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阳明后学文献丛书:陶望龄全集(全三册)(精装)
- ISBN:9787532593545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92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32593545 ; 978-7-5325-9354-5
本书特色
陶望龄为明代大儒,他推崇王阳明。笃信阳明致良知之教,在他看来,历代圣贤对圣人之教的表述虽有不同,实则“东海西海,廓尔同心;先圣后圣,居然一揆”(陶望龄:《歇庵集•圣学宗传序》),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种学问,即心学。这种学问至王阳明而发扬光大,所以他说:“古今谈道术者不为不盛矣,而未有如阳明先生。”(陶望龄:《歇庵集•招隐篇》)在阳明传人中,他十分尊崇王龙溪和罗近溪,而尤嗜近溪之语,赞之为“人天之眼,贤圣之腮”(陶望龄:《歇庵集•与何越观七首》)。在他看来,“新建之道,传之者为心斋、龙溪”(陶望龄:《歇庵集•旴江要语序》),而罗近溪是心斋之学的传人,因而是阳明之道的延续者。为了继承近溪之学,他精研近溪著作,特辑《近溪语要》一书。由此,陶望龄在思想上便成为心斋、近溪一脉的传承者。同时,他又与周汝登一道倡道越中,延续龙溪等人学脉,阐发王学思想。这使得他在思想上又深受周汝登影响,与其一并成为龙溪一脉在越中的重要传人。就修养工夫而言,陶望龄既强调本心的无善无恶、无为无染状态,反对执着用智,又强调本心与百姓日用的合一状态,反对道事分离。他解释“良知”说:“混同万有,昭察天地,灵然而独运之谓知;离闻泯睹,超绝思虑,寂然而万应之谓良。”(陶望龄:《歇庵集•重修阳明先生祠碑记》) 陶望龄为明代大儒,他推崇王阳明。笃信阳明致良知之教,在他看来,历代圣贤对圣人之教的表述虽有不同,实则“东海西海,廓尔同心;先圣后圣,居然一揆”(陶望龄:《歇庵集•圣学宗传序》),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种学问,即心学。这种学问至王阳明而发扬光大,所以他说:“古今谈道术者不为不盛矣,而未有如阳明先生。”(陶望龄:《歇庵集•招隐篇》)在阳明传人中,他十分尊崇王龙溪和罗近溪,而尤嗜近溪之语,赞之为“人天之眼,贤圣之腮”(陶望龄:《歇庵集•与何越观七首》)。在他看来,“新建之道,传之者为心斋、龙溪”(陶望龄:《歇庵集•旴江要语序》),而罗近溪是心斋之学的传人,因而是阳明之道的延续者。为了继承近溪之学,他精研近溪著作,特辑《近溪语要》一书。由此,陶望龄在思想上便成为心斋、近溪一脉的传承者。同时,他又与周汝登一道倡道越中,延续龙溪等人学脉,阐发王学思想。这使得他在思想上又深受周汝登影响,与其一并成为龙溪一脉在越中的重要传人。就修养工夫而言,陶望龄既强调本心的无善无恶、无为无染状态,反对执着用智,又强调本心与百姓日用的合一状态,反对道事分离。他解释“良知”说:“混同万有,昭察天地,灵然而独运之谓知;离闻泯睹,超绝思虑,寂然而万应之谓良。”(陶望龄:《歇庵集•重修阳明先生祠碑记》)
陶望龄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兼承“二王”(王心斋、王龙溪)、融会“二溪”(罗近溪、王龙溪)的特点,而且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他经常游历山林、出入寺院、结交僧流、阅读释典,尤其与云栖祩宏、湛然圆澄等人交往密切。他修习禅法,参悟“话头”,是当时有名的佛门居士。这使得他的思想具有融会儒释、贯通三教的倾向。他认为,三教虽然形迹不同、教法有异,但其归宿和宗旨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往性道的途径,因而,学者不可执着于三教的差异,而应借助三教的教法,实现自我心性的发明。他说:“学求自知而已。儒释皆津筏边事,到则舍矣。”(陶望龄:《歇庵集•与徐鲁源先生二首》)由此,他反对理学史上长期以来的辟佛传统,并认为明道、阳明、龙溪等人对佛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名叛而实近”、“阳抑而阴扶”,“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陶望龄:《歇庵集•辛丑入都寄君奭弟书十五首》)。他将佛教思想与阳明心学相融合,用佛学思想去阐释阳明的良知之学。
陶望龄在初入翰林时便以诗文著称于世,其著作受到时人追崇,流传于士林。嗣后,他任职翰林院,参与编修国史、撰述制诰,作了大量馆课、制草等官书公文;又与焦竑、袁宗道、袁宏道、黄辉、董其昌、周汝登等众多文人名士相交往,或集会结社,作诗作文,或书信往来,辩难酬答,或游览名胜,记述雅兴,写了大量文字著述;此外,还因他夙有文名,而常为人请托,撰写碑记、墓铭、赠序、书启等文章。本书收《歇庵集》、《功臣传草》、《歇庵制义》、《解老》、《解庄》、《陶石篑评会稽三赋》数种。
内容简介
陶望龄为明代大儒,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陶承学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自己会试*,殿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与同科状元焦竑一起读书秘阁。后又与黄辉、公安三袁、周汝登交往颇密,后又与湛然澄、密云悟等高僧交往密切,与董其昌、李贽亦颇密。陶望龄醉心心学,又混之入禅。是阳明后学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文章冠当时,宽宏雅正,与袁宏道分途。其诗多赠禅师者,有禅气,如“稽留山下寺,客到每稽留。僧定年年夏,蝉吟句句秋。泉新云护笕,峰午月生楼。不独贪名赏,兼怜茗事幽。”(《赠灵隐僧三首》其一)古体咏物诗亦屡翻新意,如咏一种鱼叫懒妇鱼,其膏做灯油,照歌舞则明,照织读则暗;咏流离鸟,谓幼时好而长大则丑。皆似心学与禅学映照于诗。
目录
歇菴集 1
卷一 3
賦 3
述志賦 館課 3
詩 4
西施山房 有序 4
悲哉行爲丁亥秋七月大風作 5
猛虎行 有序 5
雪蕉三首 5
其二 5
其三 5
除夕 5
偶述先兄虞仲遗跡悲不自勝因憶别後寄詩有青山病色之句漫賦八絶 6
其二 6
其三 6
其四 6
其五 6
其六 6
其七 6
其八 6
六陵懷古三首 6
其二 6
其三 6
蘭亭懷古 7
詠江燈 7
招開美 7
山房襍興十首 7
其二 7
其三 7
其四 7
其五 7
其六 7
其七 7
其八 7
其九 8
其十 8
題畫壁四首 8
其二 8
其三 8
其四 8
春郊 8
焚香 8
煮茶 8
長春園十景十首 8
其二 8
其三 9
其四 9
其五 9
其六 9
其七 9
其八 9
其九 9
其十 9
暑月抱病戲成六絕 9
其二 9
其三 9
其四 9
其五 9
其六 9
戲爲贈内詩二首中多隱語不足深解也 10
其二 10
開美以山房四絶投贈作此報之 10
插菊 10
石宕山 10
山曉示開美 10
送商叔護朱叔懋應試之秣陵三首 10
其二 10
其三 11
山房走筆招開美 11
白鹿行爲姑蘇張生壽 11
揚州懷開美 11
淮陰侯祠二首 11
其二 11
夜泊桃源 11
呂梁 12
燕子樓 12
過沛縣高帝廟 12
次沙河 12
新城曉發 有序 12
旅次憶越中舊居 13
其二 13
途中雜詠 13
曉星 13
朝雲 13
征雁 13
栖鳥 13
途中雜詩四首 13
其二 13
其三 13
其四 14
又途中雜詩五首 14
其二 14
其三 14
其四 14
其五 14
道上微雪 14
其二 14
遇雪憶越中舊遊二首 14
其二 14
古柳詩 15
到京懷開美 15
扈遊圖题辭 有序 15
帝京篇 舘課 15
觀運甓圖有感 舘課 16
恭讀宣宗皇帝御製翰林院箴有述 館課 16
省耕圖 舘課 16
盆菊吟 舘課 16
玉壺冰 舘課 17
秋聲 舘課 17
聖節朝賀 舘課 17
送經略大臣行邊 舘課 17
齋居對雪 舘課 17
三餘篇 舘課 17
七夕效梁體 舘課 18
寶劍篇 舘課 18
憂旱吟 舘課 18
喜雨 舘課 18
塞上 舘課 19
塞下曲四首 舘課 19
其二 19
其三 19
其四 19
瓊島春雲 舘課 19
蚤春 舘課 19
太廟薦新麥 舘課 19
賦得雨中春樹 舘課 20
端午賜畫扇綵縷艾虎艾葉紀恩 館課 20
賦得五星如聯珠 舘課 20
咏上苑桃花二首 館課 20
其二 20
咏史四首 館課 20
其二 20
其三 20
其四 20
送范檢討冊封便道歸蜀 21
挽田鍾台先生 21
其二 21
其三 21
其四 21
酬陳玉叔廷尉見寄之作二首 代 21
其二 21
送蔣吉士侍養 21
其二 22
送潘教授之明州 22
其二 22
送祝心吾之官汴京祝有禁方許以藥酒見惠遂有下句 22
送樂吾丈尉潛山 22
送單監正之遼東 22
題川嶽生神冊 并序 23
夏日過韋園三首 23
其二 23
其三 24
題郭生畫 有序 24
題李寧遠卷三首 24
其二 24
其三 24
讀白樂天詩 24
耳鳴 24
贈劉布衣 25
戲題 25
題窗四首 25
其二 25
其三 25
其四 25
送雪浪和尚遊雁蕩 25
題集慶寺僧卷 有序 26
雲岩四首 有序 26
其二 26
其三 26
其四 26
題許少師冊四首 有序 26
其二 27
其三 27
其四 27
病士擬陶七章 27
其二 27
其三 27
其四 27
其五 27
其六 28
其七 28
襍言 28
懷昭素年兄近體四章 28
其二 28
其三 28
其四 28
懷伯修先生近體四章 28
其二 29
其三 29
其四 29
卷二 31
詩 31
題水亭圖 有序 31
題黃珪淵明行樂圖 31
擬陶二首 31
其二 31
贈聶鍊師 32
别袁六休七章 32
其二 32
其三 32
其四 32
其五 32
其六 33
其七 33
又戲效來篇九言三言 33
三言 33
贈天目僧少年嘗選爲兵與倭鬭傷臂 33
雨問答臨安道中作 33
遊五泄六首 各有序 34
青口 34
第五泄 34
白龍井 34
**泄 35
紫閬 35
玉京洞 35
過釣臺用嚴子陵灘韻同袁中郎賦四首 得二 36
其二 36
憶同遊二章 36
其二 36
初返越 37
歸田 37
袁伯修見寄效梵志詩八章儗作 37
其二 37
其三 37
其四 37
其五 37
其六 37
其七 37
其八 37
戲題扇 37
集潘庚生館得錢字 38
又用韻贈庚生 38
題落石臺主人别業 38
贈天目僧和中郎韻 38
贈洞庭僧望西八首 有序 38
其二 38
其三 38
其四 38
其五 38
其六 39
其七 39
其八 39
覽鏡十首 39
其二 39
其三 39
其四 39
其五 39
其六 39
其七 39
其八 39
其九 40
其十 40
小園 40
春悶 40
寄懷袁伯修 40
湖上新屋成向有山居之意故云然 40
得袁石浦書併枉新什志喜十四韻 40
讀華嚴合論 41
陳侍御西湖莊 41
送詹生 41
孟節婦 禮卿母。 41
題李髯雲峰圖 41
西湖圖 李髯家西湖傍。 41
迎雨謠 41
端午日無念師二詹生吳生同集齋中偶看坡公汁字韻詩戲效韻五章末章呈似念公 42
其二 42
其三 42
其四 42
其五 42
復用汁字韻送幼美兄之金陵 43
題湛然禪師像 43
登羅岩山菴有清隱額是劉文成公所題主人指畫下方甚辨 43
蘭芎山 山有葛洪丹井,汲之,有藥氣。 43
過日鑄嶺 是歐冶鑄劍地。《歸田錄》稱“日注,草茶**”,注即鑄也。予舊有卜居之志,兹始至焉。山寺久廢,僧徒二人。 43
其二 43
其三 44
其四 44
其五 44
其六 44
其七 44
其八 44
其九 44
其十 44
其十一 44
日鑄嶺聞畫眉 有序 44
東山 45
夢中得首二句醒後足成之 45
再至日鑄用前韻時卜地往 45
寒號蟲惰鳥冬毛脫凍號達晝夜稍煗輒鳴曰得過且過鳳凰不如我 45
信天翁水鳥不能捕魚每拾魚鷹殘餘食之 45
鳻鳩拙鳥而鳴無驗俗云晴鳩叫晴雨鳩叫雨 46
嬾婦魚也一名饞燈炷其膏照歌舞則明照紡績則暗 46
鵙性愛單樓 46
流離鳥也幼好長醜 46
一日復一日 46
久麥 47
嘗新酒 47
咏晚雅時新安程先生在坐 47
題畫竹 47
戊戌除夜四首 47
其二 47
其三 47
其四 47
幼美兄以所藏唐伯虎七賢過關卷戴文進長江圖見示而唐畫特精妙將令爲歌詩系之翌日唐卷亡去不勝惋恨作此解之 48
春雪二首 48
其二 48
雪消 48
予年三十餘無鬚近方十餘莖而長不滿寸遂有一莖半白者哀其生老同域戲爲十一韻 49
百衲羹 杭僧碧暉集蔬果爲油麩,甚美,以其多物而成於僧手,故曰百衲。 49
贈錢塘王生參軍淮陽 49
白鬚二首 49
其二 49
放生詩十首書王堇父慈無量集以凡百畏刀杖無不愛壽命爲韻 50
其二 50
其三 50
其四 50
其五 50
其六 50
其七 50
其八 51
其九 51
其十 51
梅季豹見訪同爲雲門禹穴之遊詩贈其行 51
與季豹遊雲門 51
題高解元冊二首 51
匪蘭永懷 51
織哺恩斯 52
幼美唐寅七賢過關卷偶失去予作詩解之亡何復歸遂書前詩於卷併有後篇 52
送僧圓知還毘陵覲本師 嘗住天台古釋籤岩,注《楞伽經》,予爲之序。 52
其二 圓知是笑岩禪師法孫 52
贈僧支幻二首幻嘗結茆天目山悟松下遇大雪瑠瓈火滅餓幾死山中苦寒五更前尤不可忍其言云然 52
其二 52
白塔寺晤葛景文 有序 53
與景文夜泛歸舍 53
觀景文書壁二首時大雷雨 53
其二 53
贈靈隱僧三首 53
其二 53
其三 53
勝公煎茶歌兼寄嘲中郎 中郎嘗品茶云:龍井未免草氣,虎丘豆花氣,羅岕金石氣。 54
石佛菴 54
白衲菴 54
金銀沙池 54
丈人石 54
過何泰華園分韻四首 54
其二 54
其三 55
其四 55
贈地師周心水 55
送恒齋叔之官吉州 有序 55
送相者金生詩二首生嘗謁先公於江州見予孩抱中今四十年矣 55
其二 55
秋日陪黃雨石大行游西湖賦贈 55
贈某簿 56
贈王廣微 56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雲門寺以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爲韻十首 56
其二 56
其三 56
其四 56
其五 56
其六 56
其七 57
其八 57
其九 57
其十 57
贈澄公舅 57
酣中閣八首 57
其二 57
其三 57
其四 57
其五 57
其六 57
其七 58
其八 58
送王君之官淮安二首 58
其二 58
送璇陽特倩二孝廉都試 58
三賢詩 有序 58
贈梅谷上人住山 有序 59
其二 59
其三 59
送鳴臯兄北上古體一章 59
贈杜居士二首 有序 60
其二 60
讀貞姒傳三首 有序 60
其二 60
其三 60
題王氏繡大士 60
題尹中丞栩栩園二十二韻 60
題錢慕蘭卷 有跋 61
贈黃昭素年兄請告還嘉陵 有序 61
其二 61
其三 61
其四 61
其五 61
其六 61
其七 62
其八 62
其九 62
其十 62
十一 62
十二 62
十三 62
十四 62
十五 62
十六 62
十七 62
十八 62
十九 62
二十 63
百字令爲商仲文賦雙頭蓮 63
卷三 65
序 65
癸卯應天鄉試錄序 65
遼陽大捷聖武頌序 舘課 66
十三經註疏序 館課 67
八大家文集序 舘課 67
聖學宗傳序 69
程門微旨序 70
新釋楞伽經序 7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備解序 71
淨業要編序 72
永明道蹟序 72
上虞縣志序 73
西平縣志序 74
鄧文潔集序 74
鄧文潔佚稿序 代左御史 75
海門文集序 76
旴江要語序 76
明德詩集序 77
潛學編序 77
又潛學編序 代左景賢侍御 78
論語頌唱和集序 79
馬曹稿序 79
徐文長三集序 80
金罍子序 81
漱六齋集序 82
方布衣集序 83
清溪萬先生遺書序 代 83
天目游記序 84
章寧州詩集序 85
翁氏遺稿序 85
東山謝氏重修族譜序 86
管氏續修家譜序 86
山門林氏族譜序 87
貞壽編序 88
壽施母詩序 89
趙思麓說約編序 89
吳越菁華錄序 90
董揆仲學庸解序 90
陽辛會稿序 91
上官進士夷門稿序 91
張世調制義序 92
羅澄溪制義序 92
戴太圓制義序 93
肇陽子四書證義合刻序 93
董玄宰制義序 94
王慕蓼制義序 94
及幼草序 95
王晉伯制義序 95
慧業序 96
季生弟制義序 96
卷四 97
序 97
賀心翁老師奏捷榮壽序 97
壽大中丞崑巖鄭公六十序 98
賀大中丞常老師五十壽序 99
壽少翁莊封翁年伯序 100
賀含宇張親翁壽序 代 100
壽大方伯含宇張公序 代 101
賀見原周先生暨配偕壽序 102
壽尊師南洲章先生序 103
壽王翁序 104
贈劉太翁榮壽序 105
壽永寧公序 106
賀龍翁汪年伯暨配雙壽序 106
賀周太夫人壽序 107
壽錢太母序 108
壽趙老伯母尹太夫人序 109
壽太師母常母王老夫人序 110
賀陳年伯母夫人壽序 110
壽常太師母王老夫人序 111
壽外母金老夫人序 112
壽全母丁太夫人序 113
賀王老年伯母壽序 114
贺劉老年伯母羅太夫人壽序 115
壽周母孫太夫人序 115
壽牛母王太夫人序 116
壽甘母吳太孺人序 117
壽詹母江恭人序 117
壽商母劉太孺人序 118
壽外嫂鈕孺人序 119
壽叔祖貞齋翁序 120
壽少師頴翁尊師相公序 121
賀劉母年太夫人序 122
送進士劉君還遼陽壽其尊公序 123
壽御史大夫印川潘公序 代座主常太僕 124
鑾坡制草序 124
王淡我制義序 125
序馬遠之秦淮草 125
壑舟藏稿序 126
稗海序 126
壽大鴻臚方麓王公序 代 127
新安鄭母吳媼壽序 127
賀鄭孝子序 128
卷五 131
序 131
送心翁常老師開府兩浙序 131
賀霞城吳公榮擢大廉訪序 132
賀霞城吳公奏*序 132
賀郡太守拙齋蕭公榮擢序 133
賀郡太守拙齋蕭公遷四川憲副序 134
送郡太守鶴峰劉公榮覲序 135
賀郡太守鶴峰劉公奏*序 135
送郡太守右吾劉公榮覲序 136
賀太守錦波朱公奏*序 137
賀别駕文臺吳公榮轉序 138
送郡丞寅所張公奏*序 代 139
賀郡丞寅所張公榮滿序 140
賀司理鶴田夏公榮滿序 141
送别駕新篁王公守晋序 141
賀易州守麟崧陳侯榮滿序 142
送通州守張公擢開封少府序 143
送麗陽趙年丈司理楊州序 144
送豸谷朱年伯任河間郡幕序 144
賀邑侯澄溪羅公奏*序 145
送邑侯泰輿翁公榮覲序 146
送郡丞瑞堂林公歸福唐序 147
送邑侯藎菴趙公榮擢司馬序 148
送大諫議鶴田夏公榮使琉球序 148
賀大中丞濟寰楊公榮膺恩命序 149
賀真定守和節張公覃恩序 150
贈章泰宇丈游吳序 151
贈劉斗墟先生序 152
贈何先生序 153
賀王公榮擢地官序 154
贈友峰潘君參軍肇慶序 155
贈大覺禪師郁班麻序 155
賀大冢宰立亭孫公三載奏績序 代 156
奉賀尊師英麓林先生榮滿序 157
奉賀郡侯楚陽石公榮簡序 158
賀損齋叔任延平郡幕序 159
賀邑侯澄溪羅公奏績序 代 160
賀瞻明王公祖奏*序 160
卷六 163
碑記 163
重修長洲縣儒學碑記 163
重修會稽縣儒學碑記 代 164
新造渡東橋碑記 165
敕賜補陀洛伽山鎮海禪寺碑記 166
杭州雲棲禪院法堂記 167
新建金州海防廳公署記 168
也足亭記 169
酣中閣記 170
平播州碑記 170
修會稽縣儒學碑記 172
前會稽羅侯生祠碑記 173
崇圓寺碑記 代平倩作 174
慈慧寺碑記 175
會稽縣常平倉碑記 176
修長春觀碑記 177
南關榷使潘公德政碑記 178
前諸暨令劉公生祠碑記 179
修漢太守劉公祠碑記 180
重修勳賢祠碑記 181
重修陽明先生祠碑記 182
蕭山西陵鎮疏河碑記 184
己丑進士題名記 舘課 184
擬庶吉士題名記 舘課 185
鶴林寺祖師畫像記 186
前天台縣知縣方公祠碑記 187
葉公生祠碑記 188
前邑侯翁公去思碑記 189
昌平州義莊公記 190
歇菴記 190
芥子庵記 191
白華堂記 191
成安縣新修儒學記 192
重修柯亭鎮融光寺碑記 193
卷七 195
論 195
寧靜致遠論 舘課 195
成己成物論 舘課 195
夜氣浩然之氣論 舘課 196
黃石公秘法論 舘課 197
越有三仁論 小試 198
原學 舘課 199
氣志天人交勝之理何如 舘課 200
經正則庶民興 癸卯應天程式 201
堯舜以來相傳之意 乙未會試程式 203
大器猶規矩準繩 舘課 204
表 205
擬宋崇政殿說書趙師民進勸講箴表 館課 205
策 206
**問 癸卯應天程式 206
第三問 209
第五問 211
第四問 214
議 216
備荒弭盜議 舘課 216
考 218
屯政考 舘課 218
己丑會試卷 附 220
論 220
聖賢所以能進其性 220
表 221
擬宋召輔臣於崇政殿西廡觀孫奭講曲禮仍賜御書古詩各一章謝表 天聖三年 221
策 222
**問 222
第二問 223
第三問 223
第四問 224
第五問 225
卷八 227
墓志銘 227
大理寺左少卿燕陽商公墓志銘 代朱相君 227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方泉趙公墓志銘 代 229
廣西巡撫都御史雲谷陶公暨配諸夫人墓志銘 代 229
山東左參議陽谷南公暨配裴太恭人墓志銘 232
貴州參議繼山來公暨配周宜人墓志銘 233
湖廣參政警庸林公墓志銘 234
福建按察使青厓高公墓志銘 237
山東道御史允賢徐公墓志銘 238
四川道御史耐菴陳公墓志銘 239
晋府左長史重齋李公墓志銘 241
行人王道安先生墓志銘 243
淮安府知府范養吾先生墓志銘 245
合州知州念山余公墓志銘 248
贈員外郎誠山徐公暨配章楊二宜人墓志銘 250
贈主事右峰倪公暨配顧太安人墓志銘 252
卷九 255
墓志銘 255
贈主事芹泉馮公暨配蔣太安人墓志銘 255
贈義烏縣知縣謹吾張公暨配陳孺人墓志銘 256
待贈龍灘汪君暨配卞孺人墓志銘 257
待贈秦臺劉君暨配章孺人墓志銘 258
曲靖府同知一川王公暨配何宜人墓志銘 259
鴻臚寺序班桐溪王公墓志銘 261
光祿寺署丞三橋陳公暨配李孺人墓志銘 262
光祿寺署丞雅石徐公墓志銘 263
太倉判文輝鄭公墓志銘 264
孝廉顧汝美先生墓志銘 265
處士程子方墓志銘 267
隱士金南湖墓志銘 268
韓仲子墓志銘 269
德望兄暨配陳李二孺人墓志銘 269
趙母一品夫人尹氏墓志銘 270
周母黃太安人墓志銘 271
鄭母胡太恭人墓志銘 273
黃母范太夫人慕志銘 274
陳母韓淑人墓志銘 275
尹母祁安人墓志銘 276
陸母吳孺人墓志銘 277
劉母周夫人墓志銘 278
江陰馮翁生志 279
工部都水司員外郎衛公崇之墓石銘 280
内兄商仲文墓碣 282
卷十 283
墓表 283
河南左參政敬峰查公墓表 代 283
封司業肖巖傅公墓表 284
將仕郎鳳渠何公暨配孫夫人墓表 285
四川慶符縣知縣少南稽公墓表 285
孝義來功伯墓表 286
贈徵士郎南京瀋陽衛經歷蘭渚余君洎配何孺人墓表 287
神道碑 289
陝西布政使拙齋蕭公神道碑 289
行狀 291
太子少保刑部尚書端肅趙公行狀 代從父中丞公 291
江西布政司參政泰寧何公行狀 295
廣西按察司副使卓菴錢公行狀 299
貴州銅仁府知府凝初趙公行狀 301
廣西梧州府知府丁公暨配張安人行狀 302
待贈冠岩來公行狀 304
敬齋劉公行狀 305
陳母勞夫人行狀 306
節婦王氏行略 307
先考行略 308
卷十一 313
行狀 313
大學士對南王公行狀 代 313
兵部尚書環洲吳公行狀 318
兵部右侍郎古林王公行狀 323
廣西都御史從父雲谷陶公行狀 325
大理寺左少卿燕陽商公行狀 327
祭文 330
祭許少傅 330
祭李卓吾先生 330
祭劉少宰父 331
祭劉荆湖先生 332
祭董久所先生 332
祭寧國友人 代 333
祭查大參 代 333
祭商仲文 334
祭外父 335
祭侄婿章生 335
祭從父中丞雲谷公 代少保公作 336
卷十二 337
疏 附呈子 337
議國計疏 舘課 337
正紀綱厚風俗疏 舘課 338
因旱修省陳言時政疏 舘課 339
議處京操班軍疏 館課 340
請告疏 342
請告第二疏 342
起國子監祭酒辭免疏 343
請告呈子 344
再請告呈子 344
頌 345
萬壽無疆頌 有序 館課 345
露布 346
禦虜大捷露布 舘課 346
說 347
知命俟命立命說 舘課 347
候氣說 舘課 347
養心說 館課 348
一貫忠恕說 館課 349
蚶子舍利說 350
墨雜說七章 350
養蘭說 351
解 352
窮理盡性至命解 館課 352
傳 353
羅文懿公傳 353
高給事傳 355
王孝子傳 356
高少宇傳 356
徐文長傳 358
馮封君傳 360
亡兄德望傳 360
亡兄虞仲傳 362
節婦李氏嫂傳 363
節婦秦氏傳 364
樊節婦傳 364
余嫠傳 365
鄭節婦傳 366
賢節鮑太孺人傳 367
黃孺人傳 368
奚孺人傳 368
齊節婦傳 369
雜著 369
招隱篇 369
評至言昌言罪言 舘課 370
告風伯 371
紀聞 371
偶書 372
文昌祠約 372
書常山詹生光仲休倩扇頭 二則 372
卷十三 375
募疏 375
修戒珠寺募疏 375
天衣寺募萬人緣疏 375
毘墟寺重塑佛像疏 376
聯峰上人創庵疏 376
華嚴寺飯僧募疏 377
募修天台山天封寺緣起 377
募刻小本華嚴緣起 378
戒珠寺西方三聖殿募諸比丘脩葺文 378
譜傳 379
姓系** 379
地望第二 379
始遷第三 380
派别第四 381
世表第五 381
世傳第六 381
辨 396
比周驕泰和同辨 閣試 396
擬與友人論文書 館課 397
放生辨惑 有序 398
記 400
遊洞庭山記 400
其一 400
其二 400
其三 401
其四 401
其五 401
其六 402
其七 402
其八 402
游台宕路程 403
卷十四 407
題跋 407
題周雙溪先生遺訓卷 海門先生之父也 407
題李祠部祖德冊 407
題李大將軍贈言卷 407
題彭智甫劉特倩卷 408
題西僧卷 409
題稷公募緣冊 409
題日者董生冊 409
題門人稿 410
題金孟章制義 410
題尹子重四書制義 411
題商爾錫瑞蓮亭稿 411
人物志新刻引 舘課 411
恭題聖祖御製文集後 館課 412
讀鹽鐵論題後 館課 412
無垢先生論語頌唱和引 413
春秋義小引 413
篅 稿引 414
湯君制義引 414
國子監奉旨刊十三經註疏先進孝經跋 館課 415
大中丞常公奏議後序 415
董澗松先生夕可卷跋 416
證修社會跋語 416
書聶氏譜 417
書周子九解後 417
書普度菴新鑿放生池卷 417
書王世韜卷 418
李將軍贈言引 418
贊 419
大冢宰吳公像贊 419
趙端肅公像贊 419
馮尚齋先生像贊 有跋 420
雲谷先生像贊 有跋 420
南洲先生像贊 420
査山人像贊 420
顧朗哉像贊 420
商半埜像贊 421
劉理齋像贊 421
錢慕蘭像贊 421
于思翁像贊 421
錢生自寫像贊 421
達摩尊者面壁像贊 422
紫栢和尚像贊 有跋 422
湛然禪師像贊 二首 422
又 422
自贊 422
尹子重像贊 423
銘 423
原心亭銘 館課 423
荔石銘 有序 423
琹銘 爲幼美兄作 423
箴 424
效唐尚寶山房箴 三首 有序 424
其二 424
其三 424
擬養心齋箴 館課 424
啓 425
上沈相公 425
上許相公啓 代 425
上許相公啓 代 426
上沈相公 426
上朱相公 426
山會公請朱相公啓 426
上林宗師 427
回陸同年 427
賀劉景孟公祖啓 代 428
代大人答諸通家 428
答李湘州 428
祀鄉賢請郡邑諸公啓 428
答各縣謝撰述 429
答各府謝撰述啓 429
答撫按謝撰述啓 429
與張景江啓二首 429
又 429
回賀正啓 430
新正答某將軍啓 430
答某令君 430
答某學憲啓 430
答劉鄰滄台州 431
答程蕭山啓 431
答林蕭山啓 431
答諸暨令啓二首 432
又 432
與李總戎爲侄孫納聘啓 432
答劉參戎啓 432
答何節推 433
答嵊縣令 433
答劉氏聘啓 433
復顧沖庵總督 434
同官迎朱相公 434
同門上孫柏潭老師 434
謝先人卹典 435
爲先人請謚與某儀部 435
復某侍御 436
復趙用吾開府 436
答劉景孟方伯 436
謝惠箑 436
謝李公子 437
答某方伯 437
答某藩司 437
送試錄上婁江相公 437
卷十五 439
書 439
奉常心翁老師 439
上政府 439
上朱相公書五首 440
......
先兄周望先生行略 明•陶奭齡 692
祭酒陶先生傳 明•黃汝亨 697
大司成文簡公傳 明•陶崇道 699
陶祭酒望齡 明•錢謙益 702
文簡陶石簣先生望齡 清•黃宗羲 703
康熙會稽縣志陶望齡傳 清•董欽德 等 703
陶望齡 清•朱彝尊 704
明史陶望齡傳 清•張廷玉 等 704
陶周望傳 附奭龄 清•彭紹升 705
祭文 707
嵊周海門 諱汝登 707
秣陵焦漪園 諱竑 707
會稽劉乾陽 諱毅 708
王新篁 諱志遠 708
華容孫湘山 諱羽侯、孫子嗇 諱穀 708
雲間何士抑 諱三畏 709
閩施麟陽 諱三捷 709
山陰祁夷度 諱承? 710
族兄懋中 諱允宜 710
錢塘門生翁子先 諱汝進 711
廣陵門生 王聖俞諱納諫、史藎卿諱起元、鄭仲穎諱茂華、錢伯正諱嘉誼、李達生諱之達、阮玄實諱應芳、倪賁白諱文煥、杜千蘅諱方生 711
門生袁用晦祠部 諱思明、鄒道卿武部 諱志隆、陶衆甫大理 諱人群 712
上海門生 喬時敏、陸明揚、丁文煒、陸燧等 出時敏筆 712
蘇常門生莊龍祥 諱廷臣、祝孟型 諱可仕、戴鳳伯 諱可威、徐虞倩 諱儀世、王弱生 諱志堅 713
潤州門生王伯弢 諱懋錕、荆鳴玉 諱之琦、賀叔伯 諱懋功 714
挽詩 715
哭陶司成周望 明•黃汝亨 715
哭陶石簣學士 明•袁中道 715
會稽哭歇庵先師六首 明•湯賓尹 715
其二 明•湯賓尹 715
其三 明•湯賓尹 715
其四 明•湯賓尹 715
其五 明•湯賓尹 716
其六 明•湯賓尹 716
歸安門生吳緝侯輓詩 明•吳世熙 716
懷念詩 717
舟中偶懷同學諸公各成一詩 陶太史周望 明•袁中道 717
周望棄我已半年矣無夜不夢 明•陶奭齡 717
爲陶世兄題吼山石宕圖石簣師讀書處也 明•張鼐 717
姜仲訒選庶常喜而賦贈兼懷吾師石簣先生 明•張鼐 718
附錄二 719
序跋 719
歇庵集序 明•黃汝亨 719
歇菴集小引 明•余懋孳 720
歇菴集跋 明•王應遴 720
陶老師文集後序 明•喬時敏 721
石簣先生文集序 明•胡承謨 722
重刻水天閣集後跋 明•陶履中 723
歇菴先生文集選序 明•陸夢龍 723
陶歇菴先生制義序 明•陳名夏 724
題陶石蕢稿 清•俞長城 725
老莊解序 明•張唯魯 725
老莊解序 明•劉廷元 726
刻老莊解後跋 明•陶履中 727
陶周望解老釋莊序 明•沈守正 727
解莊序 明•韓敬 728
陶石簣評會稽三賦叙 明•凌弘憲 729
宗鏡廣刪序 明•黃汝亨 730
凡例 731
刻水天閣集凡例 明•陶履中 731
提要 73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解莊 清•永瑢、紀昀 等 732
附錄三 733
書信 733
復陶石簣 明•李贄 733
復陶石簣 明•李贄 733
與陶石簣 明•李贄 734
答會稽陶石簣太史 明•云棲祩宏 734
與陶宮諭石簣書 明•林偕春 735
復陶石簣 明•黃洪憲 735
復陶太史石簣 明•黃檗無念 736
又 明•黃檗無念 736
與陶太史石匱及石梁文學 明•周汝登 736
與陶太史石簣 明•周汝登 737
寄陶石簣 明•湯顯祖 737
與陶石簣太史 明•陳繼儒 738
寄陶石簣太史 明•羅大紘 738
陶編修石簣 明•袁宗道 739
又 明•袁宗道 739
答陶石簣 明•袁宗道 740
答陶石簣 明•袁宗道 740
陶石簣 明•袁宏道 741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2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2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2
答陶石簣編修 明•袁宏道743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3
答陶石篑 明•袁宏道744
與陶石簣 明•袁宏道744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5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5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5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6
陶周望宮諭 明•袁宏道747
答陶周望 明•袁宏道747
答陶周望 明•袁宏道748
陶周望祭酒 明•袁宏道748
答陶周望 明•袁宏道749
與陶祭酒 明•袁宏道 749
答陶石簣 明•袁中道 750
寄陶石簣 明•袁中道 751
候陶老師 明•余懋孳 751
復陶老師 明•余懋孳 751
贈序 752
送太史石簣陶公北上序 明•周汝登 752
贈詩 753
東山寄陶太史石匱 明•周汝登 753
柬陶石簣并懷焦漪園年丈 明•吳道南 753
贈陶周望公望昆仲 明•梅守箕 754
别陶石簣四首 明•袁宗道 754
其二 明•袁宗道 754
其三 明•袁宗道 754
其四 明•袁宗道 754
陶石簣兄弟遠來見訪詩以别之 明•袁宏道 755
湖上遲陶石簣戲題 明•袁宏道 755 ...... 山房走筆招開美 11
白鹿行爲姑蘇張生壽 11
揚州懷開美 11
淮陰侯祠二首 11
其二 11
夜泊桃源 11
呂梁 12
燕子樓 12
過沛縣高帝廟 12
次沙河 12
新城曉發 有序 12
旅次憶越中舊居 13
其二 13
途中雜詠 13
曉星 13
朝雲 13
征雁 13
栖鳥 13
途中雜詩四首 13
其二 13
其三 13
其四 14
又途中雜詩五首 14
其二 14
其三 14
其四 14
其五 14
道上微雪 14
其二 14
遇雪憶越中舊遊二首 14
其二 14
古柳詩 15
到京懷開美 15
扈遊圖题辭 有序 15
帝京篇 舘課 15
觀運甓圖有感 舘課 16
恭讀宣宗皇帝御製翰林院箴有述 館課 16
省耕圖 舘課 16
盆菊吟 舘課 16
玉壺冰 舘課 17
秋聲 舘課 17
聖節朝賀 舘課 17
送經略大臣行邊 舘課 17
齋居對雪 舘課 17
三餘篇 舘課 17
七夕效梁體 舘課 18
寶劍篇 舘課 18
憂旱吟 舘課 18
喜雨 舘課 18
塞上 舘課 19
塞下曲四首 舘課 19
其二 19
其三 19
其四 19
瓊島春雲 舘課 19
蚤春 舘課 19
太廟薦新麥 舘課 19
賦得雨中春樹 舘課 20
端午賜畫扇綵縷艾虎艾葉紀恩 館課 20
賦得五星如聯珠 舘課 20
咏上苑桃花二首 館課 20
其二 20
咏史四首 館課 20
其二 20
其三 20
其四 20
送范檢討冊封便道歸蜀 21
挽田鍾台先生 21
其二 21
其三 21
其四 21
酬陳玉叔廷尉見寄之作二首 代 21
其二 21
送蔣吉士侍養 21
其二 22
送潘教授之明州 22
其二 22
送祝心吾之官汴京祝有禁方許以藥酒見惠遂有下句 22
送樂吾丈尉潛山 22
送單監正之遼東 22
題川嶽生神冊 并序 23
夏日過韋園三首 23
其二 23
其三 24
題郭生畫 有序 24
題李寧遠卷三首 24
其二 24
其三 24
讀白樂天詩 24
耳鳴 24
贈劉布衣 25
戲題 25
題窗四首 25
其二 25
其三 25
其四 25
送雪浪和尚遊雁蕩 25
題集慶寺僧卷 有序 26
雲岩四首 有序 26
其二 26
其三 26
其四 26
題許少師冊四首 有序 26
其二 27
其三 27
其四 27
病士擬陶七章 27
其二 27
其三 27
其四 27
其五 27
其六 28
其七 28
襍言 28
懷昭素年兄近體四章 28
其二 28
其三 28
其四 28
懷伯修先生近體四章 28
其二 29
其三 29
其四 29
卷二 31
詩 31
題水亭圖 有序 31
題黃珪淵明行樂圖 31
擬陶二首 31
其二 31
贈聶鍊師 32
别袁六休七章 32
其二 32
其三 32
其四 32
其五 32
其六 33
其七 33
又戲效來篇九言三言 33
三言 33
贈天目僧少年嘗選爲兵與倭鬭傷臂 33
雨問答臨安道中作 33
遊五泄六首 各有序 34
青口 34
第五泄 34
白龍井 34
**泄 35
紫閬 35
玉京洞 35
過釣臺用嚴子陵灘韻同袁中郎賦四首 得二 36
其二 36
憶同遊二章 36
其二 36
初返越 37
歸田 37
袁伯修見寄效梵志詩八章儗作 37
其二 37
其三 37
其四 37
其五 37
其六 37
其七 37
其八 37
戲題扇 37
集潘庚生館得錢字 38
又用韻贈庚生 38
題落石臺主人别業 38
贈天目僧和中郎韻 38
贈洞庭僧望西八首 有序 38
其二 38
其三 38
其四 38
其五 38
其六 39
其七 39
其八 39
覽鏡十首 39
其二 39
其三 39
其四 39
其五 39
其六 39
其七 39
其八 39
其九 40
其十 40
小園 40
春悶 40
寄懷袁伯修 40
湖上新屋成向有山居之意故云然 40
得袁石浦書併枉新什志喜十四韻 40
讀華嚴合論 41
陳侍御西湖莊 41
送詹生 41
孟節婦 禮卿母。 41
題李髯雲峰圖 41
西湖圖 李髯家西湖傍。 41
迎雨謠 41
端午日無念師二詹生吳生同集齋中偶看坡公汁字韻詩戲效韻五章末章呈似念公 42
其二 42
其三 42
其四 42
其五 42
復用汁字韻送幼美兄之金陵 43
題湛然禪師像 43
登羅岩山菴有清隱額是劉文成公所題主人指畫下方甚辨 43
蘭芎山 山有葛洪丹井,汲之,有藥氣。 43
過日鑄嶺 是歐冶鑄劍地。《歸田錄》稱“日注,草茶**”,注即鑄也。予舊有卜居之志,兹始至焉。山寺久廢,僧徒二人。 43
其二 43
其三 44
其四 44
其五 44
其六 44
其七 44
其八 44
其九 44
其十 44
其十一 44
日鑄嶺聞畫眉 有序 44
東山 45
夢中得首二句醒後足成之 45
再至日鑄用前韻時卜地往 45
寒號蟲惰鳥冬毛脫凍號達晝夜稍煗輒鳴曰得過且過鳳凰不如我 45
信天翁水鳥不能捕魚每拾魚鷹殘餘食之 45
鳻鳩拙鳥而鳴無驗俗云晴鳩叫晴雨鳩叫雨 46
嬾婦魚也一名饞燈炷其膏照歌舞則明照紡績則暗 46
鵙性愛單樓 46
流離鳥也幼好長醜 46
一日復一日 46
久麥 47
嘗新酒 47
咏晚雅時新安程先生在坐 47
題畫竹 47
戊戌除夜四首 47
其二 47
其三 47
其四 47
幼美兄以所藏唐伯虎七賢過關卷戴文進長江圖見示而唐畫特精妙將令爲歌詩系之翌日唐卷亡去不勝惋恨作此解之 48
春雪二首 48
其二 48
雪消 48
予年三十餘無鬚近方十餘莖而長不滿寸遂有一莖半白者哀其生老同域戲爲十一韻 49
百衲羹 杭僧碧暉集蔬果爲油麩,甚美,以其多物而成於僧手,故曰百衲。 49
贈錢塘王生參軍淮陽 49
白鬚二首 49
其二 49
放生詩十首書王堇父慈無量集以凡百畏刀杖無不愛壽命爲韻 50
其二 50
其三 50
其四 50
其五 50
其六 50
其七 50
其八 51
其九 51
其十 51
梅季豹見訪同爲雲門禹穴之遊詩贈其行 51
與季豹遊雲門 51
題高解元冊二首 51
匪蘭永懷 51
織哺恩斯 52
幼美唐寅七賢過關卷偶失去予作詩解之亡何復歸遂書前詩於卷併有後篇 52
送僧圓知還毘陵覲本師 嘗住天台古釋籤岩,注《楞伽經》,予爲之序。 52
其二 圓知是笑岩禪師法孫 52
贈僧支幻二首幻嘗結茆天目山悟松下遇大雪瑠瓈火滅餓幾死山中苦寒五更前尤不可忍其言云然 52
其二 52
白塔寺晤葛景文 有序 53
與景文夜泛歸舍 53
觀景文書壁二首時大雷雨 53
其二 53
贈靈隱僧三首 53
其二 53
其三 53
勝公煎茶歌兼寄嘲中郎 中郎嘗品茶云:龍井未免草氣,虎丘豆花氣,羅岕金石氣。 54
石佛菴 54
白衲菴 54
金銀沙池 54
丈人石 54
過何泰華園分韻四首 54
其二 54
其三 55
其四 55
贈地師周心水 55
送恒齋叔之官吉州 有序 55
送相者金生詩二首生嘗謁先公於江州見予孩抱中今四十年矣 55
其二 55
秋日陪黃雨石大行游西湖賦贈 55
贈某簿 56
贈王廣微 56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雲門寺以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爲韻十首 56
其二 56
其三 56
其四 56
其五 56
其六 56
其七 57
其八 57
其九 57
其十 57
贈澄公舅 57
酣中閣八首 57
其二 57
其三 57
其四 57
其五 57
其六 57
其七 58
其八 58
送王君之官淮安二首 58
其二 58
送璇陽特倩二孝廉都試 58
三賢詩 有序 58
贈梅谷上人住山 有序 59
其二 59
其三 59
送鳴臯兄北上古體一章 59
贈杜居士二首 有序 60
其二 60
讀貞姒傳三首 有序 60
其二 60
其三 60
題王氏繡大士 60
題尹中丞栩栩園二十二韻 60
題錢慕蘭卷 有跋 61
贈黃昭素年兄請告還嘉陵 有序 61
其二 61
其三 61
其四 61
其五 61
其六 61
其七 62
其八 62
其九 62
其十 62
十一 62
十二 62
十三 62
十四 62
十五 62
十六 62
十七 62
十八 62
十九 62
二十 63
百字令爲商仲文賦雙頭蓮 63
卷三 65
序 65
癸卯應天鄉試錄序 65
遼陽大捷聖武頌序 舘課 66
十三經註疏序 館課 67
八大家文集序 舘課 67
聖學宗傳序 69
程門微旨序 70
新釋楞伽經序 7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備解序 71
淨業要編序 72
永明道蹟序 72
上虞縣志序 73
西平縣志序 74
鄧文潔集序 74
鄧文潔佚稿序 代左御史 75
海門文集序 76
旴江要語序 76
明德詩集序 77
潛學編序 77
又潛學編序 代左景賢侍御 78
論語頌唱和集序 79
馬曹稿序 79
徐文長三集序 80
金罍子序 81
漱六齋集序 82
方布衣集序 83
清溪萬先生遺書序 代 83
天目游記序 84
章寧州詩集序 85
翁氏遺稿序 85
東山謝氏重修族譜序 86
管氏續修家譜序 86
山門林氏族譜序 87
貞壽編序 88
壽施母詩序 89
趙思麓說約編序 89
吳越菁華錄序 90
董揆仲學庸解序 90
陽辛會稿序 91
上官進士夷門稿序 91
張世調制義序 92
羅澄溪制義序 92
戴太圓制義序 93
肇陽子四書證義合刻序 93
董玄宰制義序 94
王慕蓼制義序 94
及幼草序 95
王晉伯制義序 95
慧業序 96
季生弟制義序 96
卷四 97
序 97
賀心翁老師奏捷榮壽序 97
壽大中丞崑巖鄭公六十序 98
賀大中丞常老師五十壽序 99
壽少翁莊封翁年伯序 100
賀含宇張親翁壽序 代 100
壽大方伯含宇張公序 代 101
賀見原周先生暨配偕壽序 102
壽尊師南洲章先生序 103
壽王翁序 104
贈劉太翁榮壽序 105
壽永寧公序 106
賀龍翁汪年伯暨配雙壽序 106
賀周太夫人壽序 107
壽錢太母序 108
壽趙老伯母尹太夫人序 109
壽太師母常母王老夫人序 110
賀陳年伯母夫人壽序 110
壽常太師母王老夫人序 111
壽外母金老夫人序 112
壽全母丁太夫人序 113
賀王老年伯母壽序 114
贺劉老年伯母羅太夫人壽序 115
壽周母孫太夫人序 115
壽牛母王太夫人序 116
壽甘母吳太孺人序 117
壽詹母江恭人序 117
壽商母劉太孺人序 118
壽外嫂鈕孺人序 119
壽叔祖貞齋翁序 120
壽少師頴翁尊師相公序 121
賀劉母年太夫人序 122
送進士劉君還遼陽壽其尊公序 123
壽御史大夫印川潘公序 代座主常太僕 124
鑾坡制草序 124
王淡我制義序 125
序馬遠之秦淮草 125
壑舟藏稿序 126
稗海序 126
壽大鴻臚方麓王公序 代 127
新安鄭母吳媼壽序 127
賀鄭孝子序 128
卷五 131
序 131
送心翁常老師開府兩浙序 131
賀霞城吳公榮擢大廉訪序 132
賀霞城吳公奏*序 132
賀郡太守拙齋蕭公榮擢序 133
賀郡太守拙齋蕭公遷四川憲副序 134
送郡太守鶴峰劉公榮覲序 135
賀郡太守鶴峰劉公奏*序 135
送郡太守右吾劉公榮覲序 136
賀太守錦波朱公奏*序 137
賀别駕文臺吳公榮轉序 138
送郡丞寅所張公奏*序 代 139
賀郡丞寅所張公榮滿序 140
賀司理鶴田夏公榮滿序 141
送别駕新篁王公守晋序 141
賀易州守麟崧陳侯榮滿序 142
送通州守張公擢開封少府序 143
送麗陽趙年丈司理楊州序 144
送豸谷朱年伯任河間郡幕序 144
賀邑侯澄溪羅公奏*序 145
送邑侯泰輿翁公榮覲序 146
送郡丞瑞堂林公歸福唐序 147
送邑侯藎菴趙公榮擢司馬序 148
送大諫議鶴田夏公榮使琉球序 148
賀大中丞濟寰楊公榮膺恩命序 149
賀真定守和節張公覃恩序 150
贈章泰宇丈游吳序 151
贈劉斗墟先生序 152
贈何先生序 153
賀王公榮擢地官序 154
贈友峰潘君參軍肇慶序 155
贈大覺禪師郁班麻序 155
賀大冢宰立亭孫公三載奏績序 代 156
奉賀尊師英麓林先生榮滿序 157
奉賀郡侯楚陽石公榮簡序 158
賀損齋叔任延平郡幕序 159
賀邑侯澄溪羅公奏績序 代 160
賀瞻明王公祖奏*序 160
卷六 163
碑記 163
重修長洲縣儒學碑記 163
重修會稽縣儒學碑記 代 164
新造渡東橋碑記 165
敕賜補陀洛伽山鎮海禪寺碑記 166
杭州雲棲禪院法堂記 167
新建金州海防廳公署記 168
也足亭記 169
酣中閣記 170
平播州碑記 170
修會稽縣儒學碑記 172
前會稽羅侯生祠碑記 173
崇圓寺碑記 代平倩作 174
慈慧寺碑記 175
會稽縣常平倉碑記 176
修長春觀碑記 177
南關榷使潘公德政碑記 178
前諸暨令劉公生祠碑記 179
修漢太守劉公祠碑記 180
重修勳賢祠碑記 181
重修陽明先生祠碑記 182
蕭山西陵鎮疏河碑記 184
己丑進士題名記 舘課 184
擬庶吉士題名記 舘課 185
鶴林寺祖師畫像記 186
前天台縣知縣方公祠碑記 187
葉公生祠碑記 188
前邑侯翁公去思碑記 189
昌平州義莊公記 190
歇菴記 190
芥子庵記 191
白華堂記 191
成安縣新修儒學記 192
重修柯亭鎮融光寺碑記 193
卷七 195
論 195
寧靜致遠論 舘課 195
成己成物論 舘課 195
夜氣浩然之氣論 舘課 196
黃石公秘法論 舘課 197
越有三仁論 小試 198
原學 舘課 199
氣志天人交勝之理何如 舘課 200
經正則庶民興 癸卯應天程式 201
堯舜以來相傳之意 乙未會試程式 203
大器猶規矩準繩 舘課 204
表 205
擬宋崇政殿說書趙師民進勸講箴表 館課 205
策 206
**問 癸卯應天程式 206
第三問 209
第五問 211
第四問 214
議 216
備荒弭盜議 舘課 216
考 218
屯政考 舘課 218
己丑會試卷 附 220
論 220
聖賢所以能進其性 220
表 221
擬宋召輔臣於崇政殿西廡觀孫奭講曲禮仍賜御書古詩各一章謝表 天聖三年 221
策 222
**問 222
第二問 223
第三問 223
第四問 224
第五問 225
卷八 227
墓志銘 227
大理寺左少卿燕陽商公墓志銘 代朱相君 227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方泉趙公墓志銘 代 229
廣西巡撫都御史雲谷陶公暨配諸夫人墓志銘 代 229
山東左參議陽谷南公暨配裴太恭人墓志銘 232
貴州參議繼山來公暨配周宜人墓志銘 233
湖廣參政警庸林公墓志銘 234
福建按察使青厓高公墓志銘 237
山東道御史允賢徐公墓志銘 238
四川道御史耐菴陳公墓志銘 239
晋府左長史重齋李公墓志銘 241
行人王道安先生墓志銘 243
淮安府知府范養吾先生墓志銘 245
合州知州念山余公墓志銘 248
贈員外郎誠山徐公暨配章楊二宜人墓志銘 250
贈主事右峰倪公暨配顧太安人墓志銘 252
卷九 255
墓志銘 255
贈主事芹泉馮公暨配蔣太安人墓志銘 255
贈義烏縣知縣謹吾張公暨配陳孺人墓志銘 256
待贈龍灘汪君暨配卞孺人墓志銘 257
待贈秦臺劉君暨配章孺人墓志銘 258
曲靖府同知一川王公暨配何宜人墓志銘 259
鴻臚寺序班桐溪王公墓志銘 261
光祿寺署丞三橋陳公暨配李孺人墓志銘 262
光祿寺署丞雅石徐公墓志銘 263
太倉判文輝鄭公墓志銘 264
孝廉顧汝美先生墓志銘 265
處士程子方墓志銘 267
隱士金南湖墓志銘 268
韓仲子墓志銘 269
德望兄暨配陳李二孺人墓志銘 269
趙母一品夫人尹氏墓志銘 270
周母黃太安人墓志銘 271
鄭母胡太恭人墓志銘 273
黃母范太夫人慕志銘 274
陳母韓淑人墓志銘 275
尹母祁安人墓志銘 276
陸母吳孺人墓志銘 277
劉母周夫人墓志銘 278
江陰馮翁生志 279
工部都水司員外郎衛公崇之墓石銘 280
内兄商仲文墓碣 282
卷十 283
墓表 283
河南左參政敬峰查公墓表 代 283
封司業肖巖傅公墓表 284
將仕郎鳳渠何公暨配孫夫人墓表 285
四川慶符縣知縣少南稽公墓表 285
孝義來功伯墓表 286
贈徵士郎南京瀋陽衛經歷蘭渚余君洎配何孺人墓表 287
神道碑 289
陝西布政使拙齋蕭公神道碑 289
行狀 291
太子少保刑部尚書端肅趙公行狀 代從父中丞公 291
江西布政司參政泰寧何公行狀 295
廣西按察司副使卓菴錢公行狀 299
貴州銅仁府知府凝初趙公行狀 301
廣西梧州府知府丁公暨配張安人行狀 302
待贈冠岩來公行狀 304
敬齋劉公行狀 305
陳母勞夫人行狀 306
節婦王氏行略 307
先考行略 308
卷十一 313
......
歇庵集序 明•黃汝亨 719
歇菴集小引 明•余懋孳 720
歇菴集跋 明•王應遴 720
陶老師文集後序 明•喬時敏 721
石簣先生文集序 明•胡承謨 722
重刻水天閣集後跋 明•陶履中 723
歇菴先生文集選序 明•陸夢龍 723
陶歇菴先生制義序 明•陳名夏 724
題陶石蕢稿 清•俞長城 725
老莊解序 明•張唯魯 725
老莊解序 明•劉廷元 726
刻老莊解後跋 明•陶履中 727
陶周望解老釋莊序 明•沈守正 727
解莊序 明•韓敬 728
陶石簣評會稽三賦叙 明•凌弘憲 729
宗鏡廣刪序 明•黃汝亨 730
凡例 731
刻水天閣集凡例 明•陶履中 731
提要 73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解莊 清•永瑢、紀昀 等 732
附錄三 733
書信 733
復陶石簣 明•李贄 733
復陶石簣 明•李贄 733
與陶石簣 明•李贄 734
答會稽陶石簣太史 明•云棲祩宏 734
與陶宮諭石簣書 明•林偕春 735
復陶石簣 明•黃洪憲 735
復陶太史石簣 明•黃檗無念 736
又 明•黃檗無念 736
與陶太史石匱及石梁文學 明•周汝登 736
與陶太史石簣 明•周汝登 737
寄陶石簣 明•湯顯祖 737
與陶石簣太史 明•陳繼儒 738
寄陶石簣太史 明•羅大紘 738
陶編修石簣 明•袁宗道 739
又 明•袁宗道 739
答陶石簣 明•袁宗道 740
答陶石簣 明•袁宗道 740
陶石簣 明•袁宏道 741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2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2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2
答陶石簣編修 明•袁宏道743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3
答陶石篑 明•袁宏道744
與陶石簣 明•袁宏道744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5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5
陶石簣 明•袁宏道745
答陶石簣 明•袁宏道746
陶周望宮諭 明•袁宏道747
答陶周望 明•袁宏道747
答陶周望 明•袁宏道748
陶周望祭酒 明•袁宏道748
答陶周望 明•袁宏道749
與陶祭酒 明•袁宏道 749
答陶石簣 明•袁中道 750
寄陶石簣 明•袁中道 751
候陶老師 明•余懋孳 751
復陶老師 明•余懋孳 751
贈序 752
送太史石簣陶公北上序 明•周汝登 752
贈詩 753
東山寄陶太史石匱 明•周汝登 753
柬陶石簣并懷焦漪園年丈 明•吳道南 753
贈陶周望公望昆仲 明•梅守箕 754
别陶石簣四首 明•袁宗道 754
其二 明•袁宗道 754
其三 明•袁宗道 754
其四 明•袁宗道 754
陶石簣兄弟遠來見訪詩以别之 明•袁宏道 755
湖上遲陶石簣戲題 明•袁宏道 755
别石簣 明•袁宏道 756
其二 明•袁宏道 756
其三 明•袁宏道 756
其四 明•袁宏道 756
其五 明•袁宏道 756
其六 明•袁宏道 756
其七 明•袁宏道 756
其八 明•袁宏道 756
其九 明•袁宏道 757
其十 明•袁宏道 757
送周觀國還會稽兼寄陶周望兄弟 明•袁宏道757
其二 明•袁宏道 757
燕中早發黃太史慎軒陶太史石簣祖于城外席上賦作 明•袁中道 757
贊 757
觀音 陶石簣請頌 明•湛然圓澄 757
又 758
附錄四 759
言行事迹述評 759
黃洪憲所記 759
董其昌所記 759
陳繼儒所記 760
周汝登所記 761
黃汝亨所記 762
憨山德清所記 762
湛然圓澄語錄所記 763
鄒維璉所記 764
黃輝所記 764
袁宗道所記 764
袁宏道所記 765
袁中道所記 772
陶奭龄所记 773
劉宗周所記 775
沈德符所記 776
張岱所記 779
王夫之所記 779
黄宗羲所記 779
朱彝尊所記 780
劉明孝所記 780
邵廷采所記 780
附錄五 783
世系淵源圖 783
作者简介
陶望龄(一五六二——一六〇九),字周望,别号石篑,人称石篑先生,晚年榜所居曰“歇庵”,学者又称歇庵先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陶堰镇陶堰村)人,是明朝后期著名的理学家,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陶望龄出身书香世家,祖上历代业儒,父亲陶承学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望龄为承学三子,深受家风熏沐。他自幼聪慧,虽在稚年,便进止有度,俨若成人。万历十二年,时二十三岁,自燕返越,补试睦州,被浙江提学副使林偕春置为案首。次年参加浙江乡试,中第二名。万历十七年,得会试**名,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与同科状元、翰林院修撰焦竑一起读书秘阁,相互激励,专力圣人之学。万历二十三年,与袁宗道、董其昌等一起充任会试同考官。后请告归家。万历二十九年复职原官,不久转为太子中允,撰述制诰,次年三月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万历三十一年冬,“妖书”案发,以大义切责执政沈一贯,力救被陷的郭正域。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充任廷试受卷官。踰月,乞骸骨以归。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诏起国子监祭酒,上疏力辞不赴,后以新衔在籍。望龄归家后,一心研修学问。万历三十七年六月卒于家,享年四十八岁。天启元年,以学行谥文简。
-
东京梦华录
¥17.0¥46.0 -
杜牧诗文选译
¥4.9¥14.0 -
上古神怪物语(山海经图谱)
¥26.5¥69.8 -
庄子选译
¥5.9¥18.0 -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3¥39.8 -
宋代传奇选译
¥6.6¥22.0 -
知道几句三字经
¥21.1¥49.0 -
世说新语
¥12.0¥46.0 -
彩色图解山海经
¥14.9¥55.0 -
随园食单(图文本)
¥10.2¥30.0 -
浮生六记
¥7.9¥15.0 -
柳宗元诗文选译
¥4.9¥18.0 -
荀子选译
¥6.2¥19.0 -
素书
¥10.0¥39.8 -
欧阳修诗文选译
¥7.4¥20.0 -
楚辞选译
¥7.9¥15.0 -
山海经
¥18.4¥68.0 -
陶渊明诗文选译
¥5.1¥16.0 -
王维诗选译
¥6.0¥20.0 -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6.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