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294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3页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030229427 ; 978-7-03-022942-7

本书特色

  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文明对阐述中华文明传统有着重大意义。“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全面研究了黄河文明产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围绕黄河文明形成的三大标志——青铜、文字、城邑,伴随黄河文明形成、发展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对黄河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主导思想意识及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等主行了论述,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做出了科学的、定性的评价。
  儒家学说是封建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继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今学术界的重要任务。
  《儒学与中国政治》以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及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为主要内容,展示了汇纳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以强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思想与中国政治的紧密联系。
  《儒学与中国政治》适合历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区域文化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及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为主要内容, 展示了汇纳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以强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思想与中国政治的紧密联系。

目录

总序一 (李学勤)
总序二 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李玉洁)

绪论
一、儒家学说的内涵与发展
二、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
三、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沉浮
四、儒学的衰颓
五、客观地评价儒学

**章 《周礼》与西周社会
**节 《周礼》的产生
一、《周礼》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周礼》的宗法制度
三、《周礼》的敬德保民思想
第二节 《周礼》与西周社会
一、《周礼》对卫国政治的影响
二、《周礼》对鲁国政治的影响

第二章 儒学的产生与早期儒家
**节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与儒学的产生
二、儒学的政治性及孔子在鲁国的政绩
三、孔子的礼制思想
四、孔子的仁政思想
五、儒家学派的社会道德观和修养观
第二节 孔门弟子——早期儒家的思想
一、曾子的忠孝和安贫乐道的思想
二、子思的中庸思想
第三节 儒学与春秋诸侯国政治
一、儒学对春秋郑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学对春秋齐国政治的影响
三、儒学对春秋楚国的影响

第三章 儒家学说与战国政治
**节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亚圣孟子
一、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三、社会分工思想
第二节 战国时期承儒启法思想的出现
一、子夏的承儒启法思想
二、荀子的承儒启法思想
第三节 儒学与战国社会政治
一、儒学对魏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学对赵国的影响
三、儒学对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的影响

第四章 儒学受厄与灭顶之灾
**节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受厄
一、政治家孔子在鲁国的失败
二、春秋时期儒学受厄之缘由试析
三、战国时期儒学受厄原因试析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灭顶之灾
一、法家学说是秦国政治的指导理论
二、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

第五章 两汉儒学的空前繁荣
第六章 魏晋玄学与政治
第七章 儒学与隋唐政治
第八章 儒学与宋朝政治
第九章 理学与明朝的政治
第十章 清朝儒学的兴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儒学与中国政治》:  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君的权力旁落,卿大夫执政掌权。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鲁国自然也出现了权臣。鲁国定公时期,政治归于季氏、孟孙氏和叔孙氏。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贵族对这种僭越现象表示不满,他们希望恢复周天子的权威。孔子就是这部分人的代表。  孔子一生都主张维护周天子和国君的绝对权威,削弱臣的势力。孔子认为,臣应该完全在国君的控制之下。他认为春秋初年郑国大夫祭仲所说的“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话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大夫的城邑太高大,超过百雉(每雉长三丈高一丈),对国君的权威和安全绝对是一个威胁。  孔子在鲁国执政时候,鲁国权臣“三桓”的势力非常强大。“三桓”是鲁桓公的后裔: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当时,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邱邑、孟孙氏的郕邑,城墙高大,三家的势力都超过了国君,只有削弱三家大夫,才能使公室强大。孔子就与鲁定公商议,决定“堕三都”,就是把邱、费、J邸三个城堡毁掉,削弱私族,以强公室。刚好这三都当时不在三桓的控制之下,而是掌握在三桓的家臣手中,即所谓“陪臣执国命”。当时,叔孙氏的家臣侯犯以邱都叛叔孙,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以费叛季孙,只有孟孙氏的家臣不叛。所以,孔子利用这种矛盾,首先堕邱都,接着又毁费都。堕费时,虽遭到阳虎和公山不狃的反抗,公山不狃还带军攻入国都曲阜,但孑L子派出申勾须、乐颀打败了公山不狃,终毁费。而在堕郕邑时,却遭到了孟孙氏的反对。孟孙氏守成的家臣公敛处父没有反叛,而是对孟懿子说:“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公敛处父决定不听从孔子。在孟孙氏的支持下,成邑不毁,一直拖至冬天12月,鲁定公亲自率兵围郕,但却被公敛处父打败。而这时,叔孙氏、季孙氏皆看到毁掉邱、费二邑对自己不利,他们看到原来孔子堕三都的目的是削弱自己,以强公室。于是鲁氏三桓联合起来以逐孔子。孔子在鲁国依靠的是鲁定公,全力支持也是鲁定公,但定公早已被架空,鲁氏三桓曾“三分公室”、“四分公室”,早把鲁国国君的权力瓜分了。  在鲁氏三桓的排挤下,孔子被夺去了大司寇之职,不得不离开鲁国。孔子在鲁国试图实现自己“忠君尊王”的政治理想,打击鲁国豪族的势力,也就是强公室、弱私门,这在当时鲁君势力极弱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孔子在鲁国维护国君权威的新政失败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是齐国为了让鲁驱孔子,“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东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于是,孔子遂离开鲁国。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孔子看不惯鲁国君臣怠于政,不愿合作而离去。不过这是司马迁根据儒家的传说对孔子的美化,其实孔子应是被鲁国“三桓”排斥驱赶而离鲁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云:“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其中“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的记载说明孔子是受季孙之谗谀而被逐出鲁国的。  孔子在鲁国被夺官后,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活动。孔子带领数十个弟子,边讲学、边游历,用14年的时间访问了卫、陈、曹、宋、郑、蔡、楚等诸侯国的国君,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希望有贤明的国君赏识并重用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历尽艰险,备尝苦难,然而却四处碰壁。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春,55岁的孔子由于在鲁国不能存身,在政坛上被三桓排挤,带领数十名学生到卫国去。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卫国贵族,与卫灵公关系较好。孔子在鲁国呆不下去,颜浊邹就央求卫灵公,要孔子到卫国去。孔子一行来到卫国,就住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经颜浊邹引见,孔子见到了卫灵公。孔子在当时已是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卫灵公希望利用孔子提高他在诸侯国中的威信。卫灵公问孔子:“夫子在鲁国时得多少俸禄呢?”孔子说:“俸粟六万。”孔子所说的“六万粟”大约相当于2000石,于是卫灵公也给孔子6万粟的俸禄。起初,孔子在卫国生活的还可以,但过了一些日子,那些与孔子持不同政见的人在卫灵公面前攻击孔子,卫灵公本来就是一个昏庸的国君,就让大夫公孙余假带兵在孔子居住的地方演习,以威胁孔子。孔子害怕遭到不测,在卫国仅住10个月,就带领学生离开了卫国。由于卫灵公还能为孔子提供食居之处,孔子周游列国,一直是把卫国当做据点的。  ……

作者简介

  李玉洁,女,1948年生,河南省开封人。198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出版学术专著《先秦丧葬制度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先秦史稿》、《楚国史》、《齐国史》,《中国早期国家性质》、《耻》、《中国十六皇后传》等,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