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仁学思想研究

包邮孔子仁学思想研究

1星价 ¥46.3 (6.1折)
2星价¥46.3 定价¥75.5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9863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4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010199863 ; 978-7-01-019986-3

本书特色

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 针对“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德性生命”一说,既用来说明“我”的道德动力和内在规定性,也用来解释孔子仁的特点。“德性生命”即为道德根据的“我”,这种“德性生命”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同于进化论意义上所遗传的道德倾向,它是人之为人的德性本质。同时,从“我”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德性生命”具有三个特点:一,它具有先天性;二、它是生机,有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三、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方向。三者共同构成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本书稿分为分6章,大约260千字。

内容简介

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 针对“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德性生命”一说,既用来说明“我”的道德动力和内在规定性,也用来解释孔子仁的特点。“德性生命”即为道德根据的“我”,这种“德性生命”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同于进化论意义上所遗传的道德倾向,它是人之为人的德性本质。同时,从“我”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德性生命”具有三个特点:一,它具有先天性;二、它是生机,有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三、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方向。三者共同构成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本书稿分为分6章,大约260千字。

目录

序 导论 **节 仁是什么 一、仁是伦理规范 二、仁是道德动力 三、为仁的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第二节 仁的根据 第三节 “德性生命”之说 一、生 二、命 第四节 以“德性生命”对仁的解读 **章 由德行到德性——“仁”字探源及其意义分析 **节 “仁”字探源 一、“仁”字的出现 二、“仁”字的演变 第二节 “仁”字结构与意义 一、仁与人 二、“人”之意义分析 三、仁与相人偶 四、相人偶的意义分析 第三节 仁的德行与情感内涵 一、仁的德行内涵 二、仁的情感内涵 第四节 仁与人际之间 一、仁为人际之间的联系方式 二、仁何以成为人际交往之必须 第五节 孔子对仁的意义的阐释 一、德的内在化的转向 二、仁的德性内核 第二章 释仁的困惑 **节 “为仁之方”释仁的困难 一、情感与规范 二、以伦理规范释仁的后果 三、仁之难许与为仁之方 四、仁的意义的两重性 第二节 “一贯之道”释仁的困惑 一、忠恕与爱人 二、“爱人”与“一贯” 三、“一贯”之说难以一贯 …… 第三章 仁的“德性生命”内涵 第四章 “德性生命”之说与仁的结构 第五章 我欲仁——孔子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 天命——仁的一种存在形式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冯晨,哲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学习中国哲学,对先秦儒学有浓厚的兴趣。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山东大学。2009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师从杨泽波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学及牟宗三哲学思想,并与201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硕士论文《先秦儒家天道观研究》,博士论文《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2012年,进入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工作,研究方向以先秦儒学为主,讲授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传统文化,如《论语概述》等。截止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在CSSCI期刊上发表13篇。曾经参与3项国家课题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