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史若干问题探究

中国当代史若干问题探究

1星价 ¥32.2 (6.2折)
2星价¥32.2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106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15410647 ; 978-7-5154-1064-7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当代中国国防为主题的论文集,涉及党对军队的保证领导、国防科技工业的“部院合并”、军事代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兵役制度的改革、与西方军事技术的合作、国家安全、军费结构等方面。作者从多方面梳理当代国防的发展进程,有助于读者了解当代国防的概貌。

目录

前言 (1)


国防科技工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3)

20世纪6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关于“部院合并”问题的探讨 (22)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1966—1986) (43)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变迁 (5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军驻厂军事代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7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与完善 (90)

激进与徘徊: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对西欧的首次出访及技术引进 (103)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的军事技术合作 (119)



军队建设


20世纪50年代围绕兵役制度的探索与争议 (129)

略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43)

略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52)

毛泽东与广西剿匪 (162)

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176)

略论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86)



当代国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199)

20世纪90年代世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队建设 (206)

对中国国防费的多视角分析 (2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拓展 (228)


展开全部

节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经过了较为频繁的调整。梳理历次领导体制变革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和成因,总结领导管理体制的特点,剖析这一管理体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建议及对策。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和现实对策方面,对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较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将散见于文献著述、回忆录、传记中的相关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力图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与调整改革的历史进程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中国国防工业的创建 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做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兵器工业要从战时工业向国防工业转变。在组织上从军事系统划归政府系统,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在领导体制上,则以大区为主,按行业归类,并开始从山区乡村向城镇转移,从分散向集中调整。1949年前后,国防工业的领导体制仍沿用解放战争后期的建制,由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领导,重工业部负责业务归口管理。1950年5月,重工业部成立兵工办公室,副部长刘鼎兼主任。兵工办公室是兵器工业的归口管理机构,对全国兵器工业的调整、生产计划、产品规格和财务结算实施统一归口管理。1950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以下简称“政务院”)批准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筹备组、电信工业局等机构,负责组织生产并积极准备军工企业的调整工作。 船舶工业承担着为海军装备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服务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船舶工业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各地船厂多由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先行接管,嗣后由各地按系统分别管理。经过考察,刘鼎认为有在重工业部下设立船舶工业局的必要。由于船舶工业大部分力量集中在上海市,刘鼎与华东工业部副部长程望磋商后,征得华东局的同意,并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批准,于1950年10月在上海市成立了船舶工业局,隶属重工业部。12月29日,政务院任命程望为局长。船舶工业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有了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兵器工业进入紧急战备生产。为了加强对兵工生产和建设的领导机构,1951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周恩来兼任主任,聂荣臻、李富春为副主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等九人为委员,雷英夫为秘书长。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的成立,改变了此前兵器工业由各大行政区分散管理的状况。1951年4月,政务院第八十次会议决定在重工业部下成立兵工总局(其前身为兵工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国兵器工业,并受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领导,刘鼎兼任局长。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负责确定兵工建设的方针与原则,兵工总局则负责组织军队武器装备的生产。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和兵工总局的成立,加强了对军工生产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建立统一的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积累了经验。 为加强对航空工业建设的领导,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刘亚楼、何长工、段子俊、马文等为委员。决定指出:航空工业在目前阶段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原则。只有在航空工业发展到能够制造飞机而且需要将工业生产力量集中用到飞机生产时,才应把修理任务与制造装配任务分开进行管理和经营。为此,决定空军司令部下辖的工厂,除四个氧气厂外其余全部移交给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接收。4月18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并财委发出通知,决定成立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所有飞机的修理工作,段子俊任局长。4月29日,周恩来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文件,正式批准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7月,政务院任命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负责航空工业局的组建工作。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定》,决定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张霖之、万毅、刘鼎为副部长,统一管理国防工业。同时决定撤销大行政区的兵工管理机构,实行部—管理局—企业的三级管理体制,从分区管理改为中央集中领导、统一管理。二机部初建时下辖三个局,二局主管枪炮弹药生产,局长由刘鼎兼任,后由张连奎接任;四局主管航空工业,局长由赵尔陆兼任;六局主管坦克装甲车辆工业,局长为刘雪初。船舶工业局则划归**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领导,改名为船舶工业管理局。9月1日,赵尔陆就二机部初建等情况向中央呈送报告。报告说:“原隶属重工业部的航空、兵工、坦克三个工业局的领导机构与所辖工厂已正式拨交二机部领导。目前工作重心拟定为建立、健全与调整机构,调配干部,充实工厂,熟悉情况,并为迎接新的生产建设任务准备条件。”毛泽东批示:此件已阅,很好。 此时,军委通信部代管的电信工业局也面临归属问题。军委通信部部长王诤与副部长刘寅商议后认为,电信工业归属到二机部才有可能被列入重点建设的行业。于是,他们积极争取把电信工业局纳入国防工业的建制序列。就在此时,主持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薄一波打电话到通信部询问此事。财政经济委员会重工业处发出书面通知,拟将电信工业局所辖的五个企业划归一机部电器工业局接管。刘寅立即发电报向正在出国访问的王诤请示,王诤回电同意电信工业局归属二机部领导。随即他们派人找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洽谈。赵尔陆提出两点要求:**,请军委通信部派一位懂行的人来当局长,*好是由王诤任二机部副部长兼电信工业局局长;第二,目前没有一分钱投资,连一平方米房子也没有。王诤回国后与赵尔陆商量达成了一致意见。1952年11月20日,刘寅起草了《关于电信工业统一领导隶属确定问题》的报告,上报聂荣臻转呈周恩来。1953年4月,经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电信工业局改属二机部建制,改称二机部第十局,刘寅任局长。 1953年9月,二机部调整兵器工业管理机构,二局分为三个管理局:一局主管枪炮和枪弹行业;二局主管炮弹、火工品行业;三局主管火炸药行业。同时撤销西南分局、东北办事处和山西办事处。至此,国防工业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并开始具体组织国防工业的大规模建设工作。

作者简介

姬文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后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当代中国国防史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