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的交错与变奏: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区域的交错与变奏: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1星价 ¥41.4 (6.0折)
2星价¥41.4 定价¥6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189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302页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010218915 ; 978-7-01-021891-5

内容简介

本书以河湟地区为地域范围, 以史前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宗教、城市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研探了河涅历史文化的主要方面, 对于深化河湟历史文化认知, 挖掘优秀地方文化, 宣传河涅文化等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章 河湟地区的早期历史文化
**节 河湟地区史前石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河湟地区的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第三节 早期移民与河湟地区彩陶的生成与发展
第四节 河湟地区冶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节 河湟地区早期商业的发展

第二章 河湟地区的民族文化
**节 “大禹出于西羌”辨
第二节 河湟洮岷地区青铜文化的族别问题
第三节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第四节 藏传佛教对清代河湟洮岷地区汉人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土人”考——兼论土族族源问题

第三章 河湟地区的历史地理
**节 西羌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国际化
第二节 汉代丝路青海道述略
第三节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商贸功能
第五节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军事功能
第六节 “岭南五郡”的建置沿革

第四章 西宁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节 西宁城市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第二节 西宁城市生活的近代变迁

第五章 河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特征
**节 夷夏羌东中西说
第二节 河湟文化内地化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河湟文化的基本特征
展开全部

节选

  《区域的交错与变奏: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二、河湟文化的本质性特征  河湟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在于它在文化上的次生性。所谓次生性是指某一文化现象属于其他原生文化的派生物,从文化发生学角度不具原创性。综观河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特性,河湟文化不具文化上的原创属性。  河湟文化在其发展的初期,主要仰赖西羌民族的文化创造,这一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也决定了河湟文化的一些本质性特征。西羌世居青海黄河沿岸及周边牧场,也有一些本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由于这一民族未能建立统一国家,且未能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其文化上的原创品质受到很大的局限。到后来,随着汉族、吐谷浑、小月氏、吐蕃等徙人,西羌的文化体系逐步受到破坏,缺乏国家建构的西羌往往沦为被统治民族,虽然在人口上占据优势,但在文化上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重于本民族的文化创造,且其文化创造力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抑制。随着西羌整体融人吐蕃民族后,他们的民族文化也融人藏文化之中,现在,已很难寻觅其踪影了。基于以上原因,西羌民族虽然有石棺葬、白石崇拜、羌系陶器、青铜文化、萨满信仰等文化创造及人文因素,但未能赋予与其伴生的黄河原创的文化属性。  如前所述,汉族、吐谷浑、小月氏、吐蕃、回族等徙入河湟地区后,把他们原生地的文化带人这一区域,并成为滋养河湟文化的多元文化源泉。正唯如此,河湟地区的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不是产生于当地的文化体系,而是从外部植入的,受这些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河湟文化自然是一种次生性的文化,不属于原创性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河湟文化的次生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总体上滞后于其文化的原生区域。比如,对于河湟文化中的汉文化因素而言,它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无论是齐鲁之地的儒家文化,还是关中地区的农耕文化,都是具有原创属性的文化因素,对于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持续性影响,当地的汉族无论是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还是文化素养、精神状态上,都能充分代表汉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属于文化上完全得到发展的族群。与之相反,河湟地区的汉族仰赖于中原实现自身文化的更新,其社会发展程度也与周边少数民族并无实质性区别。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文化的典型,从这一文化早期的分布及发展状况看,西藏地区是这一宗教文化的输出地,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是文化传播的产物。西亚、中亚伊斯兰文化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河湟地区的伊斯兰文明,也属于文化次生区域接受原生地区影响的范畴。当然,也须看到,次生性的文化对原生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力,河湟地区流传的贤孝、平弦戏、眉户等,已然在内地失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端于青海湟水流域等,都是这种现象的*好注解。  河湟文化的次生性特征,使得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得不依赖于原生文化的不断滋养,一旦失去了原生文化持续性的文化供给,就会出现文化上的衰变。新石器时代,中原的仰韶文化人群向西发展,进入青海河湟地区,湟水流域的民和核桃庄遗址、黄河流域的化隆一带,都有仰韶时代的彩陶出土。仰韶文化人群徙人这一区域后,逐步成为当地土著,其文化体系逐步与原生地疏离,人们熟知的马家窑文化,其早期类型石岭下时代,彩陶的纹饰基本与仰韶相同,典型地反映出中原地区原始人群的审美特征,以及蕴含其中的礼乐精神。但是,到了马家窑文化阶段,一些土著化的文化因素开始作用于彩陶纹饰,到了半山、马厂时代,彩陶纹饰的艺术手法及其文化内涵已然脱离了仰韶文化系统,虽然富有想象、夸张等文化表现力,亦可从区系类型学角度辨析彩陶纹饰符号化的历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原生文化相比,已然属于独立的文化系统,没有发展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所代表的典型的早期礼乐文化特征,这也是河湟文化的早期阶段没能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原因。  ……

作者简介

  李健胜,男,1975年8月生,青海省贵南县人。历史学博士,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青海师范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兼及青藏高原区域历史。出版《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与现代中国:阐释及建构》《早期羌史研究》《流动的权力:先秦、秦汉国家统治思想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