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十三讲

包邮《世说新语》十三讲

1星价 ¥47.6 (7.0折)
2星价¥47.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45536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5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54553619 ; 978-7-5545-5361-9

本书特色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除了我,就不是我!”与其在焦虑的时代迷失,不如优雅地做自己! 好评如潮豆瓣评分9+文学史专家复旦“人气教授”骆玉明精讲《世说新语》从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时代,透视中国内生文化的独特面相 深入人性觉醒之时代探求个性解放之精髓洞彻自在生命之奥义读懂《世说新语》,这一本就够了!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李泽厚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混乱、社会上*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 《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底教科书。——鲁迅 嵇生放达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启事吏隐何妨涛,沛国豫流形陶陶。小阮不愧玉树曹,阿戎清爽舞浊醪。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过激由去朝。——爱新觉罗·弘历(曾有这样一个时代,让乾隆也能心生欢喜) 《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如果我们说士族享有政治特权是不合理的,作为一种贵族文化的士族文化必然有很多缺陷,这当然没错。然而换一个视角来看,正因为士族是一个对国家对皇权均少有依附性的特殊阶层,所以他们在历史上较早地体验了并以自己的方式应对了就人类而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个人尊严的价值、自由的必要、自由与尊严的代价、生命的虚无与美丽,等等。《世说新语》当然是一部内涵很丰富的书,全书各部分的价值取向也并不是严格统一的。但如果要求笔者以*简单的语言归纳其主要的精神价值所在,可以说它体现了那个时代士人对尊严、德行、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骆玉明 一、豆瓣评分9+,文学史名家骆玉明教授对《世说新语》的权威解读。拒绝碎片化,从入门到进阶,看懂《世说新语》,只要这一本就够了。 13个角度,全景式深入《世说新语》的世界。本书是骆玉明教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所设《世说新语》精读课的内容集结(此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以《世说新语精读》为书名出版),既凝聚了课堂教学的精华,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需要。作者明确指出,如果仅仅拘泥于文学视角,便会造成知识面的狭窄。虽说《世说新语》本身有1000多个故事,但作者将其整体纳入13个维度,这些维度涵盖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侧面,有助于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跨越文言字词障碍,无需通篇阅读《世说新语》,便可进入每个故事背后的历史世界,从而获得阅读旨趣。 二、文学史专家的写作,典籍资料翔实而权威,亦博览诸多名家对《世说新语》的论述。这令本书内容更加丰富。 骆玉明教授专攻魏晋六朝文学数十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极负盛名,课堂上亦人气极高,本书便是作者长期治学过程的重要成果。从13个侧面精讲《世说新语》,并非就世说论世说,而是兼顾《礼记》《庄子》《三国志》《后汉书》《晋书》等古代文献典籍,做到文史哲的互通。在典籍之外,又饱览胡适、鲁迅、陈寅恪、唐长孺、汤用彤、宗白华、李泽厚、田余庆等名家论著,这些名家的重要论述在本书均有引用,使得本书的视野更加博大精深,内容更加丰满厚重。 三、《世说新语》本身事关生存大智慧:过去走得太急,是时候重新审视个体生命的活色生香。 如何吃得开心?如何玩得开心?如何学得开心?如何谈得开心?如何睡得开心?《世说新语》是一部人所共知的古代小说书,但若不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而一味陷入文言字词,则不能领会其微言大义。鲁迅盛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本书通过对《世说新语》全方位的解读,必然打破通常一提到魏晋,就仅仅是玄学的刻板印象,《世说新语》的很多故事,是在彰显彼时的魏晋风度。然而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至暗时刻:天灾频仍、瘟疫蔓延、战乱四起、政权更迭。在不能“兼济天下”之时如何独善其身,如何仍旧让短暂的生命更有意义,便成为彼时精神贵族们的生活所向。 时至今日,《世说新语》这部堪称“魏晋时期之精神贵族言行钞”的奇书,仍然具有为人们解锁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因为这部书本身就充满了士人群体真挚豪情、自在潇洒、独善其身的生命大赏。现代人虽然在人间烟火中被学业、事业等等裹挟,但古人至少已经说透了一个道理:无论任何境遇,都不应迷失自己,即“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没有自己的人生,则不值得过,哪怕“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 庚子大疫突至,被禁足在家的时日里,想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过去走得太急,是时候停下来考虑一下今后的生活方式了。任何时代,都蕴藏着进退取舍之道:有雄心壮志,但不陷于得失;虽豁达潇洒,也依然心境澄明。只有让自己的内心轻装上阵,方能于急躁的时代负重前行。 四、随着中学语文课本的“带货”和魏晋国风网剧的大热,《世说新语》已经成为现象级古代经典,然而你读懂了么? 在中国不同时期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均有选录《世说新语》的篇章。孔融、曹植、陈元方、谢道媪的故事也逐渐家喻户晓。虽说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但《世说新语》的成书年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十分晦涩,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以至于更难深度把握彼时更宏大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进而不能领会其中的乐趣。本书在讲述过程中已经含有对于代表性文段的语义分析,力求讲透时代背景和故事本身。其实,与作者畅游一番《世说新语》的世界之后,更可以激发出阅读原典的愿望。而近年来国风网剧的大热,让更多年龄层次、职业身份、社会阶层的人们热衷于观看,并讨论相关周边,品评剧中人物设置和服化道。《琅琊榜》《楚乔传》《庆余年》的热播更是让人们对彼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产生好奇,那么,本书的13个侧面则完全满足这种求知欲。 五、本版为精装,装帧和版式上更加注重阅读感受。 本版装帧为精装,品相上用心呈现,颜值能打。在护封和书签上,都分别写有《世说新语》的名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时刻提示着本书关于人性解放的微言大义。内文版式宽松,纸张色调微黄,阅读感觉舒适。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广泛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 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 为中国古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作品。

目录

导论

**讲 皇权与士权
当士大夫以一种自觉的意识从事政治活动时,虽不否认皇权是国家权力的*高代表,但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会认为自己才真正是能够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与文化价值的人。

第二讲 英雄与名士
“英雄”与“名士”并不表示人物的实际身份,而是代表着社会的认可与尊崇,当社会对新的人物品格和类型表现出格外的崇敬时,自有深长的意味。

第三讲 名教与自然
魏晋时代“名教”与“自然”的紧张,其本质是已经不合时宜的社会伦理规范与越来越受重视的个人情感意志之间的紧张,僵硬的思维模式与活跃的精神力量之间的紧张。

第四讲 《庄子》“逍遥”义与自由的困境
自西汉以来,《庄子》久不为世人所重,至魏晋而大兴。向秀曲解文本原义的“逍遥义”一出,读之者无不超然,这是因为它给出了一种调和矛盾、减轻士人精神焦虑的途径。

第五讲 情与兴
在那个极其动荡的时代,危险和渴望都处于紧张的状态,敏感的人心感受到更多的震撼,其中的“情”常常牵连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宏大的时空意识,因而显得格外强烈。
第六讲 药及酒
酒把人的欲望与情感从理性和规制中解放出来,生命的状态于是变得活跃而热烈;但与此同时,酒也使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唤起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状的忧思与慨叹。

第七讲 自然的发现
魏晋士人试图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成人与道的一致,并在此间赋予自然以特殊的价值;亲近自然的生活,代表了对俗世荣辱与利益的超越,代表了从容的、自如的和更富于诗意的生命姿态。

第八讲 清谈风习
清谈显示了士族尤其是高级士族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同时也是士人展示才智并借此扩大自身在士族社会中地位与影响的途径,在一场清谈雅集中的出色表现,会被士林传为美谈。

第九讲 幽默与谐趣
要说在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中,幽默和谐趣被视为智慧的灵妙的表现而受到人们普遍的推崇和喜好,则首见于魏晋;记录这种时代精神风貌的书,就是《世说新语》。

第十讲 士族的婚姻与家庭
士族——尤其是公认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声望与地位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即便接连数代出现仕途滞涩,也未必就会彻底沉沦,常见的情形反是依然受人尊崇。

第十一讲 雅量——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
很多情况下,“雅量”和士族的高贵意识联系在一起,追求生命内涵的广度和人格的稳定性,这说到底就是希望由自己塑造自己、自己决定自己。

第十二讲 女性的风采
女子是可爱的,但前提是要有舒张性情的空间,魏晋时代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她们的性格魅力,她们或善解人意,或慧黠善辩,留下了许多情趣盎然的故事。

第十三讲 艺术与游戏中的生命
主体价值的确立,乃魏晋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世说》对魏晋士人生活的描述,多涉及艺术以及游戏方面的内容,从中体现出他们的人生姿态与向往。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节选

**讲 皇权与士权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德行》1)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德行》3)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德行》4) 《世说新语》以《德行》为**篇,而本篇开头部分,即为东汉“ 党锢”事件中重要人物陈蕃、李膺及与之关系密切的郭泰诸人的事迹。其实从全书来说,《世说新语》中也有几则年代早得多的人物故事(*早为《贤媛》篇记秦末陈婴母事),但这一开头仍然有标示记事之起始的意味,因为它突出了全书的重心和趣味所在。
东汉中后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即士大夫阶层、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士大夫与外戚有斗争也有联合,与宦官则完全处于对立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宦官受到皇帝的信用,是因为他们被皇帝视为家奴,所以尽管在极端情况下也会出现宦官集团操纵皇帝的现象,但说到底它的权力乃是皇权的延伸,或者说是皇权的变异形态。士大夫是传统政治中重要的力量,而东汉以来士族势力不断发展,使这一社会阶层更为重视自身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作用。当皇帝或其他皇权代表人试图借助宦官尽*大可能控制国家权力,甚至通过他们卖官鬻爵以聚敛财富时,这在士大夫阶层看来既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也从根本上破坏了国家的政治与伦理秩序,因此他们常带着轻蔑和仇视激烈地反对宦官干政,这种斗争说到底是士大夫阶层与皇权相抗衡的表现方式。所谓“ 党锢”之祸,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士大夫阶层在与宦官集团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相标榜的风气,他们用各种特殊的名目来称呼一些典范或领袖式的人物,其中*重要的有“ 三君”“ 八俊”“ 八顾”。“ 君”是指被奉为一代之典范,而“ 三君”虽以窦武为首,但他是外戚,就士大夫阶层来说,陈蕃(字仲举)才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俊”是指为人之英杰,“ 八俊”以李膺(字元礼)为首;“ 顾”是指能以自己的德行引导别人,“ 八顾”以郭泰(字林宗)为首。他们都是在《世说新语》一开头就出现的人物。
李膺出身于官宦世家,曾任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要职,以敢于对抗骄横的宦官势力而著名,曾经从中常侍张让的府第中搜捕出他的弟弟张朔并迅速处死,令众宦官惊恐不敢出皇宫,尤其受到喜欢议论朝政的太学生的拥戴。桓帝、灵帝朝两度作为“ 党人”的首领被捕,*终自杀于狱中。
陈蕃亦出身仕宦之家,桓帝时官至太尉,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拜为太傅。蕃素称名臣,又曾在窦太后被立为皇后时起过作用,所以受到窦太后的信用。他不仅尽力起用李膺等在**次党禁中被罢职的官员,还与大将军窦武(太后之父)密谋诛杀宦官。及窦武事败危急,陈蕃亲率属下官员及太学生八十多人,手持兵器冲入宫门,被宦官所率军队逮捕,当天就遭到杀害。
郭泰的情况稍为特别。史书称他家世贫贱,本人也没有做过什么官。但他是太学生的领袖,在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谢承《后汉书》甚至说:“ 泰之所名,人品
乃定。”意思是一个人人品如何,要经过郭泰的评说才算有了定论。关于他的一则风流故事说,他曾在行途中遇雨,头巾折下一角,世人纷纷效仿,故意折巾一角,号为“ 林宗巾”。郭泰*初是因为受到李膺的赞赏而声名大振,后来则代表了太学生对陈蕃、李膺诸人的支持。《后汉书·党锢列传》说:“(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 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这种朝野呼应的现象,反映了东汉末士大夫阶层上下之间的政治协同。
有学者认为,东汉末出现了士大夫的“ 群体自觉”:“ 士大夫之社会成长为构成其群体自觉之*重要之基础一点而已。惟自觉云者,区别人己之谓也,人己之对立愈显,则自觉之意识亦愈强。”(《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收入《士与中国文化》)简单地说,正是在与宦官集团的激烈冲突中,士大夫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所必须坚持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利益。而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当士大夫阶层以一种自觉的意识从事政治活动时,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一阶层
与皇权在某种意义上的离异倾向。他们的领袖或代表人物虽然并不否认皇权是国家权力的*高代表,但同时也并不将自身视为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会认为自己才真正是能够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与文化价值的人。《世说新语》开头所列陈蕃、李膺故事,正显示了上述精神,或者说一种人生姿态。陈蕃“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这里用一个出发的动作为象征,表现了主人公重建人间秩序的理想;李膺“ 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则是把确立和维护他所认定的正当的社会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责任。这种宏伟的胸怀和士族阶层的崛起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后来士族权力与皇权成为并行权力的政治结构也由此初现端倪。
士大夫阶层彼此间的联络、呼应和对领袖人物的崇拜,即所谓结党交游之风,也正是这一阶层有意识地作为一个政治群体进行活动的显著标志。桓帝延熹九年(166),宦官侯览指使他人上书控告李膺等“ 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借机下诏逮捕党人,并向全国公布罪行,以求天下共同声讨,造成**次“ 党锢”之禁。上书的内容固然带有恶意的攻击,但述李膺等人的行迹,却并非都是诬陷。徐幹《中论》之《谴交》篇描述士人交游之风,文辞也很尖锐:“ 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殷殷沄沄,俾夜作昼。”在上面选列的故事中,陈蕃一则讲他礼敬贤士的殷切之情,这固然是为官的美德,但他以周武王得天下后席不暇暖就先去商容居住的里巷表示敬意之例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可见其自视之高;李膺一条说他在士林中所具有的巨大号召力,令人明白他对宦官势力的强硬态度其实离不开士大夫阶层广泛的支持;而郭泰的故事虽然只涉及他对二个人物的比较与褒贬,但放到更大的背景上看,人物品评正是士林领袖人物联结人群、扩大影响的有力手段。
对于这些人物在后汉政治中所起到的作用,范晔在《后汉书》中给予了崇高的评价。《陈王列传》论曰: (蕃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党锢列传》论曰: 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执,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 《后汉书》有一点特殊之处,是在士族势力开始受到抑制、其政治力量已远逊于东晋的刘宋王朝,作者试图通过表彰汉末志士来激励士人奋发有为,因而其史论难免有情绪化的成分。但就强调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强有力的主动姿态而言,他的说法还是不错的。 二
于东汉中后期兴起的士族势力在东晋一朝达到巅峰状态。田余庆甚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 门阀政治”仅仅存在于东晋,因为只有在东晋时才真正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治的现象(《东晋门阀政治》)。田先生的看法未必人人赞同,但他强调东晋士族势力的盛大,则无可置疑。因而,就《世说新语》的范围谈论“ 皇权与士权”这一话题,以东汉与东晋为例,应是恰好。
在本书《导论》中我们说及士族权力并不是从皇权派生的,它来源于自身的实力。而在战乱的时代,由于中央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组织处于涣散无力的状态,皇权必然遭到严重的削弱。而世家大族虽然同样不能逃脱战乱的影响,但为了自保,此时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却会加强,从属于这类世家大族的人口也会转变为军事力
量。因此,相比于皇权而言,其实力反而显得更加强大,独立于皇权的作用也变得更加突出。西晋覆灭之际,琅邪王司马睿依赖北方南迁士族和江东土著士族的扶持在南方奠定东晋皇业,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按,作为地名的“ 琅邪”或写作“ 琅琊”,各书不一,本书统一用前者,以免混乱。) 元帝始过江, 谓顾骠骑曰:“ 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 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言语》29) 上选元帝与顾荣对话一条,涉及东晋建立与江东士族的关系。江东士族群体兴起于三国东吴,其著姓有顾、陆、朱、张等。顾荣(曾为长沙王司马乂骠骑长史)的祖父顾雍是孙吴丞相,吴亡﹐顾荣与陆机﹑陆云兄弟至洛阳﹐号称“ 三俊”。后陆氏兄弟死于祸乱,顾荣回到南方,凭借其家族背景和中朝仕历,成为江东士族的领袖。在西晋灭吴之后,江东士族作为“ 亡国之余”,本来是被北方士族看不起的,但到了中原丧乱,北方人士试图在南方重建晋朝时,就不得不借重江东士族的力量。永嘉元年(307)﹐琅邪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的名义移镇建邺,开启了东晋南朝在江东立业的局面,这就是所谓“ 元帝始过江”。为了笼络江南士族﹐他请顾荣出任要职﹐咨询军
国大计,顾荣则为之引荐江南名士﹐支持司马睿立足江南。在这段对话中,司马睿所谓“ 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表明他承认江东虽是晋王朝治下的土地,但它真正的主
人仍是自孙吴遗存的当地世家大族。而顾荣的答语,则正如陈寅恪所说:“ 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定既成,南人与北人勠力同心,共御外侮,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收于《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当然,对奠定东晋皇业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北方南迁士族的支持,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是王导。西晋皇室中,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三世为琅邪王,而琅邪国境内势力*为盛大的宗族就是王氏,两家长期存在亲密的关系。永嘉初司马睿受朝廷派遣渡江至建邺,其任务,田余庆认为应当是监管南方的漕运,但这其实是司马睿与王导努力争取的结果,背后藏着着眼长远的一着棋:“ 导与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国将乱,劝帝渡江,求为安东司马,政皆决之,号仲父。晋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世说新语》注引邓粲《晋纪》)至中原陷于战乱,不可收拾,大批北方士族陆续南下,建邺(后因避晋愍帝讳,改称建康)的司马睿自然成为凝聚人心的核心。但司马睿不仅在晋宗室中原来的名望有限,而且也没有一套现成的权力机制可以供他操持。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笼络人心,主要是靠政治经验丰富而且家族势力壮盛的王导。至东晋王朝建立,王导在内主持中枢,其从兄王敦在外统率军队,王家所拥有的实际权力绝不在皇室之下。《晋书·王敦传》记“ 时人语”曰“ 王与马,共天下”,这并没有什么夸张(只不过,拥有实力的高级士族并非只有一家,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彼此均衡、相互牵制的问题。到了条件成熟时,执政的家族就会发生新旧更迭)。而《世说新语》所载下列故事,可谓“ 共天下”之势的绝好说明: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 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宠礼》1) 《世说新语》的故事情节常有不太可信之处,但此条记元帝于朝会时竭力拉王导共坐御床,是一桩发生于公开场合而又颇具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不可能出于假造。但
这一事件却不能仅仅理解为皇帝对大臣意外的“ 宠礼”,它实际表明了王导以及他所代表的世家大族真实的地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确实是从来没有过的。
但皇权与门阀之间,始终存在权力斗争,下列一条记王导与明帝的对话就有这样的背景: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 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尤悔》7) 东晋立国以后,元帝对王氏家族权力过大心怀不满,欲重振皇权,遂逐渐任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嵩与北方二流大族刘隗、刁协等人,而疏远王导,并在军事上预防王敦。结果王敦以“ 清君侧”为号举兵造反,攻入建康,将元帝任用的人统统杀死。元帝无奈,只好说:“ 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全然不敢以君臣名分责王敦。明帝司马绍为太子时,对王敦之叛极为愤怒,即位后信用原东宫僚属温峤,想用他来削减王氏兄弟的势力。王导与温峤同时入宫,明帝以“ 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问温,绝非无意的闲语。司马氏先人如何建立西晋王朝,他又何须问别人!而王导说温峤年少不知事,自告奋勇为他解说,历数司马懿自创业之始“ 诛夷名族,宠树同己”的强悍,以及司马昭纵容部下在京城大街上杀死傀儡皇帝曹髦的凶暴,大有以长辈身份教训司马绍不可任意胡来的用意。而明帝吓得“ 覆面著床”,口称:“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至少在表面表示了他对王导之言的领会和遵从。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记魏晋易代之际的人物事迹,对于和曹魏政权关系密切而因之遭祸的人物如夏侯玄、嵇康多有赞美,而对依附于司马氏的某些
重要人物如钟雅、钟会兄弟,却描绘得卑琐可笑。这一倾向的形成,和王导这类士族领袖对那一段历史的评说,应该有重要的关系。
大概而言,终东晋之世百余年间,虽然皇权与士族以及士族内部的矛盾冲突始终存在,但几大世族轮流执政、皇权与之共治天下,却是基本的局面。 三
如前所言,《世说新语》并不是一部结构严密、系统性很强的著作,它只是在一个大致分类编排的框架内记述历史人物故事,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牵涉到自东汉后期至东晋社会的许多深刻变化,体现出中国历史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面貌。而上述社会变化和历史特殊性的核心,就是皇权与士族共治的社会结构。日本现代史学的重要开创人内藤湖南提出:“ 要之,六朝时代,贵族成为中心,这就是中国中世一切事物的根本。”(《中国中古的文化》)这一论断即便不完全正确,也是切中肯綮的。
要说到门阀政治也就是贵族政治的弊病,那非常明显,就是阻断了社会上层和中下层之间人员的交换与对流。这不仅仅是一个道义性质上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遏制了社会中下层人士才智的发挥,遏制了社会因这种交换与对流而焕发出的生机。
但从另一面说,士族权力的存在,对于抑制皇权的过度膨胀以及由专制主义造成的弊害,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自秦始皇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上,皇权的存在形态、运作机制有很多变化,但大概地归纳,可以说:君主专制越是强大,对思想文化的钳制就越严厉,对个体价值、个人尊严的认可程度就越低。而门阀政治不仅仅保护了贵族阶层的物质利益,在特殊的条件下,这一阶层人士更能体会到生命固有的高贵和个人自由的价值,对历史文化与生命现象的复杂微妙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思考与创造,因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作者简介

骆玉明,祖籍河南洛阳,寄籍江苏建湖。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魏晋名士之风,爱好围棋与茶酒。骆教授自评:“我是一个俗人,教书吃饭,喜欢孩子。”所著《简明中国文学史》由欧洲学术出版机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成为引起西方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中国大陆学者文学史著作;与章培恒教授共同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参与翻译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宋元明诗概说》、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等论著,并负责各书之*后校定。其他出版作品有《徐文长评传》(合著)、《南北朝文学》(合著)、《游金梦》、《极简中国古代文学史》、《诗里特别有禅》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