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1星价 ¥46.2 (6.8折)
2星价¥46.2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1276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70页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520712767 ; 978-7-5207-1276-7

本书特色

◇帝国为何会失败? 清王朝为何在改革深水区倾覆? ◇历史学者雷颐披阅数载,厘清史实,倾心力作! ◇揭示晚清改革失败之因,再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一个末代王朝的艰难变革,一个古老民族的蹒跚背影。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为何一错再错,自掘坟墓乃至走向覆亡? ◇辛亥革命的猝然爆发,其实是清王朝对现代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制度系统懵然无知,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 ◇传统“天下观”与现代国家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扎实的史料根基+深刻的历史观感+高明的讲故事技巧,可读性和思想性俱佳,大众类历史书的文本典范。 ◇如何处理好旧制度和新文明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复兴绕不开的关键问题,愿本书能提供一些镜鉴。

内容简介

1911年,武昌起义,事起仓促,仿佛只一夜之间,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就轰然坍塌。其实,这是自1840年起,清王朝对中国面临现代性转型懵然无知,对现代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制度系统懵然无知,因此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 本书从多个视角全景描绘了晚清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后几十年的历史画卷,围绕这一时段的史事、人物、社会等方面展开解读,*终梳理出了清王朝覆灭的内在逻辑在于传统“天下观”与现代国家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与断裂,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目录

前言
**章 “天下”的破灭
第二章 洋务:在“器物”的背后
第三章 制度困境
第四章 国家观念:从伦理到契约
第五章 崩溃
余论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 《尚书·禹贡》把天下分为五个同心而具有阶级性的地区,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蛮夷属于要服,他们需要中国的控制管理,每三个月贡赋一次,而戎狄则属于荒服,相对于蛮夷离中国更远,因此他们只需一年贡赋一次。顾颉刚先生在《禹贡注释》中认为,“侯服”以外四面各五百里唤作“绥服”,这是介于中原和外族间的地区,应当给它安抚和羁縻,所以一方面要在那里推广中原文化,一方面又要整顿武备来保护甸服和侯服的安全。“绥服”以外四面各五百里唤作“要服”,“要服”以外四面五百里唤作“荒服”。“荒服”“要服”都是外族所居,同时也是中国流放罪人的地方。“照这般说来,那时的天下( 甸、侯、绥、要、荒)共计方五千里,中央政府势力所及的地方( 甸、侯、绥)所谓‘中国’也者,是方三千里,而直属于中央的王畿( 甸)则只有方一千里。” 对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这样一个规规整整的区划,史学界一直有争论,但重要的是,它说明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就是如此。 夷夏对举始于西周,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说;严夷夏之辨却是在春秋时期。约至春秋时期,“夏”和与其相对的“狄”“夷”“蛮”“戎”“胡”等( 后简称“夷狄”或“夷”)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范围,被赋予文化的意义,甚至被赋予一定程度的种族意义,主要用于区别尊卑上下、文明野蛮、道德与非道德。“华夏”代表正宗、中心、高贵、文明、伦理道德;“夷”则代表偏庶、边缘、卑下、野蛮、没有伦理道德、尚未脱离兽性。 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蛮”为蛇种,从虫;“貉”为豸种,从豸;“狄”本为犬种,从犬;“羌”为西戎,羊种,从羊。《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人救邢。”《左传》襄公四年:晋国魏绛主“和戎”,但也是将戎作为“禽兽”看待。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左传》成公四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国语·周语 中 》:“ 夫 戎 狄, 冒 没 轻 儳, 贪 而 不 让。 其 血 气 不 治, 若 禽 兽焉。”“狄,豺狼之德也”,“狄,封豕豺狼也”。 在现实中“华夏”不能不与“夷狄”接触,孔、孟都提出要严夷夏之防。虽然孔子及后来的孟子主要是从“文化”意义上歧视“夷狄”,而不是从种族意义上歧视“夷狄”,但这种文化歧视是严重的。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强调“夷夏之辨”。因此,孔子大力宣扬、高度评价“尊王攘夷”,经过“尊王攘夷”,华夏与夷狄的地理边界与文化边界已清晰划分。孔子高度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华夏衣俗不同的“被发左衽”,成为野蛮的同义词。

作者简介

雷颐,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等。著有《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历史:何以至此》《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中国切片,1901》等,译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