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四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兴盛(五代两宋时期)
1星价
¥119.5
(7.2折)
2星价¥119.5
定价¥16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612438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1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56124381 ; 978-7-5561-2438-1
内容简介
以史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分先秦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时期、辽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1840年前等7个时期,对上溯先秦下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中国史学批评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和评判。 丛书以“史”为纲,以“史学批评”为目,同时兼及“论”,旨在通过对中国史学批评史料的勾稽、梳理、分析、归纳,从纵向上探讨中国史学批评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于横向上剖析史学批评家、史学批评著作的史学批评成就及其重要地位。 本册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兴盛(五代两宋时期)(精)》。
目录
前言
一、时代特点与史学面貌
二、史学批评的兴盛
**章 两《唐书》与两《五代史》的比较与评论
**节 五代修史之议
一、关于修史的建议
二、修史诏书提出的问题
三、《旧唐书》著者的史学批评
第二节 宋人评《旧唐书》《旧五代史》
一、评史料记载的缺漏
二、评价值判断的失当
三、评追求骈俪的文风
第三节 宋人评《新唐书》《新五代史》
一、评文省而事丰
二、关于褒贬旨趣
三、评史事的不精
第四节 吴缜修史三原则的提出
一、吴缜所著两部史学批评专书
二、吴缜提出修史三原则
三、吴缜史学批评的价值
第二章 司马光《资治通鉴》推动史学批评大发展
**节 编年纪传之争与编年体的复兴
第二节 司马光与有关《资治通鉴》的评论
一、司马光自评《资治通鉴》
二、宋代关于《资治通鉴》的评论
三、批评意识与《通鉴问疑》《通鉴释例》
第三节 《通鉴》学的出现与史学批评的大发展
一、宋代方兴未艾的《通鉴》学
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与史学批评
三、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及相关评论
第三章 “会通”思想与史学批评
**节 郑樵“会通之义”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会通之义”的提出
二、“会通”思想的实质
三、郑樵史学批评的丰富性
四、郑樵对“断代”的评论
第二节 李焘继承《资治通鉴》的史学批评及其影响
一、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李焘的史学批评思想
三、宋代学人对李焘及其《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论
第三节 叶适的史学批评成就
一、叶适论司马迁破坏“史法”
二、评史料采撰
三、评史家评论
第四节 吕祖谦的史学批评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史官之论
三、史迁之论
四、读史之论
第四章 宋人史料笔记与史学批评
**节 宋人论笔记的撰述及其价值
一、宋代历史笔记的兴盛
二、自觉的补史意识
第二节 历史笔记与史学批评
一、关于史料的批评
二、关于史书的批评
三、关于史官的评论
第五章 金石之学与史学批评
**节 金石补史中的史学批评
一、宋代金石学的开创
二、以碑考传
三、致用的意图
第二节 欧阳修论金石之学的价值
一、史料与史传两重性质
二、正统倾向的史学批评
三、崇古尚简的叙事之论
第三节 赵明诚论金石之学的价值
一、论宋代金石之学
二、关于金石考史的评论
三、李清照评《金石录》
第六章 类书、目录书与史学批评
**节 类书与史学批评
一、《太平御览·文部·史传》的史学批评特色
二、《册府元龟·国史部》中史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第二节 目录书与史学批评
一、《崇文总目》小序与史学批评
二、《郡斋读书志》对史评的突出
三、《直斋书录解题》对正史评论的侧重
四、《史略》与史学批评
第七章 文学之士与史学批评
**节 文学之士的评史之风
一、文学之士评史的风气
二、文学之士评史的得失
第二节 “三苏”与史学批评
一、经史并立论
二、“三苏”的批评之论
三、宋人评“三苏”的论史与评史
第三节 曾巩与史学批评
一、评“良史”的境界
二、评经史认知
三、评修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时代特点与史学面貌
二、史学批评的兴盛
**章 两《唐书》与两《五代史》的比较与评论
**节 五代修史之议
一、关于修史的建议
二、修史诏书提出的问题
三、《旧唐书》著者的史学批评
第二节 宋人评《旧唐书》《旧五代史》
一、评史料记载的缺漏
二、评价值判断的失当
三、评追求骈俪的文风
第三节 宋人评《新唐书》《新五代史》
一、评文省而事丰
二、关于褒贬旨趣
三、评史事的不精
第四节 吴缜修史三原则的提出
一、吴缜所著两部史学批评专书
二、吴缜提出修史三原则
三、吴缜史学批评的价值
第二章 司马光《资治通鉴》推动史学批评大发展
**节 编年纪传之争与编年体的复兴
第二节 司马光与有关《资治通鉴》的评论
一、司马光自评《资治通鉴》
二、宋代关于《资治通鉴》的评论
三、批评意识与《通鉴问疑》《通鉴释例》
第三节 《通鉴》学的出现与史学批评的大发展
一、宋代方兴未艾的《通鉴》学
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与史学批评
三、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及相关评论
第三章 “会通”思想与史学批评
**节 郑樵“会通之义”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会通之义”的提出
二、“会通”思想的实质
三、郑樵史学批评的丰富性
四、郑樵对“断代”的评论
第二节 李焘继承《资治通鉴》的史学批评及其影响
一、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李焘的史学批评思想
三、宋代学人对李焘及其《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论
第三节 叶适的史学批评成就
一、叶适论司马迁破坏“史法”
二、评史料采撰
三、评史家评论
第四节 吕祖谦的史学批评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史官之论
三、史迁之论
四、读史之论
第四章 宋人史料笔记与史学批评
**节 宋人论笔记的撰述及其价值
一、宋代历史笔记的兴盛
二、自觉的补史意识
第二节 历史笔记与史学批评
一、关于史料的批评
二、关于史书的批评
三、关于史官的评论
第五章 金石之学与史学批评
**节 金石补史中的史学批评
一、宋代金石学的开创
二、以碑考传
三、致用的意图
第二节 欧阳修论金石之学的价值
一、史料与史传两重性质
二、正统倾向的史学批评
三、崇古尚简的叙事之论
第三节 赵明诚论金石之学的价值
一、论宋代金石之学
二、关于金石考史的评论
三、李清照评《金石录》
第六章 类书、目录书与史学批评
**节 类书与史学批评
一、《太平御览·文部·史传》的史学批评特色
二、《册府元龟·国史部》中史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第二节 目录书与史学批评
一、《崇文总目》小序与史学批评
二、《郡斋读书志》对史评的突出
三、《直斋书录解题》对正史评论的侧重
四、《史略》与史学批评
第七章 文学之士与史学批评
**节 文学之士的评史之风
一、文学之士评史的风气
二、文学之士评史的得失
第二节 “三苏”与史学批评
一、经史并立论
二、“三苏”的批评之论
三、宋人评“三苏”的论史与评史
第三节 曾巩与史学批评
一、评“良史”的境界
二、评经史认知
三、评修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瞿林东,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有所建树,主要著作《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史纲》。 陶晓姗,就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李凯,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史学博士,从事先秦两汉史、历史教育研究。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中国近代史
¥14.3¥39.8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15.7¥49.0 -
万历十五年
¥13.2¥26.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8.8¥25.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7.9¥49.8 -
资治通鉴
¥12.2¥35.0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1.5¥35.0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36.8¥65.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7.0¥76.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8¥36.0 -
名家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图文版)
¥14.7¥29.8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10.6¥32.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10.1¥35.0 -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15.7¥42.0 -
帝国的终结
¥21.4¥68.0 -
不忍细看南宋
¥15.7¥49.0 -
史趣(书里书外的历史)
¥15.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