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温疫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读者评分
5分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温疫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1星价 ¥19.6 (7.0折)
2星价¥19.6 定价¥28.0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中华书局的书,值得阅读收藏,纸感好,精装有塑封。

2023-10-10 21:53:2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458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101145878 ; 978-7-101-14587-8

本书特色

1.一部预防瘟疫的指南。 吴又可在《自叙》中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吴又可命名为“戾气”“杂气”。杂气致病途径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即“从口鼻而入”的间接传染,“传染”即直接接触传染。因此,预防瘟疫首先就要切断这两种传播途径。 预防瘟疫更重要的是避免“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并举例有三个人冒着大雾早行,结果“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 2.一部治疗瘟疫的指南。 吴又可认为“杂气”侵入人体后,进入半表半里的“膜原”,因此,自创了“达原饮”这一治疗瘟疫的方剂。这个方剂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仍发挥着作用。 与《伤寒论》“六经传变”不同,吴又可认为“疫邪九传”,这也是《温疫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有专篇“统论疫有九传治法”进行总结。所谓“九传”并不是指一个病人的病情有九种变化,而是指每个病人都只属于一种传变。由此,吴又可提供了各种传变的治疗方剂:达原饮、白虎汤、举斑汤、瓜蒂散、三消饮、承气汤等等。 此外,针对瘟疫感染者的不同症状,吴又可还分别门别类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除了一般感染者的治疗外,对妇女、尤其是妊娠女性,还有儿童,吴又可也考虑到其不同的生理因素,而提出不同的治疗思路。 吴又可的治疗方剂中非常重视甘草、生姜、大枣的使用,很多方剂,即使是与张仲景《伤寒论》同名的方剂,其煎煮中几乎都加入了生姜和大枣。这源于其“人以胃气为本”的指导思想。 3.一部瘟疫康复者的调养指南。 俗话说:生病时,三分治,七分养。那么感染瘟疫后如何吃喝、调养?吴又可都有专篇论述:《论食》《论饮》。 瘟疫愈后是不是可以该大几天犒赏自己劫后余生?或者用人参等补药?吴又可提出一个基本原则是:“大抵时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 瘟疫治愈后为什么会复发?什么是食复、劳复、自复?邪气复聚怎么办?吴又可不仅有详细分析,还开出“安神养血汤”等治疗方剂,并厘清不同情况的治疗思路。 4. 一部平易近人又不失趣味的医书。 一般的医学书籍往往沉醉于严肃甚至刻版的医学问题的探讨,让专业外的人望而生畏。可是读吴又可的《温疫论》,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一样能读出乐趣。一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单刀直入,直中要害,读起来无比酣畅。而其中记录的一些医案,如同明清小品文一般,往往尺水兴波,又一波三折,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如“因证数攻”条,记录了朱海畴的病案,刚开始“身卧如塑”,家人“更无他策,惟待日而已”,让人非常揪心;三剂药后,“神思稍爽”,让人精神也为之一震;可是五日“烦热又加”,让人揪心;八日“肢体自能少动”,让人又看到一些希望;起起伏伏,终于“调理两月平复”。像这样鲜活的医案,书中不时有穿插,让人既敬佩吴又可妙手回春,又对生命充满了敬畏。

内容简介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目前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目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接近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邪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目录

前言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隔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疸是腑病,非经病也。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卷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药

舍病治弊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食复、自复

感冒兼疫

疟疫兼证

温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妊娠时疫

小儿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展开全部

节选

温疫初起 【题解】 本篇详述温疫初起阶段的症状和治法。此时,邪在膜原。膜原属半表半里,是气血阴阳出入的通道。邪气在这里附着、酝酿,必然阻闭气机,这是温疫为病的根本。治法,宜用达原饮,辛香燥烈直达膜原而解其邪。遇有膜原热邪浮越于三阳经的症状,只需稍加三阳经引经药,引导邪气从阳经透散;若舌苔转黄,邪欲传胃,则加大黄,使之从下泄出。总之都是因势利导,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达原饮的基础上。 达原饮是吴又可首创的方剂,后世又有刘松峰的松峰达原饮和雷少逸的宣透膜原法,都是在吴又可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不仅针对温疫,还能治疗伏暑等证。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①,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②,昼夜发热,日晡益甚③,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④,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注释】 ①憎寒:一种外有恶寒甚至轻微寒战、内有烦热的症状。 ②浮、沉、数:都是脉象。浮脉轻取即得,往往为病在表。沉脉须重按方有,通常为病在里。数脉指脉速快,通常一呼一吸之间五次以上,也就是每分钟八十次以上,往往是有热邪的标志。 ③日晡:指一日之中的申时。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 ④下:泻下的方法。 【译文】 温疫初起时,先怕冷,甚至有轻微寒战而发热,以后就只有热象,不再怕冷。刚得病的两三天,脉不浮不沉而数,白天黑夜都发热,黄昏时分尤其厉害,头痛,身体痛。这时候,邪气潜伏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即使有头疼身痛,这是热邪往阳经浮越,不能误认为是伤寒邪气在表,而用麻黄汤、桂枝汤之类,强行发汗。此时邪气不在经,发汗只是白白伤了表气,热也不会退。也不可以用泻下的方法,因为邪不在肠胃,泻下只能白白伤了胃气,使口渴加剧。宜用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①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盅②,煎八分③,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④,又除岭南瘴气⑤;厚朴破戾气所结⑥;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⑦,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⑧。 【注释】 ①钱:传统的中药计量单位,一钱的具体分量,各朝代有差异,明清及以后医书中所说的一钱,我们现在通常换算为三克。 ②盅:用于喝茶或饮酒的小杯。 ③煎八分:指把水煎到原来的八成。古代熬药的炉子和罐子形态各异,不好规定熬药时间的长短,所以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熬药的程度。煎八分,属于轻煎,取其气。 ④疏利之药:具有疏导通利一类性质的药物。 ⑤岭南瘴气:指岭南地区山野间因湿蒸郁热,外加动植物腐蚀产生的秽浊气体。 ⑥戾(lì)气:指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某种恶气,容易导致疾病,且具有传染性。本书中“疠气”“杀厉之气”皆此义。 ⑦荣气:运行于血脉之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通常也叫“营气”。 ⑧拔病之药:拔除疾病的药。这里指一个方子里用于治病的主药。 【译文】 达原饮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以上药,用水二盅,煎到水剩八成,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磨体内的邪气,除伏邪,是疏导通利的药,它还能除去岭南的山岚瘴气;厚朴能打破戾气的郁结;草果味辛性烈,其气雄厚,能祛除盘踞伏邪;这三味药协同作用,直达戾气的巢穴,使邪气溃败,迅速远离膜原,所以叫“达原”。热邪会伤津液,所以加知母以清热滋阴;热邪伤营气,影响血液,所以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多余的燥热;甘草起和中的作用。后面这四味药,不过是调和之剂,就像口渴就给水喝一样,并不是拔除病根的药。 凡疫邪游溢诸经①,当随经引用②,以助升泄③。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 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 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 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④。 【注释】 ①游溢:蔓延,游走散布。 ②引用:即加入引经之药,也就是药引子。 ③升泄:升腾,排泄。三阳经主升腾,邪气游溢到此,可因势利导,用一些升腾的药物,让邪气散去。 ④执滞:执着,拘泥。 【译文】 但凡疫邪游走蔓延到了各阳经,就需要随其经用些引药,因势利导,帮助邪气升腾排泄。如果胁痛、耳聋、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口苦,这是邪热往少阳经蔓延,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柴胡一钱。 如果腰、背、后项痛,这是邪热蔓延到了太阳经,本方加羌活一钱。 如果眼睛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子发干、失眠,这是邪热蔓延到了阳明经,本方加干葛一钱。 病症有快有慢,有轻有重,用药有多有少,有缓有急,务必在临床中根据情况而斟酌,才能确定。本书中所定的剂量,也只是个大概而已,不可执着拘泥。 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稍重者,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气盘踞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①,不可强汗②。病家见加发散之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罨③,或将汤火熨蒸,甚非法也④。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经,三阳加法不必用⑤,宜照本方可也。 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证⑥。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⑦,此白虎汤证⑧。如舌上纯黄色,兼之里证⑨,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也⑩。 【注释】 ①里气:在体内的气,尤其指胃气。 ②强汗:强行发汗。 ③衣被壅罨(yǎn):用衣服或被子覆盖、紧裹。罨,掩盖,覆盖。 ④非法:不符合理法,即不是正确的方法。 ⑤三阳加法:即前文在达原饮的基础上,根据邪气的游溢,在太阳经加羌活,在阳明经加葛根,在少阳经加柴胡的方法,在本书中简称“三阳加法”。 ⑥三消饮证:即可以用三消饮来治疗的症候。后言及方证,皆循此例。三消饮,为达原饮加羌活、葛根、柴胡、大黄。详见“表里分传”条。 ⑦欲表未表:将要从表解,但还没有解。 ⑧白虎汤证:指适合用白虎汤的证候,主要是气分实热,表现为大烦、大渴、大热、脉洪大。白虎汤的药味组成为: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 ⑨里证:与表证相对,通常指口渴、烦躁、大便秘结等。 ⑩承气汤证:指适合使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等泻下类方剂的证候。 【译文】 偶尔也有感邪较轻的病人,舌头上白苔也很薄,热象也不厉害,而且没有数脉。只要邪不传里,服用达原饮一二剂,也就好了。稍重的,邪气必从出汗解除,如果不能出汗,那是因为邪气盘踞在膜原,内外隔绝,体表之气不能通于体内,体内之气也不能达于体表,这就不能强行发汗。有的病家见到方子里有发散药,就想赶紧出汗,误用衣服、被子把人裹起来,企图捂出汗来,或用火来烤,用热水来熏蒸,都不是正确的方法。表里隔绝的时候,热邪没有蔓延到三阳经,所以不必用三阳加法,只宜仍用达原饮原方。 感邪较重的,舌苔像堆了一层粉,满布舌面,没有空隙,服用达原饮后,邪气没有从出汗而解,反而内陷,舌根部苔先黄,渐渐延伸到舌头中央,邪气逐渐向胃蔓延,这是三消饮证。如果脉洪大而数,出汗很多又口渴,这里邪气刚刚离开膜原,将要从表解,但还没有从表解,这里白虎汤证。如果舌苔是纯黄色,又兼有里证,是邪气已经传入胃中,这又是承气汤证了。 有二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①,五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亏,适又染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②,日进参芪,愈壅愈固③,不死不休也。 【注释】 ①淹淹摄摄:缠绵不愈、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怯证:即虚证。 ③愈壅愈固:越是壅滞,还越用补法。 【译文】 温疫之邪有两三天就溃散离开膜原的;有的半个月、十几天还不传变;有的刚得了四五天,缠绵不愈,到了五六天之后又陡然发作。凡是正气旺的人,则邪气容易传化,正气薄弱的人,则邪气不容易化解,也就是不容易传变。假如遇到有的人本有旧病,时间太长,身体已经亏损,现在又染上疫邪,不能化解,哪能指望它传变?不传变,则邪气不能去掉,邪气不去,则病不能愈,纠缠拖延久了,邪气越陷越深,往往无法治愈。时下的医生误认为这是虚证,每天让病人服用人参、黄芪之类,越补越壅滞,病情越重,医生继续补,直到病人死了才歇手。

作者简介

1.原著者:吴有性(约1592—1672),字又可,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医家。《清史稿》有其简略传记。 2.译注者:唐文吉、唐文奇,执业中医师,传统文化传播者。在行医之余,常年坚持在网络讲述中医,曾出版:专著《思考中药》,点校《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校注《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等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