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2021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指导用书)
1星价
¥114.4
(5.5折)
2星价¥114.4
定价¥20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074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62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117307475 ; 978-7-117-30747-5
本书特色
本书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根据2019年版大纲全面改编,内容权威、全面,适用于参加口腔类别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全书共分基础医学综合、预防医学综合、临床医学综合、口腔临床医学综合四部分。基础医学综合部分包括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共六章;预防医学综合部分包括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两章;临床医学综合部分突破了学科界限,按系统整合,内容更为精练,更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口腔临床医学综合部分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共六章。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根据2019年版大纲全面改编,内容非常不错、全面,适用于参加口腔类别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全书共分基础医学综合、预防医学综合、临床医学综合、口腔临床医学综合四部分。基础医学综合部分包括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共六章;预防医学综合部分包括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两章;临床医学综合部分突破了学科界限,按系统整合,内容更为精练,更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口腔临床医学综合部分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共六章。
目录
**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 /1
**节 牙体组织 /1
一、 牙釉质 /1
二、 牙本质 /3
三、 牙髓 /4
四、 牙骨质 /5
第二节 牙周组织 /6
一、 牙龈 /6
二、 牙周膜 /7
三、 牙槽骨 /8
四、 种植体周组织 /9
第三节 口腔黏膜 /9
一、 基本结构 /9
二、 分类及组织结构 /10
第四节 唾液腺 /11
一、 组织结构 /11
二、 组织学特点 /12
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发育 /12
一、 鳃弓和神经嵴 / 12
二、 面部的发育 /13
三、 腭部的发育 /13
四、 舌的发育 / 13
五、 唾液腺的发育 / 14
六、 颌骨的发育 / 14
第六节 牙的发育 / 15
一、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 15
二、 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成 / 16
第七节 牙的发育异常 / 17
一、 牙结构异常 / 17
二、 牙变色 / 19
第八节 龋病 / 19
一、 牙釉质龋 / 20
二、 牙本质龋 / 20
三、 牙骨质龋 / 21
第九节 牙髓病 / 21
一、 牙髓炎 / 21
二、 牙髓变性 / 22
第十节 根尖周病 / 22
根尖周炎 / 22
第十一节 牙周组织疾病 / 23
一、 牙龈病 / 23
二、 牙周炎 / 24
第十二节 口腔黏膜病 /25
一、 基本病理变化 /25
二、 常见口腔黏膜病 /26
三、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27
第十三节 颌骨疾病 /28
一、 颌骨骨髓炎 /28
二、 颌骨的非肿瘤性疾病 /29
第十四节 唾液腺疾病 /30
一、 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 /30
二、 唾液腺肿瘤 /31
第十五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33
一、 牙源性囊肿 /33
二、 非牙源性囊肿 /34
第十六节 牙源性肿瘤 /35
一、 良性牙源性肿瘤 /35
二、 恶性牙源性肿瘤 /39
三、 与骨相关的病变 /39
第十七节 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40
一、 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40
二、 口腔黏膜癌 /42
三、 恶性黑色素瘤 /42
四、 恶性淋巴瘤 /43
第二章 口腔解剖生理学 /45
**节 牙体解剖生理 /45
一、 牙的演化 /45
二、 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45
三、 牙体外形及生理意义 /48
四、 髓腔形态及应用解剖 /54
第二节 与颌位 /57
一、 的生长发育 /57
二、 牙列 /58
三、 /60
四、 颌位 /61
第三节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63
一、 颌面部骨 /63
二、 颞下颌关节 /65
三、 口颌面颈部肌 /66
四、 血管 /68
五、 神经 /70
六、 淋巴 /71
七、 口腔局部解剖 /72
八、 面部局部解剖 /74
九、 颈部局部解剖 /76
第四节 口腔生理功能 /77
一、 下颌运动 /77
二、 咀嚼运动 /79
三、 吞咽、呼吸及言语 /82
四、 唾液的分泌和功能 /82
五、 口腔感觉 /83
第三章 生物化学 /86
**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86
一、 氨基酸与多肽 /86
二、 蛋白质的结构 /87
三、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88
四、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89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90
一、 核酸化学组成 /90
二、 DNA 的结构与功能 /91
三、 DNA 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92
四、 RNA 结构与功能 /93
第三节 酶 /94
一、 酶的催化作用 /94
二、 酶辅助因子 /95
三、 酶促反应动力学 /96
四、 抑制剂与激活剂 /97
五、 酶活性的调节 /98
第四节 糖代谢 /99
一、 糖的分解代谢 /99
二、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00
三、 糖异生 /100
四、 磷酸戊糖途径 /101
五、 血糖及其调节 /102
第五节 生物氧化 /102
一、 ATP 与其他高能化合物 /102
二、 氧化磷酸化 /103
第六节 脂质代谢 /104
一、 脂质的生理功能 /104
二、 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104
三、 脂肪的合成代谢 /104
四、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05
五、 脂肪的分解代谢 /105
六、 甘油磷脂代谢 /106
七、 胆固醇代谢 /107
八、 血浆脂蛋白代谢 /107
第七节 氨基酸代谢 /108
一、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 /108
二、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 /108
三、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08
四、 氨的代谢 /109
五、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10
第八节 核苷酸代谢 /110
一、 核苷酸代谢 /110
二、 核苷酸代谢的调节 /110
第九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 /111
一、 遗传信息传递概述 /111
二、 DNA 的生物合成 /111
三、 RNA 的生物合成 /114
第十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 /116
一、 蛋白质生物合成概述 /116
二、 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118
第十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 /119
一、 基因表达调控概述 /119
二、 基因表达调控基本原理 /119
第十二节 信号转导 /120
一、 信号分子 /120
二、 受体 /121
三、 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121
四、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122
第十三节 重组DNA 技术 /122
一、 概述 /122
二、 基因工程与医学 /123
第十四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23
一、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23
二、 生长因子 /124
第十五节 血液生化 /124
一、 血液的化学成分 /125
二、 血浆蛋白质 /125
第十六节 肝生物化学 /126
一、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126
二、 胆汁酸代谢 /127
三、 胆色素代谢 /128
第十七节 维生素 /130
一、 脂溶性维生素 /130
二、 水溶性维生素 /131
第十八节 矿物质 /132
一、 钙 /132
二、 磷 /133
三、 氟 /133
第四章 医学微生物学 /135
**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135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35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35
一、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35
二、 细菌的基本结构 /135
三、 细菌的特殊结构 /137
四、 细菌的染色方法 /137
第三节 细菌的生理 /137
一、 细菌的生长繁殖 /137
二、 细菌的代谢 /138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 /138
一、 基本概念 /138
二、 物理灭菌法 /138
三、 化学消毒灭菌法 /139
第五节 噬菌体 /139
一、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39
二、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40
第六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40
一、 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140
二、 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140
第七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41
一、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141
二、 医院感染 /142
三、 细菌的致病性 /142
四、 宿主的抗菌免疫 /143
五、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43
第八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44
一、 细菌学诊断 /144
二、 血清学诊断 /144
三、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145
第九节 病原性球菌 /145
一、 葡萄球菌属 /145
二、 链球菌属 /146
三、 肠球菌属 /147
四、 奈瑟菌属 /147
第十节 肠道杆菌 /148
一、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148
二、 埃希菌属 /149
三、 志贺菌属 /149
四、 沙门菌属 /149
第十一节 厌氧性细菌 /150
一、 厌氧芽孢梭菌 /150
二、 无芽孢厌氧菌 /151
第十二节 分枝杆菌 /151
一、 结核分枝杆菌 /151
二、 非结核分枝杆菌 /152
第十三节 动物源性细菌 /152
一、 布鲁氏菌 /152
二、 鼠疫耶尔森菌 /153
三、 炭疽芽孢杆菌 /153
第十四节 其他细菌 /153
一、 流感嗜血杆菌 /153
二、 百日咳鲍特菌 /154
三、 幽门螺杆菌 /154
四、 嗜肺军团菌 /154
五、 铜绿假单胞菌 /154
六、 白喉棒状杆菌 /154
第十五节 放线菌 /155
第十六节 支原体 /155
第十七节 立克次体 /155
第十八节 衣原体 /155
第十九节 螺旋体 /155
一、 概述 /155
二、 梅毒螺旋体 /155
第二十节 真菌 /156
一、 概述 /156
二、 主要病原性真菌 /156
第二十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157
一、 病毒的概述 /157
二、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57
三、 病毒的增殖 /158
四、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58
第二十二节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58
一、 病毒的传播方式 /158
二、 病毒的感染类型 /158
三、 致病机制 /159
四、 抗病毒免疫 /160
第二十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161
一、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61
二、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61
第二十四节 呼吸道病毒 /161
一、 正黏病毒 /162
二、 副黏病毒 /163
第二十五节 胃肠道病毒 /163
一、 概述 /163
二、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肠道病毒71 型 /164
第二十六节 肝炎病毒 /164
一、 甲型肝炎病毒 /164
二、 乙型肝炎病毒 /164
三、 丙型肝炎病毒 /167
四、 丁型肝炎病毒 /168
五、 戊型肝炎病毒 /168
第二十七节 疱疹病毒 /169
一、 单纯疱疹病毒 /169
二、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169
三、 人巨细胞病毒 /169
四、 EB 病毒 /169
五、 人疱疹病毒8 型 /170
第二十八节 逆转录病毒 /170
第二十九节 其他病毒 /171
一、 狂犬病病毒 /171
二、 人乳头瘤病毒 /172
第三十节 朊粒 /172
第五章 医学免疫学 /174
**节 绪论 /174
基本概念 /174
第二节 抗原 /174
一、 基本概念 /174
二、 抗原的分类 /175
三、 超抗原 /175
四、 佐剂 /175
第三节 免疫器官 /176
一、 中枢免疫器官 /176
二、 外周免疫器官 /176
第四节 免疫细胞 /176
一、 T 淋巴细胞 /176
二、 B 淋巴细胞 /177
三、 自然杀伤(NK)细胞 /177
四、 抗原提呈细胞 /178
五、 其他免疫细胞 /179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 /180
一、 基本概念 /180
二、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80
三、 免疫球蛋白的类与型 /180
四、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80
五、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181
第六节 补体系统 /181
一、 概述 /181
二、 补体系统的激活 /181
三、 补体活化的调节 /182
四、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82
五、 补体与疾病 /182
第七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183
一、 基本概念 /183
二、 细胞因子的种类 /183
三、 细胞因子受体 /184
四、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疾/184
第八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84
一、 白细胞分化抗原 /184
二、 黏附分子 /185
第九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185
一、 基本概念 /185
二、 HLA 基因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185
三、 HLA Ⅰ类抗原 /185
四、 HLA Ⅱ类抗原 /186
五、 HLA 与临床 /186
第十节 免疫应答 /186
一、 基本概念 /186
二、 固有免疫应答 /186
三、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 /187
四、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87
五、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88
第十一节 黏膜免疫 /188
一、 概述 /188
二、 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189
第十二节 免疫耐受 /189
一、 概述 /189
二、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89
第十三节 抗感染免疫 /190
一、 概述 /190
二、 抗感染免疫的效应机制 /190
三、 病原体的免疫逃逸 /190
四、 口腔感染与免疫 /190
第十四节 超敏反应 /191
一、 概述 /191
二、 Ⅰ型超敏反应 /191
三、 Ⅱ型超敏反应 /192
四、 Ⅲ型超敏反应 /192
五、 Ⅳ型超敏反应 /193
六、 常见口腔过敏反应性疾/193
第十五节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93
一、 概述 /193
二、 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193
三、 常见口腔自身免疫病 /194
四、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194
第十六节 免疫缺陷病 /195
一、 概述 /195
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95
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95
第十七节 肿瘤免疫 /196
一、 肿瘤抗原 /196
二、 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196
三、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96
四、 肿瘤的免疫防治 /197
第十八节 移植免疫 /197
一、 基本概念 /197
二、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与机制 /197
三、 抗移植排斥临床策略 /198
第十九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 /198
一、 基于抗原- 抗体反应的检测技术 /198
二、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198
第二十节 免疫学防治 /199
一、 免疫预防 /199
二、 免疫治疗 /199
第六章 药理学 /200
**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200
一、 不良反应 /200
二、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00
三、 药物与受体 /201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1
一、 吸收 /201
二、 分布 /201
三、 药物消除动力学 /202
四、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202
第三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203
毛果芸香碱 /203
第四节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203
一、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203
二、 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204
三、 胆碱酯酶复活药 /204
第五节 M 胆碱受体拮抗药 /205
阿托品 /205
第六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06
一、 去甲肾上腺素 /206
二、 肾上腺素 /206
三、 多巴胺 /207
四、 异丙肾上腺素 /208
第七节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08
一、 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08
二、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09
第八节 局部麻醉药 /210
一、 局部麻醉作用及作用机/210
二、 常用局部麻醉药 /210
第九节 镇静催眠药 /211
苯二氮?类 /211
第十节 抗癫痫药 /211
一、 苯妥英钠 /211
二、 卡马西平 /212
三、 苯巴比妥 /212
四、 乙琥胺 /212
五、 丙戊酸钠 /212
第十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212
一、 左旋多巴 /213
二、 卡比多巴 /213
三、 苯海索 /213
第十二节 抗精神失常药 /213
一、 氯丙嗪 /214
二、 碳酸锂 /215
三、 丙米嗪 /215
四、 氟西汀 /215
第十三节 镇痛药 /216
一、 吗啡 /216
二、 哌替啶 /217
第十四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217
一、 阿司匹林 /218
二、 对乙酰氨基酚 /218
三、 布洛芬 /219
四、 塞来昔布 /219
第十五节 钙通道阻滞药 /219
一、 分类及代表药 /219
二、 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219
第十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 /220
一、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220
二、 利多卡因 /220
三、 普萘洛尔 /221
四、 胺碘酮 /221
五、 维拉帕米 /221
第十七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物 /221
一、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 /221
二、 强心苷 /222
第十八节 抗心绞痛药 /222
一、 硝酸甘油 /223
二、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23
三、 钙通道阻滞药 /223
第十九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24
一、 HMG-CoA 还原酶抑制药 /224
二、 贝特类药物 /224
第二十节 抗高血压药 /224
一、 利尿药 /224
二、 钙通道阻滞药 /225
三、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25
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225
五、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225
第二十一节 利尿药及脱水药 /225
一、 袢利尿药 /225
二、 噻嗪类 /226
三、 保钾利尿药 /226
四、 渗透性利尿药 /226
第二十二节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 /227
一、 肝素 /227
二、 香豆素类抗凝血药 /227
三、 抗血小板药 /227
四、 纤维蛋白溶解药 /227
五、 促凝血药 /228
六、 抗贫血药 /228
七、 血容量扩充剂 /228
第二十三节 组胺受体拮抗药 /228
一、 H1 受体拮抗药 /228
二、 H2 受体拮抗药 /229
第二十四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29
平喘药 /229
第二十五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230
抗消化性溃疡药 /230
第二十六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30
糖皮质激素 /230
第二十七节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32
抗甲状腺药 /232
第二十八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33
一、 胰岛素 /233
二、 口服降血糖药 /233
第二十九节 β- 内酰胺类抗生/234
一、 青霉素类 /234
二、 头孢菌素类 /234
第三十节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35
一、 红霉素 /235
二、 林可霉素类 /235
第三十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235
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235
二、 常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236
第三十二节 四环素类 /236
四环素类 /236
第三十三节 人工合成的抗菌/237
一、 喹诺酮类 /237
二、 磺胺类 /237
三、 甲硝唑 /238
第三十四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238
一、 抗真菌药 /238
二、 抗病毒药 /238
第三十五节 抗结核病药 /238
一、 异烟肼 /238
二、 利福平 /239
三、 乙胺丁醇 /239
第三十六节 抗疟药 /239
一、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239
二、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239
三、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240
第三十七节 抗恶性肿瘤药 /240
一、 抗肿瘤药的分类 /240
二、 常用药物 /240
第二部分 预防医学综合
第七章 预防医学 /241
**节 绪论 /241
第二节 医学统计学方法 /243
一、 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243
二、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43
三、 定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247
四、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252
五、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253
六、 秩和检验 /257
七、 直线回归和相关 /259
八、 统计表和统计图 /262
第三节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263
一、 流行病学概论 /263
二、 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 /263
三、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265
四、 疾病监测 /266
第四节 临床预防服务 /267
一、 临床预防服务概述 /267
二、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268
第五节 社区公共卫生 /272
一、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272
二、 环境卫生 /274
三、 职业卫生 /275
四、 食品安全 /276
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277
第六节 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279
一、 卫生系统及其功能 /279
二、 医疗保障 /280
第八章 口腔预防医学 /283
**节 绪论 /283
口腔预防医学概述 /283
第二节 口腔流行病学 /283
一、 概述 /283
二、 研究方法 /284
三、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285
四、 口腔健康问卷调查 /290
五、 口腔临床试验方法 /293
第三节 龋病预防 /295
一、 龋病流行病学 /295
二、 龋病预测与早期诊断 /298
三、 龋病的分级预防及方法 /300
四、 氟化物与牙健康 /301
五、 窝沟封闭术 /308
六、 预防性树脂充填 /310
七、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 /311
第四节 牙周病预防 /312
一、 牙周病流行病学 /312
二、 牙周病的分级预防 /315
三、 控制菌斑及其他局部相关危险因素 /316
四、 提高宿主抵抗力 /318
五、 自我口腔保健方法 /318
第五节 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 /321
一、 口腔癌 /321
二、 酸蚀症 /323
三、 牙外伤 /323
第六节 口腔健康促进 /324
一、 口腔健康促进的内涵 /324
二、 口腔健康促进的组成、 途径和任务 /325
三、 口腔健康促进的计划和评价 /326
四、 口腔健康教育 /326
第七节 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 /328
一、 妊娠期妇女 /328
二、 婴儿 /329
三、 幼儿 /329
四、 学龄儿童 /330
五、 老年人 /331
六、 残疾人 /331
第八节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 /332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概述 /332
第九节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 /333
一、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传播及感染控制 /333
二、 感染控制的措施及方法 /335
第三部分 临床医学综合
第九章 临床医学综合 /343
**节 呼吸系统 /343
一、 慢性支气管炎 /343
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43
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44
四、 支气管哮喘 /345
五、 支气管扩张症 /346
六、 肺炎 /347
七、 肺结核 /349
八、 肺癌 /354
九、 肺血栓栓塞症 /356
十、 呼吸衰竭 /359
十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59
十二、 血胸 /361
十三、 脓胸 /362
十四、 气胸 /363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 /367
一、 心力衰竭 /367
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70
三、 心脏瓣膜病 /374
四、 感染性心内膜炎 /375
五、 原发性高血压 /379
六、 休克 /382
第三节 消化系统 /385
一、 消化性溃疡 /385
二、 肝硬化 /386
三、 急性胆囊炎 /388
四、 炎症性肠病 /388
五、 肠易激综合征 /390
六、 急性阑尾炎 /391
七、 腹外伤 /393
第四节 泌尿系统 /396
一、 慢性肾小球肾炎 /396
二、 肾病综合征 /396
三、 急性肾盂肾炎 /398
四、 尿路结石 /399
五、 慢性肾衰竭 /402
第五节 女性生殖系统 /404
一、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404
二、 妊娠生理 /407
三、 自然流产 /412
四、 异位妊娠 /414
五、 前置胎盘 /417
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419
七、 子宫肌瘤 /422
八、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424
九、 激素避孕 /426
十、 子宫颈癌 /427
第六节 血液系统 /430
一、 贫血概论 /430
二、 缺铁性贫血 /432
三、 再生障碍性贫血 /432
四、 急性白血病 /433
五、 淋巴瘤 /434
六、 过敏性紫癜 /435
七、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35
八、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36
九、 血友病 /437
第七节 代谢、内分泌系统 /437
一、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437
二、 低钾血症 /439
三、 代谢性酸中毒 /439
四、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39
五、 甲状腺腺瘤 /440
六、 甲状腺癌 /441
七、 甲状腺结节 /441
八、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442
九、 糖尿病 /442
第八节 精神、神经系统 /443
一、 概述 /443
二、 精神障碍症状学 /444
三、 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 /447
四、 脑卒中 /448
五、 三叉神经痛 /449
六、 偏头痛 /449
七、 蛛网膜下腔出血 /450
八、 颅内肿瘤 /451
第九节 儿科疾病 /452
一、 儿童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452
二、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453
三、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453
四、 骨骼发育 /453
五、 运动和语言发育 /454
六、 儿童保健原则 /454
七、 儿童营养基础 /455
八、 婴儿喂养方法 /458
九、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 /460
十、 川崎病 /462
十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63
第十节 传染病 /464
一、 总论 /464
二、 病毒性肝炎 /466
三、 细菌性痢疾 /469
第十一节 其他 /470
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 /470
二、 外科感染 /471
三、 软组织急性感染 /473
四、 全身化脓性感染 /474
五、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475
六、 特殊性感染 /475
七、 创伤和战伤 /477
八、 火器伤 /479
九、 热烧伤 /480
第四部分 口腔临床医学综合
第十章 牙体牙髓病学 /483
**节 龋病 /483
一、 概述 /483
二、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489
三、 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91
四、 治疗 /493
五、 常用牙体直接修复材料的性能及其使用 /503
六、 治疗中和治疗后的问题及其处理 /508
第二节 牙发育异常 /509
一、 牙釉质发育不全 /509
二、 氟牙症 /510
三、 四环素牙 /511
四、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 /512
五、 畸形中央尖 /512
六、 牙内陷 /513
第三节 牙急性损伤 /513
一、 牙震荡 /514
二、 牙折 /514
三、 牙脱位 /515
四、 牙脱臼 /516
第四节 牙慢性损伤 /517
一、 楔状缺损 /517
二、 磨损 /518
三、 酸蚀症 /518
四、 牙隐裂 /520
五、 牙根纵裂 /521
第五节 牙本质敏感症 /522
第六节 牙髓疾病 /523
一、 概述 /523
二、 可复性牙髓炎 /528
三、 急性牙髓炎 /529
四、 慢性牙髓炎 /530
五、 残髓炎 /531
六、 逆行性牙髓炎 /531
第七节 其他牙髓病 /532
一、 牙髓坏死 /532
二、 牙髓钙化 /532
三、 牙内吸收 /532
第八节 根尖周病 /533
一、 概述 /533
二、 急性根尖周炎 /535
三、 慢性根尖周炎 /538
第九节 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 /540
一、 总论 /540
二、 盖髓术 /542
三、 急症处理 /543
四、 根管治疗术 /543
五、 根管再治疗 /559
六、 根尖手术 /562
第十一章 牙周病学 /565
**节 概述 /565
一、 牙周疾病的病因学 /565
二、 牙周疾病的检查 /572
第二节 牙龈疾病 /575
一、 慢性龈炎 /575
二、 青春期龈炎 /580
三、 妊娠期龈炎 /581
四、 白血病的龈病损 /582
五、 药物性牙龈肥大 /582
六、 牙龈纤维瘤病 /585
七、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585
八、 急性龈乳头炎 /587
第三节 牙周炎 /587
一、 慢性牙周炎 /588
二、 侵袭性牙周炎 /606
第四节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608
一、 掌跖角化- 牙周破坏综合征 /608
二、 Down 综合征 /609
三、 艾滋病 /609
第五节 牙周炎的伴发病变 /610
一、 根分叉病变 /610
二、 牙周脓肿 /612
三、 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 /614
第六节 种植体周组织疾病 /616
26 目 录
第七节 牙周医学 /617
第八节 牙周健康与修复治疗的关系 /619
第十二章 儿童口腔医学 /622
**节 龋病 /622
一、 乳牙龋 /622
二、 年轻恒牙龋 /624
第二节 牙髓病与根尖周病 /625
一、 乳牙 /625
二、 年轻恒牙 /628
第三节 咬合发育问题 /629
乳牙早失 /629
第四节 牙发育异常 /630
一、 乳牙滞留 /630
二、 早萌 /631
三、 迟萌 /631
四、 多生牙 /631
五、 融合牙 /632
第五节 牙外伤 /632
一、 发病情况 /632
二、 临床检查和病史采集 /632
三、 分类 /632
四、 临床诊断及治疗 /632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学 /635
**节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635
一、 口腔单纯疱疹 /635
二、 带状疱疹 /638
三、 手- 足- 口病 /639
四、 球菌性口炎 /640
五、 口腔念珠菌病 /640
第二节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644
一、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 /644
二、 药物过敏性口炎 /645
第三节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647
一、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647
二、 创伤性溃疡 /650
第四节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651
天疱疮 /651
第五节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654
一、 口腔白斑病 /654
二、 口腔扁平苔藓 /657
第六节 唇、舌疾病 /659
一、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659
二、 口角炎 、660
三、 地图舌 /661
四、 沟纹舌 /661
五、 舌乳头炎 /662
第七节 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 /662
一、 艾滋病 /662
二、 梅毒 /665
第十四章 口腔颌面外科学 /667
**节 口腔颌面外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667
一、 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 /667
二、 口腔颌面部临床检查 /669
三、 辅助检查/671
四、 消毒和灭菌/678
五、 手术基本操作 /679
六、 创口处理 /685
第二节 麻醉与镇痛 /688
一、 常用局部麻醉药物/688
二、 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689
三、 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691
四、 全身麻醉 /693
第三节 牙及牙槽外科 /696
一、 牙拔除术基本知识 /696
二、 牙拔除术 /699
三、 牙根拔除术 /700
四、 阻生牙拔除术 /700
五、 牙拔除术并发症 /702
六、 牙槽外科 /703
第四节 牙种植外科 /704
一、 概论 /704
二、 牙种植手术 /705
三、 效果评估 /706
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 /706
一、 概论 /706
二、 智牙冠周炎 /709
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710
四、 颌骨骨髓炎 /714
五、 面部疖痈 /719
六、 面颈部淋巴结炎 /720
七、 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721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创伤 /723
一、 概论 /723
二、 口腔颌面部创伤急救 /724
三、 软组织创伤 /726
四、 硬组织创伤 /727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 /732
一、 概论 /732
二、 软组织囊肿 /741
三、 颌骨囊肿 /743
四、 色素痣 /744
五、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 /745
六、 良性肿瘤(牙龈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成釉细胞瘤、骨化纤维瘤) /747
七、 鳞状细胞癌(舌癌、牙龈癌、颊癌、口底癌、唇癌、中央性颌骨癌、上颌窦癌) /749
八、 其他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肉瘤、恶性淋巴瘤) /752
第八节 唾液腺疾病 /755
一、 炎症(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755
二、 涎石病及下颌下腺炎 /757
三、 涎瘘 /758
四、 舍格伦综合征 /758
五、 唾液腺黏液囊肿 /760
六、 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沃辛瘤) /760
七、 恶性肿瘤(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 /761
第九节 颞下颌关节疾病 /762
一、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762
二、 颞下颌关节脱位 /764
三、 颞下颌关节强直 /765
第十节 颌面部神经疾病 /766
一、 三叉神经痛 /766
二、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769
第十一节 先天性唇腭裂 /771
一、 概述 /771
二、 唇裂 /772
三、 腭裂 /773
四、 唇腭裂序列治疗 /775
第十二节 牙颌面畸形 /775
一、 概论及临床分类 /775
二、 治疗原则 /776
第十三节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776
一、 概论 /776
二、 组织移植 /778
第十五章 口腔修复学 /783
**节 口腔检查与修复前准/783
一、 病史采集 /783
二、 临床检查 /784
三、 修复前准备 /786
第二节 牙体缺损 /788
一、 病因及影响 /788
二、 治疗设计和方法选择 /789
三、 治疗步骤 /796
四、 修复体戴入后的问题和处理 /804
第三节 牙列缺损 /806
一、 病因及影响 /806
二、 治疗设计和方法选择 /806
目 录 29
三、 治疗步骤 /828
四、 修复体戴入后的问题和处理 /834
第四节 牙列缺失 /837
一、 病因及影响 /837
二、 治疗设计和方法选择 /838
三、 治疗步骤 /843
四、 修复体戴入后的问题和处理 /857
第十六章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860
**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860
一、 口内片 /860
二、 口外片 /861
三、 唾液腺造影技术 /861
四、 CT 及MRI /861
第二节 牙及口腔颌面部正常X 线影像 /862
一、 牙及牙周组织 /862
二、 颌面骨解剖结构 /863
三、 唾液腺造影 /864
四、 颞下颌关节 /865
第三节 牙及口腔颌面部典型病变X 线影像 /866
一、 牙及牙周疾病 /866
二、 颌面骨炎症 /873
三、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及瘤样病变 /874
四、 颌面骨骨折 /876
五、 系统性病变在口腔及颅、颌面骨的表现 /877
六、 唾液腺疾病 /877
七、 颞下颌关节病变 /879
附录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口腔执业医师 /881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