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衡史”丛书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论世衡史丛书
- ISBN:97872201184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220118470 ; 978-7-220-11847-0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同乡关系是中国人自古及今十分看重的人际关系,在近代以来社会变动及转型时期,会馆作为同乡组织成为联系离开家乡在外闯荡的人们的重要纽带,会馆不仅为同乡提供帮助,同时也参与社会变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会馆是为了帮助从事商贸行业的同乡在异地所设置的互助性质的民间组织,但本书所关注的重点却不单纯是会馆的商务活动,而聚焦的是会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这方面的活动与运作,这一角度是以往的会馆研究者所较少关注的。 ※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某些会馆的建立是由仕宦,或者仕宦与商人主导建立。而在当时的发达地区,地方上的同乡为寻求仕途、考职等,需要借助会馆所建立的同乡关系谋求帮助与关照。从这一方面可以窥见血缘地缘的家族乡里关系,如何延伸、渗透到政府官僚中枢系统,使政治制度与家族乡里制度连接与互渗。 ※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在讲求“关系”的近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如何通过会馆这个纽带,将政治的中心与山川远隔的家乡联系在一起,形成血脉相连、经络交织的人际关系网,成为影响中国近代政治变动的一种无形而强固的力量。
内容简介
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政治运作中乡谊流动网络的拓展与分化、影响乡谊流动的因素、乡谊流动的后果等方面,从而分析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既协作又冲突的多重面相。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并尝试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目录
绪 论…………………………………………………………………… 001
**节 研究综述 ………………………………………………… 001
第二节 基本概念 ………………………………………………… 037
**章 乡谊流动的启动…………………………………………………041
**节 桑梓与利益:乡谊流动中的权衡 ……………………… 041
第二节 满足需要与服务社会:乡谊流动的动机 ……………… 065
第三节 交通与通讯:乡谊流动的物质条件 …………………… 073
第四节 舆论:乡谊流动的重要武器 …………………………… 079
第二章 近代中国乡谊流动的扩展与分化…………………………… 088
**节 乡谊流动的扩展 ………………………………………… 088
第二节 乡谊流动的分化 ………………………………………… 127
第三节 乡谊流动的分歧 ………………………………………… 135
第三章 乡谊流动与制度建构………………………………………… 164
**节 出仕、保证与同乡:明清同乡京官印结 ……………… 164
第二节 会馆禀请与衙门给示 …………………………………… 208
第三节 政府对会馆的管理、改造与接收 ……………………… 240
第四章 乡谊流动与政治的互动…………………………………………300
**节 乡谊流动对政治的顺应与挑战 ………………………… 300
第二节 乡谊流动与租界当局的协作与冲突 …………………… 316
第三节 政府对乡谊流动的响应及限度 ………………………… 332
结 论………………………………………………………………………340
参考文献要目……………………………………………………………… 346
一、资料部分 ……………………………………………………… 346
二、研究文献 ……………………………………………………… 351
后 记………………………………………………………………………364
节选
绪 论 **节?? 研究综述 重视人际关系是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利用同乡关系等渠道解决社会生活诸问题,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它不仅盛行于古代社会,即便在今天也依然大行其道。围绕会馆等同乡群体进行的请托与受托,促使同乡资源在同乡网络上流动便是乡谊流动。近代中国,在中西碰撞下,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治国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乡谊流动越来越多地介入政治。近代的乡谊流动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近代转型,亦体现了治国方式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而做出的调适。从乡谊流动与政治的互动正可观察到近代历史的律动。 乡谊流动*基本的载体是会馆等同乡群体构建的网络。明清时期,同乡群体中*为重要的团体是会馆、公所。会馆是旅居外地城镇的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所设立的组织,一般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它主要有同乡会馆、同业会馆和移民会馆等类型。会馆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又指社会组织建立的馆所,本书所谓会馆侧重其社会组织属性。已有研究显示,中国的会馆*早兴起于明永乐年间。会馆在明清两代一直在旅外人员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会馆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兴盛局面。清末,在一些地方开始成立同乡会,有的同乡会与会馆合而为一,有的同乡会与会馆并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乡会被取缔,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进行,会馆财产被政府接收,其历史终告一段落,前后共存在五百多年。除了会馆、公所、同乡会,印结局也是明清时期活跃于京师的重要同乡群体,民国建立后即退出历史舞台。 对乡谊流动的研究主要围绕会馆等同乡群体而展开,大体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一百多年里,中外学人对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持续不断,相关论著不断问世,研究成果的数量惊人,而且其中不乏对这个同乡组织的精彩解读。现在以“会馆”“同乡”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可检索到数千篇期刊文章。已经有学者对会馆等同乡群体史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为了便于较少接触会馆史的读者了解本书的学术脉络和基础,在此仍对相关成果作一些介绍,以勾勒出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粗略历史面貌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初比较关注会馆与行会,会馆与商业、商人的关系。20世纪40年代,已经出现了从社会史视角研究会馆的专著,如1943年窦季良出版了《同乡组织之研究》。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者受现代化视角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脉络中观察会馆,讨论会馆与商会、同乡会的关系。一部分学者通过会馆讨论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政权建设等问题。21世纪之后,会馆的建筑文化,公共空间特性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对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大体围绕人与建筑这两个方面展开。本书侧重点在人,而非建筑,在此先对会馆建筑的研究略作介绍,之后重点介绍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 一、对会馆建筑的介绍与研究 会馆史研究初期,对会馆建筑本身进行探讨并没有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心。近些年随着物质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从建筑技术、艺术、文化、公共空间等方面研究会馆建筑的论著开始增多。郭广岚、宋良曦的《西秦会馆》从建筑、棚、石雕等方面,勾画出了自贡盐产业发展中的会馆百态。骆平安、李芳菊、王洪瑞的《商业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讨论了明清商业会馆的建筑设计及装饰艺术。赵世学的《传统会馆建筑形态比较研究——以重庆湖广会馆与河南山陕会馆为例》和《传统会馆雕刻艺术研究——以山陕会馆为例》从现存会馆中木、石、砖、彩等装饰的人文内涵角度,考析了会馆装饰作品的内容及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会馆建筑·祠堂建筑》,冯骥才主编的《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会馆》,介绍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会馆建筑之艺术成就。社旗县文化局等编撰的《社旗山陕会馆》,《中国古代建筑·社旗山陕会馆》和李芳菊的《走马飞舟赊旗镇》以社旗(古赊店)山陕会馆建筑格局为引线,展现了赊旗山陕会馆建筑群内精美的雕刻、绘画、楹联等建筑艺术精品。除此之外,介绍、分析各地的会馆建筑还有不少论著。会馆建筑作为公共空间,其间的祭祀、演戏和其他集会活动也受到关注。如王日根的《论明清文化的世俗化》《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李刚、曹宇明的《明清工商会馆神灵崇拜多样化与世俗性透析——以山陕会馆为例》等论述了会馆中的文化活动。王东杰考察了四川会馆的崇祀对象,认为,被视作移民原乡认同的“乡神”,往往被赋予超地域性,使其能够容纳新认同。 二、对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 对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类是介绍、分析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结构与功能,澄清相关史实。 大量论著对同乡组织本身的沿革、种类、经费、组织、事业等内容进行介绍。这不仅涉及中国大陆很多地方的会馆,而且诸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会馆也被关注。综论性如陈清义的《中国会馆》,周均美主编的《中国会馆志》,王熹、杨帆的《会馆》等。关于北京同乡组织的论著和资料集有胡春焕、白鹤群的《北京的会馆》,汤锦程的《北京的会馆》,白继增的《北京宣南会馆拾遗》,叶宗宝的《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旅平河南赈灾会研究》等。关于上海同乡组织的论著和资料集有郭绪印的《老上海潮州商帮》,郭绪印著《老上海的同乡团体》,宋钻友的《同乡组织与上海都市生活的适应》,于珍的《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潘君祥著《上海会馆史研究论丛》,薛理勇的《老上海会馆公所》等。北京、上海等地有较多同乡组织,其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多。山西、陕西在外地的同乡组织较多,所以山陕会馆之类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如陈清义、刘宜萍所编《聊城山陕会馆》,韩顺发的《关帝神工:开封山陕甘会馆》,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所编《晋商史料全览·会馆卷》,张明亮主编的《晋商会馆》,姚洪峰、杨蔚青的《洛阳山陕会馆保护与修复图说》,刘成虎、韩芸所编《会馆浮沉》等。四川移民组织很多,相关研究有王雪梅、彭若木的《四川会馆》,赵逵的《“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重庆湖广会馆管理处编的《重庆会馆志》等。其他地方的会馆论著有周昭京的《潮州会馆史话》,刘正刚的《广东会馆论稿》,梁连起主编的《保定会馆志》,卞伯泽的《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唐凌、侯宜杰等著《广西商业会馆研究》等。周宗贤著《血浓于水的会馆》,陈云栋著《台湾的客家人》,石锦著《近代中国社会研究》,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编著的《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对台湾地区的会馆进行了研究。同乡组织的论著数量庞大,*近一二十年出版势头尤其迅猛。这些论著良莠不齐,有的提供了相关资料,有的考订了相关史实,也有的粗制滥造。在研究的地域范围方面,学者们逐渐从北京、上海、苏州等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转到关注其他普通城镇以及边疆城镇的会馆等同乡群体。 第二类是在经济史框架下的会馆等同乡群体研究。 对会馆等同乡群体的研究*初大多在经济史的框架中进行。从行会史、资本主义萌芽史、现代化史等视角下分析会馆的形成与分布、性质和功能,并讨论会馆与行、行会、公所、商帮、近代同业公会、商会的关系。以上研究路径是近三十多年中国大陆学者对会馆等同乡群体研究的主要取向。
作者简介
唐仕春,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留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2001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为副研究员,兼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法制史、社会史,著有《北洋时期的基层司法》《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合著),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