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中医五官科学/丁淑华/新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包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中医五官科学/丁淑华/新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星价 ¥62.4 (6.5折)
2星价¥62.4 定价¥9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3105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48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802310513 ; 978-7-80231-051-3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目录

上篇 中医眼科学
总论
**章 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节 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一、眼球壁
二、眼内容物
第二节 视路
一、视神经
二、视交叉
三、视束
四、外侧膝状体
五、视放射
六、视皮质
第三节 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
一、眼眶
二、眼睑
三、结膜
四、泪器
五、眼外肌
第四节 眼球的血循环与神经分布
一、血管及血液循环
二、神经分布
附: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
第二章 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节 眼与五脏的关系
一、眼与心的关系
二、眼与肝的关系
三、眼与脾的关系
四、眼与肺的关系
五、眼与肾的关系
第二节 眼与六腑的关系
一、眼与胆的关系
二、眼与小肠的关系
三、眼与胃的关系
四、眼与大肠的关系
五、眼与膀胱的关系
六、眼与三焦的关系
第三章 眼与经络的关系
**节 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一、眼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关系
二、眼与足阳明胃经的关系
三、眼与手少阴心经的关系
四、眼与手太阳小肠经的关系
五、眼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
六、眼与手少阳三焦经的关系
七、眼与足少阳胆经的关系
八、眼与足厥阴肝经的关系
第二节 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第四章 眼病的病因病机
**节 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
四、饮食不节
五、劳倦
六、眼外伤
七、先天与衰老
八、其他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调
二、气血功能失调
……
第六章 眼病的治疗概要
各论
第七章 胞睑疾病
第八章 两眦疾病
第九章 白睛疾病
第十章 黑睛疾病
第十一章 瞳神疾病
第十二章 眼外伤
第十三章 眼视光学

中篇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总论
第十四章 耳鼻咽喉的解剖与生理
第十五章 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十六章 耳鼻咽喉病的病因病机
第十七章 耳鼻咽喉病的诊断概要
第十八章 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
各论
第十九章 耳科疾病
第二十章 鼻科疾病
第二十一章 咽喉科疾病
第二十二章 耳鼻咽喉科常用治疗操作方法

下篇 中医口腔科学
总论
第二十三章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第二十四章 口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十五章 口腔病的病因病机
第二十六章 口腔病的诊断概要
第二十七章 口腔病的治疗概要
各论
第二十八章 口腔科常见疾病

附录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五官科学(供中医学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节 眼与六腑的关系  眼与六腑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五脏与六腑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内在联系。六腑除三焦为孤腑外,其他的与五脏互为表里。在生理上,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故眼不仅与五脏有密切关系,与六腑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六腑的功能是主受纳、司腐熟、分清浊、传糟粕,将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传送到周身,以供养全身包括眼在内的组织器官。《灵枢·本脏》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明确指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六腑的功能正常,目得所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功能。眼与六腑有如下具体关系。  一、眼与胆的关系  肝与胆脏腑相合,肝之余气溢人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灵枢·天年》认为胆汁关系到眼的视力状况,人年老体衰,因胆汁分泌减少而视力随之减退。谓:“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证治准绳》在前人有关胆汁与眼关系论述的基础上指出:“神膏者,目内包涵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提出胆汁在神膏的生成及养护瞳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若胆中精汁衰减,可造成神膏的损伤,进而波及视力,这与现代医学中老年玻璃体液化及其他玻璃体病变而影响视力有相似之处。  二、眼与小肠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水谷由胃腐熟后,传人小肠,并经小肠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包括水谷之精微和津液,由脾输布到全身,从而使目得到滋养;其浊者下注大肠,多余的津液下渗膀胱。此外,心与小肠脏腑相合,经脉相互络属,其经气相通。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易引动火热之邪上炎于目而为病。  三、眼与胃的关系  胃为水谷之海,食物入胃而被受纳,其精微物质经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全身。脾胃密切配合,完成气血的生化,故合称为“后天之本”。其中对眼有温煦濡养作用的清阳之气主要源于胃气。《内外伤辨惑论》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李东垣进一步指出了胃气对眼的重要性,其在《脾胃论》中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得通利”,若“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可见胃气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眼的功能状态。  四、眼与大肠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主司传导之责,与肺脏腑相合,其上承清纯之气,下输糟粕之物。大肠传导之功是完成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后阶段。若肺失肃降,大肠传导之令不行,热结于下,熏蒸于上而发为眼病;反之,大肠积热,腑气不通,亦可使肺气不降,气壅于上而导致眼病。  五、眼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在脏腑中,居于*下层,为水液汇聚之处,其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当水液聚集膀胱之后,在肾中命门真火的蒸化作用下,将其中清澈者,气化升腾为津液,以濡润包括目窍在内的脏腑官窍;其重浊者由肾气推动,成为尿液而排出体外。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由于津液多上渗于目,若在水湿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肾与膀胱的功能失常,就会在眼部出现水湿泛滥之证。同时水湿停聚可变生湿热,不仅可表现为小便淋涩,还可产生湿热蕴蒸的眼病。如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记载的眼生翳障,隐涩难开的眼病即为“太阳膀胱为命门相火煎熬逆行”所致。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