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

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

1星价 ¥201.2 (7.8折)
2星价¥201.2 定价¥2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44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10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20364447 ; 978-7-5203-6444-7

内容简介

唐诗中存在大量丝绸之路研究的资料,丝绸之路绿洲路、草原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都在唐诗中有着形象而生动的表现。本书研究的重点是把唐诗作为史料,探讨唐代丝绸之路盛衰在唐诗中的反映,同时也揭示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发展对唐诗繁荣起到的推动作用。本书展现了唐诗画卷中的丝路起点城市长安,丝绸之路之陇右道、河西道、西域南道和北道、草原路、吐谷浑之路、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之安南道、五尺道、灵关道和滇缅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图景。唐诗见证了丝绸之路各条路线的盛衰变化,从唐诗描写中可以感触唐人丰富复杂的情感心态。

目录

绪论
**章 长安:丝绸之路之起点
一 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长安
(一)唐诗中长安的美丽与繁华
(二)唐代长安与边地和域外的交通
二 流寓和出入长安之外域人
(一)唐诗中长安的“蕃将”
(二)唐诗中来自异域的长安艺人
(三)唐诗中长安的胡商和胡姬
(四)唐诗中长安的“胡僧”
(五)唐诗中入唐参加科举的新罗人
三 唐代长安域外人的诗歌活动
四 长安生活中的胡化风气
(一)服饰方面的胡化风气
(二)长安生活中胡食的流行
(三)建筑方式和居室文化的胡化
(四)出行中的宝马香车
五 长安的外来物产与唐诗
六 长安的外来乐舞、体育游戏与唐诗

第二章 丝绸之路之关陇道——从长安到武威
一 关陇道和陇右道
二 唐朝对陇右的开拓
三 西畿与陇东:从长安至陇山
四 陇山:丝绸之路**山
(一)大震关
(二)作为丝路要道的陇山
(三)作为诗歌意象的陇山
(四)唐后期与吐蕃对峙的前线
(五)陇山与《陇头水》乐曲
(六)六盘山支脉之崆峒山
五 唐诗中的陇西
(一)边塞战争和丝路意象
(二)唐后期陇右形势
(三)陇右监牧的兴盛和丧失
(四)立功扬名的陇右名将
六 唐诗中的秦州
七 唐诗中的临洮
八 唐诗中的金城和皋兰山
九 唐诗中的原州和萧关

第三章 丝绸之路之河西路
一 平李轨与唐朝对河西的经营
(一)平李轨与柳宗元《河右平》
(二)唐诗中的河西道与河西路
二 唐诗中的河西四郡
(一)唐诗中的凉州
(二)唐诗中的张掖
(三)唐诗中的酒泉
(四)唐诗中的敦煌
三 河湟的失陷与收复
(一)河湟失陷与诗人的痛心
(二)唐诗中收复失地的呼声
(三)河湟回归与诗人对朝廷的称颂
(四)敦煌地区对归义军的称颂
(五)敦煌与长安高僧的赠答酬唱
(六)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的作者和时代

第四章 玉门关与阳关
一 唐诗中的玉门关
(一)关于玉门关的争议
(二)边塞、战争前线与丝路交通要道
(三)家乡与异域的限隔
(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立功异域的志向
(五)唐后期失地的象征
二 唐诗中的阳关
(一)丝绸之路阳关道
(二)阳关音信:征夫思妇的情感纽带
(三)渭城一曲动千古

第五章 丝绸之路之西域道
一 唐朝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
二 唐征服突厥和平高昌在唐诗中的反映
(一)灭东突厥与太宗等联句诗
(二)平高昌与唐诗
(三)灭西突厥与唐诗
三 唐诗中的西域南道
(一)蒲昌海
(二)石城镇、且末、播仙镇
(三)白龙堆
(四)唐诗中的“楼兰”意象
(五)于阗与于阗镇、莎车
(六)昆仑山:神话意象与西域象征
四 唐诗中的西域北道
(一)莫贺延碛
(二)高昌、西州、西州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三)焉耆与铁门关、乌垒
(四)龟兹、安西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镇西都护府
(五)姑墨州、苜蓿峰
(六)疏勒与疏勒镇
五 唐诗中葱岭以西的道路
(一)葱岭、葱河道
(二)热海
(三)碎叶镇及其置废
(四)大宛
(五)月氏
(六)条支

第六章 通向草原丝绸之路
一 唐朝对天山以北草原路的护守
二 从敦煌、玉门关进入草原路的道路
(一)伊吾、伊州与伊吾道
(二)蒲类海与蒲类城
(三)天山、天山路与天山雪
(四)庭州和北庭都护府
(五)轮台与轮台路
(六)瀚海
(七)金山、金微山
三 “参天可汗道”与“入回鹘道”
(一)“天可汗”的光荣与“参天可汗道”
(二)唐朝与回纥关系的变化
(三)中受降城入回鹘道
(三)唐朝与回鹘的绢马贸易
四 唐朝与其他北方草原民族的关系
(一)黠戛斯的崛起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二)沙陀的崛起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三)党项的崛起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五 “乌孙”和“康居”:草原丝路意象
(一)乌孙人与乌孙古道
(二)康居:绿洲之路与草原路的联结

第七章 吐谷浑之路与唐蕃古道
一 丝绸之路之吐谷浑之路
(一)吐谷浑的盛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二)唐诗中的吐谷浑之路
(三)唐诗中的“退浑”
二 丝绸之路之唐蕃古道
(一)唐蕃古道的开辟
(二)唐蕃之间的和亲
(三)唐蕃之间的战争
(四)唐蕃之间的使节往还
(五)唐诗中的逻娑城
(六)勃律与“连云堡之战”

第八章 南方丝绸之路
一 成都:南方丝路的起点
(一)成都名称的历史变迁
(二)以蜀锦驰名的“锦官城”
(三)成都的文化和名胜
(四)古往今来的成都名士
(五)成都的美景和繁华
(六)成都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感
二 从成都入南中的道路
(一)从成都至南诏
(二)经过南诏的中印缅道
(三)唐文化的辐射与南诏诗人
三 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一)唐朝对南蛮的征服和南诏的崛起
(二)南诏的壮大和唐朝对南诏的用兵
(三)南诏中兴及对唐朝的臣服
(四)南诏与唐朝的冲突及其衰落
(五)唐诗中来自南诏的物产
四 “蜀一身毒道”之五尺道
五 “蜀一身毒道”之灵关道
(一)灵关道之开辟与走向
(二)雅州、岷山、雪岭、西山
(三)荥经、邛崃关和“王阳道”
(四)峨嵋山
(五)清溪关
(六)灵关
(七)巂州、越巂郡
(八)泸水
五 “蜀一身毒道”之永昌道
(一)南诏太和城和羊苴咩城
(二)永昌郡
六 南方丝绸之路之“安南道”
(一)牂舸道:蜀中、南诏与交州、广州的交通
(二)滇缅道:中缅关系与唐诗

第九章 通往海上丝绸之路
一 中西间海上交通的发展
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交州、交趾、龙编和安南都护府
(二)广州、番禺、南海、岭南节度使
(三)其他南方沿海城市和地区
三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四 唐代海上贸易和交流
(一)经海路往还的中外行旅
(二)唐代海上贸易和舶来品

第十章 法宝之路——中印交通与唐诗
一 雪山道与玄奘西行取经
二 “吐蕃一泥婆罗道”与王玄策使印
三 海上丝路与义净西行求法
四 新罗僧慧超的西行与东返

余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  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第二年攻入长安,建立唐朝。当时群雄割据,建都关中的李唐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威胁。经过数年的统一战争,新兴的唐朝政权才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唐朝对西北疆域的开拓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唐前期丝绸之路的开拓是伴随着中原政权恢复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实现的。唐朝对西北疆域的开拓从破薛举开始,太宗《经破薛举战地》诗反映了那场战争的壮阔和激烈。破薛举之战的意义重大,中唐诗人柳宗元诗中仍回响着那场战争的杀伐之声。  薛举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其父薛汪徙居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骁勇善射,称雄于西北边地,隋大业末任金城府校尉。年荒民饥,陇右盗贼蜂起,金城县令郝瑗为平贼寇募兵数千,任命薛举为将,分发铠甲,大集官民,置酒飨士。薛举和儿子薛仁杲于座中劫持郝瑗,随即起兵,囚禁郡县官吏,开仓散粮,赈济贫乏。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招附群盗,劫掠官马,兵锋甚锐。破隋将皇甫绾,陷袍罕。岷山羌钟利俗率众二万归降,兵势大振。封薛仁杲为齐王,授职东道行军元帅,封宗罗喉为义兴王,辅佐薛仁杲;薛仁越为晋王、河州刺史。略取鄯州、廓州等地,尽据陇西,拥兵十三万。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薛举在兰州称帝,封妻鞠氏为皇后,长子薛仁杲为太子。遣薛仁杲围攻秦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少子薛仁越攻掠河池郡,被河池太守萧瑀击退。薛举又遣部将常仲兴渡过黄河进击河西李轨,与李轨部将李赟战于昌松,常仲兴战败,全军陷没。薛仁呆攻克秦州,薛举将都城从兰州迁至秦州。十二月,薛仁杲进犯扶风郡(今陕西凤翔),遭汧源贼寇唐弼抵御,不能进。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有众十万人。薛举遣使诏谕,唐弼杀李弘芝依附薛举。薛仁杲趁唐弼不备,袭破其军,唐弼率数百名骑兵逃走。薛举军势益盛,号称二十万,谋取长安。  李渊在长安自封唐王,立杨侑为隋帝。薛举派兵攻打扶风,李渊遣李世民率军击讨薛仁杲,唐军大胜,斩首数千级,薛仁杲退回陇右,唐军追至陇坻而还。当薛举欲越陇西逃时,褚亮劝他效法南越赵佗、蜀汉刘禅和近代萧琮等降唐,遭到郝瑗反驳。薛举重赏郝瑗,用做谋主。薛举接受郝瑗建议,与梁师都联合,厚赂突厥,连兵进攻长安。隋都水监宇文歆出使突厥,劝止莫贺咄设出兵。武德元年(618)六月,唐朝丰州总管张长逊进击宗罗喉,薛举率军救援并进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屯驻于折墌城(今甘肃泾川东),遣游军劫掠岐州、豳州。李世民为帅统军抵御,进驻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北),与之对垒。李世民认为薛举粮少,急于速战,守城不战。李世民卧病之即,薛举诱使唐军出战,唐军大败,死者达十分之六,大将慕容罗喉、李安远、刘弘基等被俘。唐军撤回长安,薛举夺取高墌城。八月,薛仁杲进逼宁州.(今甘肃宁县),郝瑗建议乘胜取长安。薛举患病死,薛仁杲在折墌城继位。  薛仁杲为太子时和大多数将领不和,众人疑忌不安。李渊命李世民为帅经略陇右。九月,唐秦州总管窦轨进攻薛仁杲失利。薛仁杲围攻泾州,骠骑将军刘感镇守泾州。泾州濒临陷落,长平王李叔良率兵来救,薛仁杲扬言军中粮尽,带兵向南而去,派高墌人假装以城降唐,李叔良派刘感率部下赴高墌。刘感至高墌城下,下令烧高墌城门,城上人倒水浇下,刘感知城中人诈降,让步兵回师,自率精兵殿后。薛仁杲军从南原大批涌来,在百里细川与刘感军激战,刘感被俘。薛仁呆包围泾州,李叔良环城坚守。唐陇州刺史常达进兵宜禄川,杀薛军一千多人。薛仁杲屡攻常达,皆未能胜.派仵士政带几百人诈降,常达厚待仵士政,仵士政却劫持常达,投降薛仁杲。秦王到高墌,坚守不出,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粮尽,将领梁胡郎等人率众降唐。  薛仁杲将士有离异之心,秦王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诱薛仁呆出战。宗罗喉率精锐进攻梁实,梁实守险不出。当薛仁杲军疲劳之际,唐军展开决战。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宗罗喉合兵攻庞玉,秦王率大军从浅水原北方出现,出其不意,宗罗喉迎战。秦王率数十名骁骑冲人敌阵,内外合击,宗罗喉大败。秦王率两千多骑兵追击,窦轨拉马劝阻:“仁杲犹据坚城,虽破罗喉,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秦王说:“破竹之势,不可失也!”①秦王依泾河列阵,薛仁杲手下人心涣散,骁将浑干等人投降。薛仁杲入城拒守,守城者纷纷乘夜出降。薛仁杲见败局已定,于十一月初八日出城投降,唐军把薛仁呆押送到长安斩首。  对薛氏父子的激烈战事,亲历其事的李世民印象深刻。贞观二十年(646),太宗幸灵州,路经破薛举、薛仁杲父子战地,抚今追昔,写下《经破薛举战地》一诗:  ……

作者简介

  石云涛,河南太康人,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席教授,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9ZDA261)首席专家,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从事汉唐历史与文学、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建安唐宋文学考论》《唐代幕府制度研究》《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中古文史探微》《安史之乱》《丝绸之路的起源》《文明的互动——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汉代外来文明研究》《丝绸之路与汉唐文史论集》《诗史之间》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诗之中的丝绸之路文化意蕴”(12WYB01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外来文明研究”(14FZS00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诗见证的丝绸之路变迁”(17FZS001)等。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一届甘肃省优秀图书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