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人哲语--符号形式的哲学

哲人哲语--符号形式的哲学

1星价 ¥21.4 (4.3折)
2星价¥21.4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812252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0-09-02
  • 条形码:9787558122521 ; 978-7-5581-2252-1

内容简介

在恩斯特·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动物,不如说是符号动物。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书从卡西尔的这一观点出发,剖析他的语言观,探讨他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目录

一 人的定义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二)人类本性的提示

(三)人类与动物的反应之差异

(四)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

二 人类的存在

(一)空间与时间

(二)事实与理想

(三)神话与宗教

三 人类文化

(一)语言

(二)艺术

(三)历史

(四)科学

(五)总结与结论——人是符号的动物

展开全部

节选

试读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们怀疑一切关于事物本性的普遍原理,但是这种怀疑仅仅意味着去开启一种新的和更可靠的研究方式。在哲学史上,怀疑论往往只是一种坚定的人本主义的副本而已。借着否认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实性,怀疑论者希望把人的一切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怀疑论者宣称,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条件。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我们就必须努力打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的锁链。蒙田写道:“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然而,甚至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内省的方法——也同样不能免于怀疑论者的怀疑。近代哲学开端于这样一个原则——我们自身存在的自明性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但是心理学知识的进展几乎根本没有证实这个笛卡儿主义的原则。现代总的思想趋势又一次指向了相反的一端。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心理学会承认或推荐一种单纯的内省方法。一般来说,他们总是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是非常靠不住的。他们确信,一种严格的行为主义态度是通向科学的心理学的唯一可能的途径。但是,一种始终如一的彻底的行为主义是不足以达到科学的心理学这个目标的。它能告诫我们提防可能的方法论错误,却不可能解决关于人的心理学的一切问题。我们可以批评或怀疑纯粹的内省观察,却不能取消它或抹杀它。没有内省,没有对各种感觉、情绪、知觉、思想的直接意识,我们甚至都不能规定人的心理学的范围。然而必须承认,单靠这种内省方法是绝不可能全面了解人的本性的。内省向我们揭示的仅仅是为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它绝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即使我们成功地收集并联结了一切材料,我们所能得到的仍然不过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一幅非常残缺不全的图画,一具无头断肢的躯干而已。
亚里士多德宣称,一切人类知识都来源于人类本性的一种基本倾向——这种倾向在人的各种*基本的行为和反应中表现出来。感性生活的全部内容是被这种倾向所决定并且充分体现着这种倾向的。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明察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得之于视觉者为多。”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与柏拉图的知识观之间的区别。对人的感性生活作这样的哲学赞颂,这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是断然不可能有的。柏拉图绝不会把求知的欲望与我们运用感官的嗜好相提并论。在柏拉图那里,感性生活与理智生活被一条宽阔而不可逾越的鸿沟所分离:知识和真理属于先验系列,属于一个纯粹的永恒理念的王国。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确信科学的知识不可能单单靠知觉活动来达到。但是当他作为一个生物学家而说话时,他拒绝接受柏拉图在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所作的这种割裂。亚里士多德试图从生命这一方面来解释理念的世界,解释知识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这两个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不间断的连续性。在自然界中就像在人类知识中一样,较高的形式是从较低的形式发展而来的。感官知觉、记忆、经验、想象和理性都被一个共同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它们仅仅是同一种基本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而已。这种基本活动在人那里已达尽善尽美,不过在某种方式下,它也体现在动物以及有机生命的一切形式中。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生物学的观点,我们就会认为,人类知识的*初阶段一定是全部都只涉及外部世界的,因为就一切直接需求和实践利益而言,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如果不能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周围世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走向人的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初步骤,可以说是一些包含着对直接环境进行某种心理适应的行为。但是在人类的文化进展方面,我们立即就遇见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相反倾向。从人类意识*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开始改变了它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并没有消除掉这种*早的神话学解释,相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给它们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从此以后,认识自我不是被看成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兴趣,它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的问题了,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伟大的宗教思想家们是*早反复灌输这个道德要求的。在宗教生活的一切较高形式中,“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都被看成是一个绝对命令,一个*高的道德和宗教法则。在这种命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初天生的求知本性的突然倒转——我们看见了对一切价值的另一种不同估价。在世界上一切宗教——犹太教、佛教、儒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这种发展步骤。

作者简介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自由与形式》《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语言与神话》《人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