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1星价 ¥99.8 (7.8折)
2星价¥99.8 定价¥128.0
商品评论(2条)
ztw***(一星用户)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协同创新网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淮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周志太教授、博士,翟文华副教授、博士所著。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作序。 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创新范式发展到创新网络,并日益演化为最有效、最现实、最具活力、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对其内涵与外延、生成与发展、机制与规律、演变和转型升级机理进行梳理、提炼,在规范分析及实证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超越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国家创新系统和管理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提出并提炼、创立普适的“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的分析框架。其拥有经济普适性、高度概括性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协同创新网络是指创新主体遵循互补优势、益损与共、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各个节点的所有相互作用与促进的创新主体、要素、政策等环境的协同联系,以跨领域、多主体的水平联系为主、以垂直关联为辅,通过创新资源和创新行为、创新结构大跨度集成整合、系统叠加优化、匹配性协同的价值链,通过互动作用而构成开放、协同发展的有机体系,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的有效迭加而形成的运行要素和动力要素关系的总和,维持并改善这些协同效用机理的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的总和,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协同创新网络兼有网络组织和协同组织的特性和优点,核心内容是创新要素“互补互动互惠”的集中集成整合。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注重其中各个因子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将封闭分散、甚至垄断状态的资源、行为协同整合为强大的创新合力,这一研究,可引导学界、政界和商界的思维更理性研判创新体系。 该书基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论文(2013),该文为如下学者引用:浙江工商大学博导金杨华在《中国工业经济》(201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安小米博导等《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2020),中国传媒大学范周博导等《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太原理工大学朱先奇教授等在《预测》(2019),南开大学博导焦媛媛在《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武汉理工大学秦远建博导等(2016)、山西财经大学博导郭淑芬等(2017)、浙江大学博士郭琳等(2017),等均在《科学管理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牛冲槐博导等(2019)等在《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在cssci期刊20次引用,其他论文引用41次,博士硕士论文引用57次,专著、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引用6次;共104次。

2020-12-16 18:24:44
1 0
ztw***(一星用户)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协同创新网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淮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周志太教授、博士,翟文华副教授、博士所著。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作序。 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创新范式发展到创新网络,并日益演化为最有效、最现实、最具活力、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对其内涵与外延、生成与发展、机制与规律、演变和转型升级机理进行梳理、提炼,在规范分析及实证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超越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国家创新系统和管理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提出并提炼、创立普适的“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的分析框架。其拥有经济普适性、高度概括性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协同创新网络是指创新主体遵循互补优势、益损与共、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各个节点的所有相互作用与促进的创新主体、要素、政策等环境的协同联系,以跨领域、多主体的水平联系为主、以垂直关联为辅,通过创新资源和创新行为、创新结构大跨度集成整合、系统叠加优化、匹配性协同的价值链,通过互动作用而构成开放、协同发展的有机体系,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的有效迭加而形成的运行要素和动力要素关系的总和,维持并改善这些协同效用机理的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的总和,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协同创新网络兼有网络组织和协同组织的特性和优点,核心内容是创新要素“互补互动互惠”的集中集成整合。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注重其中各个因子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将封闭分散、甚至垄断状态的资源、行为协同整合为强大的创新合力,这一研究,可引导学界、政界和商界的思维更理性研判创新体系。 该书基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论文(2013),该文为如下学者引用:浙江工商大学博导金杨华在《中国工业经济》(201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安小米博导等《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2020),中国传媒大学范周博导等《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太原理工大学朱先奇教授等在《预测》(2019),南开大学博导焦媛媛在《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武汉理工大学秦远建博导等(2016)、山西财经大学博导郭淑芬等(2017)、浙江大学博士郭琳等(2017),等均在《科学管理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牛冲槐博导等(2019)等在《科技进步与对策》,江西师范大学任慧副教授在《情报杂志》(2015) ,王玉梅教授等在《产业组织评论》2019,等在cssci期刊20次引用,其他论文引用41次,博士硕士论文引用57次,专著、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引用6次;共104次。

2020-12-15 11:46:11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509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0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20350921 ; 978-7-5203-5092-1

内容简介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超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和国家创新系统,提出并提炼、创立普适的“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分析框架。协同创新网络是指通过网络组织各个节点的所有相互作用与促进的创新主体、要素、政策等环境的联系,通过创新资源和创新行为、创新结构大跨度集成整合、系统叠加优化、匹配性协同的价值链,通过互动作用而构成开放、协同发展的有机体系,并融入创新环境中的有效叠加而形成的运行要素和动力要素关系的总和,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其兼有网络组织和协同组织的特性与优点,核心内容是创新要素“互补互动互惠”的集中集成整合。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注重其中各个因子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将封闭分散,甚至垄断状态的资源、行为协同整合为强大的创新合力。

目录

**章 协同创新网络概述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
**节 协同创新网络主体与创新
第二节 协同创新
第三节 协同创新网络
第四节 协同创新网络特性

第三章 协同创新网络理论
**节 创新集群理论
第二节 网络能力理论
第三节 知识共享理论
第四节 自组织理论
第五节 交易成本理论

第四章 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与模式
**节 协同创新网络动因
第二节 协同创新网络模式
第三节 协同创新网络效应

第五章 高管创新激励协同实证研究
**节 文献评述
第二节 高管创新激励因子协同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研究与结果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协同创新网络重要节点与实现途径
**节 协同创新网络环境
第二节 协同创新网络中的政府
第三节 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资金
第四节 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第三部门
第五节 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科技园区
第六节 用户需求诱致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志太,淮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高级访问学者,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项目和安徽省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多项;主持在研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主要著作有:《外国经济学说史》为绝大多数重点大学藏书、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国家农业自主创新系统论》等;在《统计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战线》《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学习与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数论文被引用。曾任淮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翟文华,经济学博士,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在CSSCI期刊、国家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推进大数据发展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人民日报》2018年4月17日理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文社科网、求是网等均转载;《对话教学的协同效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扶持研究》被中国经济论文库收录。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