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
读者评分
4分

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

1星价 ¥14.4 (3.8折)
2星价¥14.1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三星用户)

中国话剧如何发展

中国话剧是舶来品,应该结合中国美学

2022-08-23 09:46:2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75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6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108067524 ; 978-7-108-06752-4

本书特色

郭宝昌(电视剧《大宅门》导演)、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导演)、田沁鑫(话剧《青蛇》《北京法源寺》导演》)联袂推荐
“新当代”包含双重意义:首先,丛书将目光聚集在上个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的新的文学/文化现象,并由此上溯当代文学生发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轨迹,将新文学与新文化置于社会史与文艺史的双重线索之中加以观察;其次,新媒介、文化体制、方法论和理论建设,是丛书的四种问题意识。

内容简介

本书名为《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是陶庆梅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本土戏剧实践,做出带有问题意识的整理与研究推进。书中围绕国内演出过的一些重要戏剧作品,展开叙述、分析与讨论,深入思考、剖析当代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历史脉络与概念内涵,并尝试在与当代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
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与实践,深受西方影响。如何在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不仅是戏剧一个文艺门类的问题,更包含了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学术的自身理论建构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中国文明伟大复兴前夜的思想文化界,可谓至关重要。
本书是陶庆梅对2000年以来本土戏剧的实践,做出带有问题的整理。围绕一些重要戏剧作品,展开叙述、分析,并与当代西方现代戏剧对比,建构中国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

目录

序:文化自觉与戏剧美学


上编

**章 现实主义的原点:易卜生与斯坦尼的“体系”

一、易卜生的悖论——现代性如何走向反现代性

二、从《兄弟姐妹》谈“体系”


第二章 欧洲现代主义戏剧的不同面貌:梅耶荷德、皮兰德娄与贝克特

一、从《钦差大臣》理解梅耶荷德

二、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用戏剧的独特方式探讨真∕假:

三、进入《等待戈多》的“门”


第三章 现代主义戏剧在东方

一、从《四川好人》到《北京好人》:以本土化还原布莱希特的政治性

二、《情人的衣服》:走进彼得??布鲁克的“空的空间”

三、《李尔王》:铃木忠志与东方美感


第四章 莎士比亚的演法

一、《理查三世》:国际主流精英的莎剧“范”

二、现代主义重塑精英/大众:《亨利四世》与《哈姆雷特》

三、韩国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莎士比亚的深刻在哪里


第五章 作为文化工业的音乐剧

一、百老汇的演剧结构

二、作为“剧种”的音乐剧与作为“产业”的音乐剧

三、外外百老汇曾是个斗争的概念


下编

第六章 赖声川:生命是一个结构

一、结构即内容

二、“相声剧”:用说相声去碰撞荒诞剧

二、《如梦之梦》:生命是一个循环


第七章 林兆华:从破到立的表演实践

一、《人民公敌》:以破为立的表演探讨

二、《老舍五则》:以静为动的舞台美学


第八章 田沁鑫:舞台艺术与社会思潮的碰撞(上)

一、《生死场》:荡气回肠的开端

二、《北京法源寺》:多重叙述中的历史与江山


第九章 田沁鑫:舞台艺术与社会思潮的碰撞(下)

一、从白蛇到青蛇:情欲成为主要叙述动力

二、《青蛇》:懂得了出,才有勇气再入一次

三、传统伦理如何回应现代挑战


第十章 21世纪的创作突围

一、《我不是保镖》:找回我们以假为真的舞台自信

二、为新市民观众演戏:《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与《她弥留之际》

三、《一句顶一万句》:以空间的行走,应对时间的虚无


第十一章 戏曲的现代转型

一、青春版《牡丹亭》: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

二、《欲望城国》:创新的道路上,要经历多少次诀别

三、粤剧《霸王别姬》:经典如何借创新重生


展开全部

节选

《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  看上去,布莱希特在中国一直都很有影响力。只是不同时代,我们基本都是借布莱希特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黄佐临在50年代关于“三大表演流派”的提法,是隐约看到把中国戏剧表演统一在斯坦尼体系中,可能是压缩甚或伤害了中国戏剧的空间——尤其是将斯坦尼体系运用于戏曲表演,可能是对戏曲表演的伤害。但在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风气中,黄佐临恐怕也只能以“三大表演流派”的提法,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布莱希特的“重新发现”,一方面是因为对前三十年整体文艺路线的不满——在戏剧领域,这表现为对当时戏剧主流表演理论“体验派”的不满;这种不满,借由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对斯坦尼的克服,成为“戏剧新思维”的概念源泉。另一方面,在当时急于引进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布莱希特由于社会主义者与共产党人的特殊身份,又有着当然的政治正确。而七八十年代《伽利略传》的演出,之所以引发社会的关注,其实核心并不是布莱希特的戏剧理念,而是因为“知识分子”问题是当时社会话语的中心问题,《伽利略传》正好呼应了这样一种议题。  我们大张旗鼓地引进布莱希特当然是为了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但我们首先还是需要把布莱希特置于德国艺术发展的脉络中,理解、分析其戏剧与思想的针对性。  布莱希特肯定是受到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氛围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之强大,大概是与它19世纪的浪漫主义传统相关——浪漫主义直接启发了表现主义。作为欧洲后发国家的德国,在它开启工业化与现代化道路的开端,从英国蔓延到欧洲大陆的工业化道路已经很清晰地呈现出现代性的弊端。德国、俄国等国在开启现代化的进程时,在思想上,就已经以强烈的民族性与宗教性对现代性做出一定的反省。这种浪漫主义的情绪,在哲学上的高峰代表自然是尼采;在艺术上,它体现在绘画、诗歌、文学等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上。在戏剧舞台,从莱因哈特到皮斯卡托,都自觉地把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带进了戏剧舞台。而布莱希特,则是在反省现代性的表现主义基础之上,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戏剧观并将之用于戏剧创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布莱希特,不仅仅是表现主义阵营的艺术家。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布莱希特在表现主义阵营,和卢卡奇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过论战。但布莱希特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停留在表现主义,而是延续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将现实主义戏剧带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他是现代主义的背叛者,是以现代主义方式反现代主义。  布莱希特*基本的戏剧观是他认为文艺是可以改造社会的。这是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集中表现。在这种艺术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戏剧史上特别重要的概念——史诗戏剧,或者叫叙述体戏剧。“史诗”戏剧与“叙述体”戏剧是布莱希特自己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时所持的概念,这二者既有关联也略有不同。在我看来,用史诗戏剧概念的时候,是他在与亚里士多德对话。亚里士多德把艺术分为史诗与戏剧两个不同门类——这两个文艺种类的区别在于叙述方式。布莱希特认为,戏剧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如《荷马史诗》那样用叙述体来表达。  ……

作者简介

陶庆梅,女,197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自2000年起从事戏剧史与戏剧理论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作者,台湾中国时报出版社,2003年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