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soft balancing from empires to the global era

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soft balancing from empires to the global era

1星价 ¥35.4 (6.8折)
2星价¥35.4 定价¥5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639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11,190页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208163935 ; 978-7-208-16393-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国际关系、政治、历史专业人士以及党政干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崛起国。如果按照传统的均势理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会联合起来,制衡美国或中国,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软制衡”,他认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日渐加深, 它们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柔性”的方式,例如利用国际制度或国际组织,而不是硬性的军事手段,来达到制衡其他国家的目的。

内容简介

均势是国际政治界*经久不衰,也是蕞具争议的概念和战略。本书探讨了从19世纪的欧洲开始,大国及其盟友如何运用软制衡来达到均势的目的。作者在书中指出,全球化为几乎所有国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繁荣,使得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的零和竞争比以往时代更加艰难。各国越来越依赖国际制度、有限的协约以及经济手段来制衡权力、抑制有威胁的行为。军事实力仍然很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当今世界唯*可行的制衡手段。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Ⅰ

中文版序言/Ⅴ

致谢/Ⅸ


**章当今时代的均势/1

第二章其他约束手段/22

第三章欧洲协调至冷战期间的软制衡/46

第四章冷战期间的制衡/75

第五章后冷战时代:约束美国/98

第六章崛起中的中国与软制衡/122

第七章制衡复兴的俄罗斯/150

第八章均势的未来/167


展开全部

节选

译者序 均势理论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分支,聚焦于国际体系的力量分布如何影响国际体系稳定以及大国战略行为。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围绕均势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认为,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冷战后美国霸权没有遭到其他大国制衡的现实,经济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均势逻辑变得失灵。为了回应这些批评,均势理论的辩护者们试图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正、扩展和更新。 均势理论的发展从三条不同路径展开。其一,从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解释制衡缺位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导致制衡缺位的原因并不是制度、规范和认同等因素,而是因为单极结构本身极大地提高了制衡的实力门槛,暂时抑制了其他大国的制衡行为。其二,对国家战略选择的一般性讨论,主要是对国家的战略行为做更加精细的分类,厘清国家在面对潜在或实际霸权威胁时采取制衡、追随和对冲等不同行为的条件和机制。其三,深化对制衡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扩展制衡的类型,提出了软制衡、低度制衡、制度制衡以及复合制衡等诸多概念。 采取第三条路径的学者认为,制衡在后冷战时代并未完全消失,只是采取了不同于传统硬制衡的其他方式而已。在这一路径中,软制衡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根据肯尼思·华尔兹的经典论述,制衡行为包括内部扩充军备和外部缔结联盟两种方式。从2005年开始,罗伯特·佩普、T.V.保罗和贺凯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软制衡。在他们看来,扩充军备和缔结联盟只是代表了军事领域的制衡行为,忽视了国家在非军事领域的制衡行为。随着大国之间互动领域的拓展,为了抗衡潜在或实际的威胁,国家既可以选择军事手段,也可以运用非军事杠杆。不少研究者都关注到,其他大国倾向于运用国际制度来限制美国的行动,增加其采取单边行动的成本,削弱其合法性。软制衡概念逐渐变得流行起来,吸引了一批学者围绕其展开理论构建和经验拓展。 T.V.保罗教授是*早引入软制衡概念的学者之一。在《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这部新书中,他对软制衡做了更加系统的阐述。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部新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将软制衡概念追溯到更加久远的19世纪,而不是局限于后冷战时代。二是对软制衡的手段和具体运用做了详细讨论,区分了国际制度、协调外交和经济制裁等三种政策工具。三是从施加成本和否定合法性的角度探讨了软制衡发挥作用的机制。四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大国综合运用硬制衡、有限硬制衡和软制衡手段的经验事实做了系统梳理。 中国实力的快速提升是影响国际结构调整的重要变量,也受到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围绕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的前景,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的讨论存在着很大的分化,既有像中美权力转移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样比较悲观的论调,也有对中国保持和平崛起的乐观预期;既有对中国会挑战美国主导秩序的担忧,也有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一道推动现存秩序良性改革的期待。从均势理论的视角看,中国的持续崛起有助于推动全球体系的力量对比朝着恢复平衡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实力提升也会引起地区体系中的中小国家的焦虑,需要采取审慎而明智的战略来规避它们采取制衡行为的可能。当然,T.V.保罗在书中对中国正在或可能遭到其他国家制衡的讨论,以及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正当权益采取的政策行为的评论,只是代表研究者的特定立场和观点。 软制衡研究的兴起反映了均势理论家们回应国际政治现实变化的一种努力。这种尝试在多大程度上对均势理论做了*佳辩护,或者构成进步的问题转换,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传统均势理论关注体系中的次等大国应对潜在或实际霸权的行为,如果将制衡理解为恢复体系中力量平衡的政策努力,那么它应该是实力较弱一方对实力较强一方的反应。但是,软制衡概念的使用者经常讨论主导国对崛起国的制衡,并不符合均势理论的本来意义。另外,即使讨论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的行为,软制衡是否具有恢复国际体系力量对比失衡的效果,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具体条件,也是需要澄清的问题。显然,并不是所有的软制衡,比如经济制裁和外交抵制都能够对改变体系的实力对比起作用。 近几年,在大国战略调整的背景下,战略竞争和权力博弈正向每个互动领域迅速扩展和渗透,使得冷战后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经历剧烈变动,原本容易实现的国际合作变得脆弱。不仅是软制衡,传统意义上的硬制衡也重新成为大国博弈的手段,国际政治现实的发展似乎又提供了支撑均势理论有效性的证据。无论软制衡是否构成均势理论的一个成功发展,此书确实反映了过去十多年里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议程,对于理解当今时代大国战略行为的多样性及其制约因素也具有启发意义。 刘丰2020年3月28日

作者简介

T.V.保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于2016—2017年担任国际研究协会(ISA)主席。 刘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主要著作包括《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美国军事干涉与国际秩序》(主编)、《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译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