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国学指要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21995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7cm
- 页数:366页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62199526 ; 978-7-5621-9952-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重庆国学院编定的弘扬国学的重要书目, 通过具体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并为弘扬国学提供基本的参考路径, 对于引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时代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传统学术的经史子集分类, 并辅以中国文化根基的三教, 在系统梳理国学专题的同时保证国学知识的完整, 是学术研究走向学术通俗化的典范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经学、史学、子学、儒学、道学、佛学、文学、重要文化常识等九个部分, 共计40万字左右。
目录
**节 国学的名称
第二节 国学的内涵
第三节 国学的百年历程
第四节 国学的研习
第五节 国学的当代意义
**章 经学
**节 经学概说
第二节 《易》
第三节 《书》
第四节 《诗》
第五节 “三礼”
第六节 《春秋》及三传
第七节 《孝经》
第二章 史学
**节 史学概说
第二节 史书的体例
第三节 《史记》
第四节 《资治通鉴》
第三章 子学
**节 子学概说
第二节 墨家
第三节 兵家
第四节 法家
第五节 纵横家
第六节 阴阳家
第七节 医家
第四章 儒学
**节 儒学概说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第三节 孟子及《孟子》
第四节 《大学》和《中庸》
第五节 荀子和《荀子》
第六节 新儒学
第五章 道学
**节 道家与道教
第二节 《道德经》
第三节 《庄子》
第四节 道教派别与经典
第五节 新道家
第六章 佛学
**节 佛学概说
第二节 佛教的主要经典
第三节 中国化佛教的主要派别
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七章 文学
**节 文学概说
第二节 文
第三节 诗
第四节 词
第五节 曲
第六节 小说
第八章 重要文化常识
**节 社会习俗
第二节 天文历法
第三节 国艺常识
第四节 传统蒙学
节选
《国学指要》: (一)秉笔直书的气节 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之时,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称赞,以秉笔直书而被时人称为“良史”者,*早有孔子称董狐:“古之良史,书法不隐。”其后如魏收评价李彪:“秉笔立言,足为良史。”《唐会要》记史官吴兢抵制宰相张说提出略改数字的要求,曾言“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这使同修史官“深惊异之”,感叹“昔董狐古之良史,即今是焉!”与此相类的是,南宋史家袁枢同乡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袁枢拒,言“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任兼修国史的宰相赵雄感叹说,袁枢“无愧古良史”。 这种直书的精神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刘知几在《史通》中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总结唐以前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表彰南、董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肆情奋书、无所阿容的直书精神。刘知几指出直书与曲笔的对立,认为直书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则会造成实录难求。正是从实录的角度来区别直书与曲笔的界限,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求实精神。 这种直书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力,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会自觉效法,付诸实践。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录太宗言行,太宗欲索取过目,褚遂良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加以拒绝。太宗问他:“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褚遂良回答:“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曾参与《则天皇后实录》,如实记载了魏元忠事件的原委,宰相张说感到此事于己不利,想让史官“删削数字”,吴兢义正词严地斥之:“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 以“实录”作为评定良史的标准之一,是史学批评*鲜明的表现。仅仅依靠予夺褒贬,后人可能看不到历史的真相,无法发挥史学的取信功能,而良史的职责就是按照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书事载言,使善恶昭彰,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② (二)会通古今的器局 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他们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以史论精辟而被誉为“良史”的史家如魏征,《旧唐书·魏征传》记:“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征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序,皆征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以“会通”而贯穿古今被誉为“良史”者,如东汉班固评价司马迁“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①中国古代史学的“会通”思想,从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到司马光“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通鉴”思想,再到郑樵提出“同天下之文”,“极古今之变”的“会通之义”,深深影响了人们对“良史”的评价。 班氏父子*早阐述司马迁是会通古今的良史之才。班彪说:“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班固承袭父说,进一步评论道:“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这不仅肯定了司马迁采集文献的广博,还指出司马迁贯通古今历史、详于秦汉历史的特点。他撰写《汉书》,就继承了这一宗旨,说要“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穷人理,该万方”,“函雅故,通古今”。马、班并称良史,能通古今之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② 在这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撰史宗旨,成为评价良史的标准,从而使这种视天人古今、社会历史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更深透地渗入史家思想当中,成为许多史家的共识。史学史上明确提出“会通之义”并把它作为整个史学工作原则和史家责任的是郑樵。在《通志·总序》中,他多处提倡“会通之义”“会通之旨”“会通之道”,其主旨一是重视古今“相因之义”,贯通历史的联系;一是重视历代损益,揭示“古今之变”。在此观点下,郑樵一方面推崇司马迁的会通,说他“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另一方面批评班固《汉书》断代为史,失却了司马迁会通古今之旨,他说:“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③显然,他这些观点是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思想。 ……
作者简介
刘明华,四川省平昌县人,1956年生,文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国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杜甫研究论集》《唐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集》《大同梦》《丛生的文体》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读书》《光明日报》等学术刊物或重要报纸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多项。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重庆国学学会会长,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会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了凡四训
¥16.7¥49.0 -
谈修养
¥7.0¥20.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6.9¥49.8 -
中国哲学小史
¥18.9¥49.8 -
谈美
¥5.3¥10.0 -
生如蚁,美如神:怎样平凡而有诗意地过一生
¥19.6¥58.0 -
帝宫佛影雍和宫与黄寺
¥8.7¥24.0 -
那些思想大师们-细说民国大文人-白金增订版
¥19.0¥60.0 -
神仙、动物与人类社会:谷种神话概述
¥24.4¥78.0 -
一种人生观
¥19.1¥42.0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1.4¥68.0 -
明代遗民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7.9¥21.5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学十五讲(第二版)
¥16.7¥45.0 -
伦理学与经济学
¥9.2¥20.0 -
创造进化论
¥16.7¥45.0 -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10.4¥36.0 -
论好运(八品)
¥16.4¥48.0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11.9¥36.0 -
冯友兰人文哲思录
¥19.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