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

包邮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

¥43.8 (6.4折) ?
1星价 ¥43.8
2星价¥43.8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259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15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09625934 ; 978-7-5096-259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公开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上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文章汇编而成的。这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注入了新时代的中国新鲜血液丰富了其时代内涵。

目录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四重特征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探析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创新研究
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根基、学科基础和传媒机制
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基本意蕴及其创新价值
自媒体意识形态之属性研究
自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
人文关怀:新闻传播意识形态性的社会诉求
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度和新要求
夯实社会文化根基,助推协商民主发展——社会公共精神建设的视角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促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试论雷锋精神与大学精神之契合
学习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当代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道德评价的多维视角——兼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和科学性
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探
意识形态批判物质基础的历史启示
文化分裂、文化矛盾与文化想象——基于对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分析
生命权力与意识形态批判
现代意识形态及其特征
意识形态与集体理性——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创造性谬误——索罗斯的意识形态观
展开全部

节选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  协商民主理论的着眼点是弥补票决民主下的公民公共参与不足的缺陷。在协商民主思想家看来,公民的公共参与是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实现程度的关键性标尺,也是协商民主的核心内容。公共利益的相关各方参与公共事务的理性协商,并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公开自己的理由和偏好,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达到参与协商的目的。正如李君如所言:“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公民政治的参与表现为公民之间、公民与相关问题和政治体系之间的一种联系。“积极的参与是一种以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公民积极地从事对政策制定过程和政策制定内容的界定。”②协商民主模式为每个公民提供了超越不同社会背景和从属关系的参与机会,但这种参与机会能不能转换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则取决于公民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的高低。而这则是由社会公民文化的发达程度决定的。在中国社会,由于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专制条件下的臣民文化、臣民意识深厚,孕育现代民主的公民意识尤其是政治参与意识较为缺乏。这阻碍了协商民主在我国的推进、发展进程。因此,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培育参与意识强烈的理性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而培育作为公民公共参与意识形成基础的社会文化交往领域则是这一宏大工程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文化交往领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参与平台和机会,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公共协商,进而促进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社会文化交往领域的理性参与机制为社会公众形成成熟的政治参与意识提供了理性规则和协商机制。按照哈贝马斯等的论述,社会文化交往领域的理想状态是,凡是有言说和行动能力的协商主体都应该给予其公正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独立自由地参与相关问题的商讨;而参与商讨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独立自由地发言和行动,他们既可以就相关议题进行咨询、质疑,又能够阐述自己的主张、发表对相关问题的意见,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欲望和态度。这种理性参与机制激发着公民的参与热情,培养着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西方社会中,公民的参与意识正是在古希腊的城邦生活、近代欧洲的咖啡馆和展览馆、现代社会的自愿性社团和社区组织等商讨公共利益问题的社会文化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公民能够普遍参与的社会文化交往逐渐成为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的天然学校。在当今时代,网络社会文化交往领域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文化参与主体在地位、身份、机会、条件等方面为协商民主所需要的广泛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等、独立、自由、便捷的社会文化交往手段。  其次,社会文化交往领域提供了政治参与的便捷平台,拓展了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激发了公民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公民的参与能力,培养了公民的参与意识。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狭窄,从而抑制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再加上长期受封建臣民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习惯于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现代协商民主所需要的那种独立性、主体性较为缺乏,从而形成要么是“莫谈国事”要么是无序的政治参与。这与协商民主所要求的积极的公民参与相去甚远。因此,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在当今时代,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文化交往领域能够为社会公众积极的政治参与提供广阔、便捷的社会政治实践空间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因为,在社会文化交往这个十分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它的每种社会存在形式不仅为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台,而且它会把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培养成协商民主所需要的具有独立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的社会公民。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比较隐匿、平等、开放、自由、便捷的意见表达机会、空间和政治参与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从而培育着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在社会文化交往领域的活动中,社会公众通过公开商讨、理性批判,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利益集团的自利行为,通过舆论压力和“行动”压力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形成。  ……

作者简介

  杨仁忠,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哲学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12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独立或合作出版《公共领域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公共领域论》《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社会精神》等学术著作7部,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评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等。兼任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天津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