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0509900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册(462页)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205099008 ; 978-7-205-09900-8
本书特色
*从市井到战场,从江湖到庙堂,本书游刃有余地描绘了一个个复杂的历史场面,详略得当地展开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历史长卷。 *从大宋王朝光辉灿烂的开场,到骤然倾塌的*望命运,这是一曲王朝浮沉的慷慨悲歌,也是一部帝国兴衰的恢弘史诗。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十年创作经验、五年宋史研究,精心打磨,精巧构思,用通俗有趣的文字,承载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 *本书解构大宋盛衰巨变的多方成因,用丰富的史料客观呈现王朝的复杂困境,探索迷雾背后的清晰真相。
内容简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z具争议的朝代之一,领土面积几乎是历朝历代*小,周围危机四伏,却也是中国历史上*繁华富庶的朝代,民众生活在一个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文明、生活相对轻松的大环境中。江南的大规模开发、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却因为内部无休止的贪婪、争斗,早早进入了暮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苟延残喘,*终以一种极端荒唐、悲惨的方式结束。本系列图书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展现宋朝的盛世繁华与暗潮汹涌,探寻宋朝盛衰变换的深层原因。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上册 本书从皇宫到朝堂、从名士到布衣、从繁华到落幕,通过一个个历史的横截面展开北宋的浩荡画卷,用通俗的语言、细腻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将宋朝历史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解读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研读历史智慧,在鲜活的历史叙述中感受历史的趣味与魅力。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下册 本书以探究南宋灭亡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逻辑为出发点。以人物或人物群体为结构板块,以事件发生的时间轴为叙述线索,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南宋灭亡前后的众生相。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叙述、刻画和分析,串起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力图从固有的人物脸谱上破译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文化密码。
目录
序言 五代十国的江湖
**章 皇宫里的秘密
江湖老二
脱不下的黄袍
原来你是这样的兄弟
家庭风暴
一波三折的皇位之路
乡村丫头的“女皇”梦
总有皇后要害朕
不愿继位的“皇子”
三立两废的传奇皇后
第二章 战争,让武将走开
一场奠基国运的酒宴
为什么是曹彬
史上曾有杨家将
当文臣主导战争
西北狼毒种世衡
错在完美
西北**将
第三章 士大夫的舞台
神秘的誓碑
宰相须用读书人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一个人的外交
君子有党
看谏官如何教训皇帝
天降大任于斯人
朝堂已无王安石
复仇者
第四章 文人这个朋友圈
诗家总爱西昆好
曾是洛阳花下客
今宵酒醒何处
石介之死
师生恩怨
千年**榜
从苏轼到东坡
欲将沉醉换悲凉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五章 小人物 大社会
假钦差接管了边防军
皇帝平反的冤案
房地产扯出的风流案
诡异的天体事件
以弥勒佛的名义
政治角力场上的“潘金莲”
商人的落日烟村
第六章 *是仓皇辞庙日
远交近攻
打不赢的燕京之战
买来的胜利
大宋“全盛”时
反目成仇
皇位成了烫手山芋
保卫汴京
卷土重来
国破君辱
第七章 偏安江南
烽烟乱
仓皇时刻
海上漂泊
西部的半壁江山
扶不起的伪齐
距收复一步之遥
岳飞之死
完颜亮的孤注一掷
南宋的反击
第八章 吕氏集团
孤城襄阳
吕家军
救援
水军锋芒
常败将军
敢死队
城破
第九章 师相贾似道
定海神针
军队反腐
改革者
宋度宗
蛐蛐宰相
丁家洲之战
第十章 独特的政治力量
公论代言人
堕落与蜕变
与权势共舞
从笼络邀誉到分道扬镳
权臣之死
第十一章 道学下的士大夫
儒学沉浮
天理、人欲和气节
陈宜中其人
和平曙光稍纵即逝
被烧焦的焦山
树未倒猢狲已散
临安降
第十二章 帝国余晖
状元宰相
逃离虎口
九死一生
惟有一腔忠烈气
残阳如血
新政权,新希望
流亡,流浪
不屈的崖山
节选
从苏轼到东坡 宋人遣词造句喜欢用耸人听闻的字眼,比如朝臣经常被政敌攻击为“奸佞”“邪妄”,连道德楷模范仲淹也概莫能外。大家习以为常,被攻击者也不甚气恼。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诗歌、书信这样传播广泛、有社会影响的文字,人们对其中的评价还是非常在意的,夏竦对石介恨之入骨就是这个缘故。所以作家、诗人是危险的职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惹上文字狱的麻烦。若论起宋代文字狱**大案,非**才子苏轼莫属。 公元 1079 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前往湖州上任,按惯例向皇帝写谢表,朝廷以公告的方式张贴出来,让朝臣周知。苏轼在谢表中有这样几句话:“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大意是我这人愚钝适应不了形势,不能与新提拔的人一起共事。年龄大了还容易生出事端,只能到地方上管理平民百姓。这里的“新进”指熙宁变法中得宠的新党人物。看来苏轼对离开朝廷外放州郡有些微词。正是这几句牢骚话,让“新进” 大为不满,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发难,上奏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攻击苏轼“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接着监察御史李定亲自披挂上阵,把新法受到的挫折归咎于苏轼的妖言惑众。他们试图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新的证据,将市面上刊印的苏轼诗文集想方设法收集起来,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以加重苏轼的罪行。 彼时正是元丰二年,王安石已二次罢相,宋神宗赵顼在变法路上乾纲独断、一意孤行,正要找个反面典型杀鸡儆猴。苏轼在这时一头撞到枪口上,赵顼便下令缉捕苏轼。 七月二十八日,官差到达湖州州衙。苏轼已经预先得到消息,但不知自己身犯何罪,更不知将怎样处理,躲在屋里不敢出来。通判祖无颇劝道:“躲不是办法。”苏轼问:“既已是罪犯,该穿什么衣服?”祖无颇想了想:“敕令宣布之前你还是郡守,自然穿官服。”苏轼这才出去见官差。官差冷若冰霜地站在苏轼面前一言不发,苏轼只好先开口:“我自知必死无疑,请允许我先与家人告别。”官差这才说话:“死倒未必。”然后宣读朝廷公文,原来只是一份普通的免职逮捕令。即使如此,苏轼家人和官衙上下已是哭声一片。 羁押进京后,苏轼被囚禁在御史台。主审张璪是苏轼的同年进士,二人交往颇深,但现在张璪却希望将苏轼推入深渊。审问一开始,张璪就颐指气使:“祖上五代以内有没有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呀?”言外之意这次必死无疑。审问的重点是苏轼利用诗词攻击新政和诽谤朝廷。例如苏轼有一首《山村五绝》:“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是讽刺青苗法实施后,老人小孩都到城里借钱去了,农田无人耕种,百姓更穷了。这是苏轼唯一承认的讽喻诗。张璪远远没有满足,又找到苏轼与湖州知州孙觉的唱和诗:“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大意是,我们这些不合群的人早已心灰意冷,谁要是谈论朝政,罚酒一杯。张璪认为这是对朝政的冷嘲热讽。又如《送曾巩得燕字》:“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贾谊穷适楚,乐生老思燕。”被解读为对朝廷贬保守派的怨艾。这样的诗词找了一百多首,苏轼自然不会承认这些诗词有讽刺朝政的意图。然而张璪等决不善罢甘休,采取辱骂、恫吓、精神折磨等手段逼迫苏轼招供。 据隔壁囚室关押人员回忆,审问官员如狼似虎,轮番上阵,日以继夜,不让苏轼有片刻喘息机会,其斥骂凌辱,惨不忍睹。苏轼在狱中度过一生中*为黑暗的一百零三个日夜,张璪等人终于如愿以偿,拿着“供状”到赵顼面前为苏轼定罪去了。 就在李定、张璪意欲将苏轼置于死地的时候,另一批大臣同时展开了紧急营救行动。苏辙上疏愿以自己的官爵换兄长一条性命。已经退休致仕的范镇、张方平也愤而上疏,言辞激烈。宰相吴充谏赵顼:“曹操尚能容祢衡,陛下难道还不如曹吗?”翰林学士章惇此时同情苏轼:“仁宗皇帝认为苏轼是一代之宝,陛下将他关进监狱,后世不知当如何议论。”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进谏:“自古豁达大度的君主不会因言论而处分臣民,苏轼才高位低,有些怨言不是正常的吗?” 二次罢相的王安石从江宁为苏轼说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案甚至惊动了年迈的仁宗朝的曹皇后,她现已位居太后,是赵顼的祖母。曹太后流着泪对赵顼说:“我记得仁宗皇帝说过,朕为子孙得了两位太平宰相,指的就是苏轼、苏辙兄弟。现在苏轼因为写诗而下狱,莫非受了仇人的中伤?”曹太后病重,赵顼要大赦天下为祖母祈福,曹太后说:“不需赦免天下凶恶之人,只要放了苏轼就够了。”听到赵顼大赦天下的诏令,李定大为惊恐,坚决反对赦免苏轼。他的手下舒亶甚至丧心病狂地要求诛杀接受过苏轼诗词的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中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他和儿子在送饭时约定,平日里送肉,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一日,儿子因事让别人代劳,没有交代清楚,结果给苏轼送去了鱼。苏轼以为自己死期已到,写了两首绝命诗给苏辙。狱卒按照惯例将诗歌交给皇帝审阅,因诗中有皇恩浩荡、无缘回报的意思,令赵顼感动,让苏轼的案件有了峰回路转的转机。迫于后宫、朝臣的压力,特别是祖宗“不杀士大夫” 成法的约束,*后苏轼被从轻发落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相当于留职察看。 汉代御史台里种植着许多参天古柏,乌鸦成群结队地栖息在上面,因此这地方又称“乌台”。苏轼因诗文获罪,历史上便把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一百六十多年间*为卑鄙的冤案,是对士大夫言论自由的疯狂打击,是新旧党人从政见分歧到互相仇恨的导火索,也是皇权与士大夫政治渐行渐远的标志性事件。 苏轼是被官差押解到贬所的。由于他是戴罪之身,在黄州没有立锥之地,且薪水低微,生活困顿。更令人难熬的是,乌台诗案给苏轼精神上造成沉痛打击, 让他感到宇宙之大,竟没有一处可以栖息的温暖小屋。一个冷寂的冬日,他独自走到江边,看见残月寂寥,不禁顾影自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幽人即孤鸿,孤鸿即词人,世界以冰冷待我,而我只能与寂寞为伍。人间烟火似已尽,唯有高洁期自许。 然而苏轼终究是不寂寞的。在黄州,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官员朋友的殷切关爱。故人马正卿向州府申请了一块五十亩的荒地赠予苏轼开垦,从此苏轼在黄州有了“职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不辍,收获劳动果实。因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从此苏轼便自号“东坡居士”。 从苏轼到东坡,不仅仅是名号的转变,更是人生态度的涅槃和艺术创作的升腾。黄州之前,苏轼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情谊深长的词句,也写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超脱豁达的词句, 更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样豪迈雄健的词句,但黄州之后,东坡的诗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奔流不息的时间和星河浩瀚的宇宙。 走在路上,雷雨突至,东坡淡定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遇到同样落难的朋友,东坡体悟到人生适意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看到大江东去,东坡明白了人生即是过客:“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黄州临近长江,传说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与客泛舟江上,写下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超凡脱俗,超今越古,风月不死,先生不亡。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等他离开黄州时真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此后无论更加偏远的惠州、儋州,对于他来说只不过一眼云烟罢了。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经历过生死,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作者简介
郭瑞祥 专注于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化,在解读历史事件中重构文化思维,在挖掘文化内涵中揭示历史逻辑。出版图书有《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郭瑞祥说司马懿:忍出个路人皆知》《诗酒趁年华——古诗词中的诗酒人生》等。
-
中国近代史
¥15.5¥39.8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15.7¥49.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安史之乱
¥24.1¥68.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2.5¥3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7.9¥49.8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9.0¥25.0 -
1688年的全球史
¥28.3¥78.0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6.6¥52.0 -
无泪而泣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24.1¥68.0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28.4¥49.8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2.7¥39.0 -
宋朝文人的朋友圈
¥21.1¥59.0 -
大家小书-笔祸史谈丛
¥7.3¥18.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10.3¥25.0 -
历史的沸点-两晋十六国的二十张面孔-第二卷
¥16.8¥48.0 -
清朝穿越指南
¥15.4¥45.0 -
万历十五年
¥1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