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消逝的墨迹:美国曾格案始末(精装)

包邮永不消逝的墨迹:美国曾格案始末(精装)

1星价 ¥25.5 (3.8折)
2星价¥25.5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0379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520703796 ; 978-7-5207-0379-6

本书特色


普利策奖得主 两度国家图书奖入选 理查德•克鲁格 全新力作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

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之开篇史诗”

美国殖民时期纽约社会政治全景画卷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书

安德鲁·汉密尔顿《曾格诽谤案辩护词》:法庭和诸位陪审团先生所面对的不是小事,也不是私事。你们审判的不是一个可怜的印刷商人的案子,也不仅仅是纽约殖民地的诉讼。不是!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生活在英国治下美洲大陆上的每一个自由人。这是头等大事,是关乎自由的大事。我毫不怀疑,你们今天的高尚行为不仅将使你们受到其他公民的爱戴和尊敬,还将赢得所有崇尚自由、反对奴役的人们的祝福与尊敬,因为你们抵抗了暴政的企图;通过公正廉明的裁决,为保障我们自己、我们的子孙和邻居奠定了崇高的基础。是上天和我国法律给了我们这个权利———通过说出和写出真相来揭露与反抗专制权力的自由。

托马斯·杰斐逊:“政府的存在是为表达人民的意志,这是确定不移的首要目标;要是由我来决定是要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同时我也会让每个人都有报纸可读,并且有能力阅读。”


内容简介

曾格案是美国殖民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也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史诗开篇。1733年,印刷商人约翰•彼得•曾格发行《纽约周报》,刊登文章抨击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腐败与傲慢,整个纽约为之震动。1734年末,曾格被控煽动诽谤罪入狱,报纸被当众焚毁。九个月后,1735年8月4日进行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审判,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进行了精彩的辩护。陪审团仅用几分钟即裁定被告无罪,曾格被当庭释放。

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资深媒体人、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贵的殖民地时期档案资料,描绘了纽约州强大的政治对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及整个诉讼案件的台前幕后与细枝末节,亦如同一幅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纽约社会政治画卷。这场审判距今虽已两百八十余年,但并不仅是一桩旧事,是对今天公共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应。

前言

前言 自由的根本
1941年年初,在史无前例(也无来者)地三度连任美国总统两个月后,富兰克林•D.罗斯福对国会发表了第九个国情咨文报告。这次被称为“四大自由”的讲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引爆的十六个月后发表的,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罗斯福令人难忘的演讲。尽管罗斯福宣称将竭尽所能使美国远离这一全球性的灾难,但1941年1月的演讲却明确无误地表明了美国加入反对极权专制斗争的立场,因为极权专制侵害了美国人政治信念中关于权利和自由的核心价值观。
总统说:“未来的岁月,我们将确保人们生活在奠基于四大自由的世界。首先是言论和表达的自由——在世界各地。”他列举的其余三个分别是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惧的自由。正如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倡导普世平等和民主长存的政治信念,无须担惊受怕、自由表达思想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 为迫切的价值诉求——这一点不言自明。这一自由一旦丧失,必定殃及其余。

目录

前 言 自由的根本

章 危险的生意

第二章 麻烦制造者

第三章 权力游戏

第四章 徇私枉法

第五章 壁垒分明

第六章 庞然大物

第七章 痛下杀手

第八章 疯狂迫害

第九章 费城律师

第十章 永不消逝的墨迹

后 记 从曾格到斯诺登

致 谢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书目提要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信息的自由流通乃培养公民心智的条件,有良知的媒体是民主社会的坚强后盾,公民的监督是共和政府健康存在的基础。曾格案开启了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先河。有感于美国新闻自由的后退,普利策奖得主理查德·克鲁格重拾往事,讲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读。——钱满素 这是一本资料详实、极具历史深度的著作。曾格案发生在美国立国之前的殖民时期,却一直被看作是美国推动言论自由的里程碑案件。作者是普利策奖获得者,他不仅介绍了曾格案,还详述了此案在英国殖民政治生态下的位置。作者生动揭示了英王下派殖民总督治理殖民地的制度性不合理、美国独立的必然;作者通过曾格案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角力,更让读者理解,一些确立历史性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可能并非高尚,但是,作为一个优秀文化,它的智慧正在于有能力从历史图景中抽象和确立这些里程碑事件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并将其收入自己的文化遗产。曾格案的意义,正在于它*次勇敢挑战了北美殖民总督政府对新闻业的垄断和压制,开北美新闻自由之先河。作者还极具洞察力地看到,此一命题虽历经近四百年的努力,在不同时代,仍然面临不同挑战,至今尚在历史过程中。

作者简介

理查德•克鲁格(Richard Kluger)
生于1934年。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任《普林斯顿人日报》主席。曾先后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福布斯》杂志和《纽约邮报》的撰稿人、《纽约先驱论坛报》文学编辑、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执行编辑、雅典娜出版社总编辑。

从1974年起成为一名职业撰稿人。1997年凭借讲述卷烟工业历史的《烟草的命运》获普利策奖,还曾凭借《档案: 纽约先驱论坛报 兴衰记》《简单的公正: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以及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的斗争史》两次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

杨靖

理查德•克鲁格(Richard Kluger)

生于1934年。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任《普林斯顿人日报》主席。曾先后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福布斯》杂志和《纽约邮报》的撰稿人、《纽约先驱论坛报》文学编辑、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执行编辑、雅典娜出版社总编辑。


从1974年起成为一名职业撰稿人。1997年凭借讲述卷烟工业历史的《烟草的命运》获普利策奖,还曾凭借《档案:兴衰记》《简单的公正: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以及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的斗争史》两次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


杨靖

男,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近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译作五十余篇。代表性著作《爱默生教育思想研究》,译著《西方以东》以及《数字时代的创意写作》等。


殷红伶

女,语言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代表性著作有《英汉动结式比较研究》,参与译著《欧洲语义学理论1830—1930:从语源论到语境性》、《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