疗进展 / 197 41.激光作用原理 / 198 42.激光的临床运用 / 202 精准医疗与药物遗传学在AM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216 43.AMD治疗中精准的诊断 / 218 44.AMD治疗中精准的药物选择 / 218 45.AMD治疗中精准治疗的剂量与治疗方案 / 221 46.AMD精准治疗的药物遗传学 / 22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概述及诊疗进展 / 233 47.RVO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 235 48.RVO的临床表现 / 236 49.RVO的诊断 / 237 50.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方向 / 241 糖尿病黄斑水肿是血管异常、神经衰退和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 253 51.微血管异常、BRB功能障碍是DME*显著的病理改变 / 254 52.神经退行性病变隐匿发生 / 256 53.局部慢性炎症反应推波助澜 / 257 DME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261 54.DME的流行病学现状及进展 / 261 55.DME的诊断新进展 / 263 56.DME的治疗新进展 / 264 57.DME治疗国际指南的解读 / 289 58.DME治疗的临床病例解析 / 29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 301 5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代谢记忆 / 301 60.表观遗传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304 61.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 309 病理性近视的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 314 62.Meta-PM研究的分级标准 / 315 63.病理性近视分类中的相关眼底表现 / 317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 339 64.MF的诊断 / 339 65.MF的OCT分型 / 340 66.MF的发生机制 / 342 67.MF的自然病程与转归 / 342 68.MF的治疗 / 343 病理性近视继发CNV的治疗进展 / 352 69.Anti-VEGF仍为病理性近视继发CNV的一线治疗 / 353 70.病理性近视继发CNV的辅助治疗措施 / 356 71.病理性近视继发CNV治疗的终极困境 / 358 黄斑前膜研究新进展 / 364 72.黄斑前膜的临床表现与自然病程 / 364 73.黄斑前膜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机制 / 366 74.黄斑前膜的影像学研究 / 367 75.黄斑前膜的治疗进展 / 374 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新进展 / 386 76.玻璃体切割手术是FTMH的首选治疗方式 / 387 77.重组微纤溶酶Ocriplasmin在MH中的临床应用 / 396 78.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在MH中的临床应用 / 396 脉络膜肥厚系疾病 / 403 79.新技术带来新视野 / 403 80.脉络膜肥厚系疾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 408 81.脉络膜肥厚系疾病的诊断治疗 / 414 82.未解之谜 / 415 AZOOR的概述、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 / 419 83.AZOOR病如其名,是一种少见的外层视网膜病变 / 419 84.AZOOR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的青年女性 / 420 85.AZOOR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 421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的概述、诊断和治疗 / 426 86.PAMM的发现与命名得益于相干光断层扫描等影像技术的精进 / 426 87.近红外眼底照相和OCT是诊断PAMM的利器 / 427 88.PAMM可以是特发性,也可以继发于眼部及其他全身疾病 / 427 89.PAMM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428 Mac Tel概述、分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434 90.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的分型 / 435 91.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的发病机制 / 438 92.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进展 / 448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 455 93.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 / 455 94.细胞治疗 / 463 95.人工视网膜 / 466 96.新药及新型给药系统 / 469 视网膜假体研究进展 / 474 97.视网膜假体是一种人工视网膜植入系统 / 474 98.视网膜植入电极系统的作用及原理 / 475 眼科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 / 488 99.人工智能概述、历史及基本研究方法 / 488 100.眼科人工智能研究 / 492 眼科立体可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515 101.眼科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515 102.眼科立体可视化技术在眼科的应用 / 516 103.3D可视化系统的优点 / 517 104.3D可视化系统的不足 / 518 眼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 519 105.手术机器人发展史 / 520 106.手术机器人与眼表手术 / 522 107.手术机器人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 523 108.眼科手术机器人的展望 / 528 眼底病的基因治疗 / 530 109.基因治疗的分类 / 531 110.基因治疗相关技术及发展 / 533 111.基因增强应用于眼底疾病治疗 / 536 112.基因治疗眼底疾病的展望 / 548 出版者后记 / 55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有信,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常务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兼主任委员助理,中国医生协会眼科医生分会顾问,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医生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兼眼科人工智能分委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兼眼科分委会副主任委员、黄斑学组组长,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兼眼科影像信息学组组长;兼任《中华眼科杂志》BMC Ophthalmology等杂志编委等。作为合作研究者完成的“泪液学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 近年来,致力于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参与《眼底病学》“Retina”(第五版)等十余部专著的写作,共同主编《视网膜色素上皮基础与临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常用眼底病检查技术(DVD)》。翻译出版《白内障诊治》“Retinal Vascular disease”“Retina,4th edition”(**卷)。 发表各类眼科学术文章70多篇。2004年被授予“中华眼科学会奖”,2008年被授予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2015年荣获“中国优秀医生奖”,2016年、2018年分别获得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2018年获得海外华人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颁发的“杰出领导力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