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基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包邮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基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星价 ¥18.5 (7.7折)
2星价¥18.5 定价¥2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2584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36页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560258478 ; 978-7-5602-5847-8

本书特色

敖丽红所著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基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揭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促成二者的相互推动,在实践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农三化”结合起来,在时空统一上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它们之间的联动机制,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2.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指引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农村“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3.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协调运行的宏观政策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复杂性,本研究试图为出台县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4.有利于辽宁县域经济与“农三化”互动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完善,推动辽宁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内容简介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基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县域范围内从区域视角(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产业视角(农业现代化)两个独特的视角层面讨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立它们之间关系模型,试图更深入地探索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期在推进“农三化”上寻求突破,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寻求辽宁县域经济与“农三化”联动的*佳路径,发展辽宁县域经济,为东北老工业振兴作出贡献!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
四、理论创新
五、实际应用价值

**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
**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性质与特征
一、县域及县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的性质
三、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县域经济要素、类型及发展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素
二、县域经济的类型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第三节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方向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县域经济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第二章 县域经济与农村工业化
**节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及本质
一、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
二、农村工业化的理论依据
三、国外农村工业化的历史回顾及特征分析
四、农村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模式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三、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
二、农村工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战略

第三章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
**节 城镇化内涵、本质及其理论分析
一、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内涵
二、城镇化理论及其演变
三、城镇化的本质及生成机制
……
第四章 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在县域范围,劳动力的转移有赖于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劳动部门转移到城镇的高生产率的工业、服务业,从而促进县域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从生产率提高的角度分析,发展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率。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劳动力则十分丰富,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必然非常低,甚至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到零,即什么也不生产。因此,农村以低生产率为特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业部门就业,将会增加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总量。据统计:现在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1.5亿左右,农产耕种19.35亿亩,每户不到8亩地,农产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剩余较少,甚至遇到灾害时没有剩余。可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势在必行。从需求增加的角度分析,中国30%的城镇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70%,70%的农村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30%。一个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和一个市民的货币购买力的比例是1:3-1:3.5。因此,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将会使中国总的市场需求有一个较大的增加,进而拉动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关学者的计量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会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GDP达到1-2个百分点的增长。同时,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将大量的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城镇人口。推进农村城镇化,就是将这部分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定居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城镇人口增加和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极化作用使城镇及县域周围的生产要素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从而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说,推进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有力保证。 ……

作者简介

敖丽红,(1968.8-),女,满族,渤海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从事区域经济、工商管理研究。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近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