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96336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8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49633630 ; 978-7-5496-3363-0
本书特色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作序,殷醒民、肖士英、楚渔、黄玉峰、毛道生、孙民云、顾宏伟、汪正贵、秋慧、刘世芬撰文力荐,各大平台好评如潮。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2012年我社出版《教育的目的》中文版,广受读者喜爱和好评。这次推出《教育的目的》(珍藏本),有三个部分:部分是中文本,第二部分是英文本,第三部分是从当当、京东等读者近万条好评中精选出50篇有代表性的读后感和评论。 珍藏本=中文译注+英文原版+大讨论
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茅于轼
译者前言:这是一本奇书!
作者前言
作者小传
教育的目的(中文译注)
**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第三章 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第四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 数学课程
第七章 大学及其作用
教育的目的(英文原版)
Preface
I TheAimsofEducation
II TheRhythmofEducation
III TheRhythmicClaimsofFreedomandDiscipline
IV TechnicalEducationandItsRelationto ScienceandLiterature
V ThePlaceofClassicsinEducation
VI TheMathematicalCurriculum
VII UniversitiesandTheirFunction
教育的目的(大讨论)
教育之魅·思想之美(秋 慧)
字字珠玑,句句有理(黄争荣)
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审视与超越(肖士英)
怀特海心智教育思想(谢友明)
辛苦遭逢起一经(杨永学)
回答了六大问题(张端鸿)
不断追问“教育为了什么?”(毛道生)
教育在培养什么?(楚 渔)
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
“歪脖子树”也有春天(胡 静)
莫让儿童为知识所害(郭建珍)
想象力的力量(杏帘在望)
为人父母后的读后感(湖湘郭老三)
真正的教育(登不楞登)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吴 奇)
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赵远利)
教师对学生“伟大崇高”的引领作用(赵 燕)
智能型教师的“三性”素养(胡 勇)
剩下的东西是什么?
———爱因斯坦引用才子怀特海的话考据(贾书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徐 维)
生命·生活·生长(孙民云)
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生活的智慧(王立志)
教育的结果VS教育的目的(萌丫头)
带着学生在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目的(金晓燕)
从韩愈到怀特海(张 静)
十几年教学后感受到的春天(祁祁如云)
基于过程哲学的教育目的观(王 健)
彻底爱上“三个阶段”(张爱国)
学习是有节奏的(薛朝阳)
生命的节奏
《教育的目的》的阅读随笔(何秀杰)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胡克护)
结尾的两种译法(樱桃河李磊)
启迪滋养过我的十部教育经典之九(汪正贵)
教师的必读书(怪兽的小鱼干)
一本不应该错过的经典(找耳朵)
能读到此书,荣幸
继续美好的“啃读”(赵长河)
《教育的目的》让教师体验“幸福感”(顾宏伟)
采撷与反思
———《教育的目的》读后记(杨伯红)
跋/刘世芬
后记/王立中
节选
跋 直指教育 关乎成长 预约未来 ———写在《教育的目的》再版修订之际 刘世芬 动身去上海之前,身边亲友的子女断续地出现了一些状况。 先是一个同城的亲戚,儿子高中毕业三年,参加了三次高考,每次总分在 200—300分,三次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接着,一位蜚声全国的教授、博导、各类荣誉和头衔多得数不清,突然有一天,历来从容淡定的教授双手抓头发,痛苦地感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原来,他那独子高中毕业勉强进入一所民营大专,入学不到两个月即厌学回家,从此认真地“宅”起来。白天蒙头大睡,夜晚通宵游戏,至今二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子每天除了买烟从不迈出家门,并拒绝与父母同桌用餐,连饭碗也由母亲端到电脑桌前……每当提及外出工作、找女孩恋爱等顿时一脸暴怒,吓得母亲退避三舍,博导父亲气急时咆哮如雷,那宅男一脸冷漠,无动于衷。 一位同事的儿子在读小学二年级,新学期开始突然厌学,每天早晨家长送到学校,明明看到他与同伴们一起进入校门,却不知他何时折返,总是在同事的车拐弯处,儿子突然追上来拍打车窗,坚决回家,不再上学…… 还有一位高级将领,被孩子称为“暴君”;而他的邻居的女儿,一个学习刻苦的蒙古族女孩,一个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乖女,总是位于成绩排名的*后。 **个案例,这孩子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学习环境可谓优异,每次考试的成绩从未超过400分,距高考的本科平均录取分数线相差200—300分,了解这孩子的任何一个人都明白这样的成绩考大学无望,进职业院校学一门技能,谋得一份生存的本领,或是不错的选择。但这孩子一心要考取本科大学才罢休,家长不敢劝说,只好随他。 特别是第二个案例,那位自幼无论在任何成长阶段都优秀、杰出的教授,亲生儿子如此顽冥忤逆,未免有些讽刺。这位博导具有少年天才的美称,生长于偏僻落后的农村,16岁就考上名牌大学,而后一路硕士博士读下来,年纪轻轻已经名满天下,可他的儿子,竟让他质疑活着的意义。 我的一个朋友是心理咨询专家,起初她只在学校任教,后来找她咨询甚至治疗的个案越来越多,索性自己开了心理诊所。每逢新学期开始,找她治疗的家长带着孩子,同时也带着各式各样的成长状况,在她门前排起长龙。为了节省时间让孩子们尽快返回学校,她只好将相似状况的学生合并治疗;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问题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 面对这些,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学生的母亲,我内心五味杂陈,却不能理清个中缘由。确切地说,我从不把自己归于教育工作者,因为自己所从事的成人教学更确切地说,应归入政治范畴,与普世意义上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也就无从研究那些浩如烟海的教育理论。然而,大抵世间的任何一个人,大到国家元首小到黎民百姓,他们又都有一个普世意义的身份—家长。而作为家长,谁也别想推掉教育子女的干系。我也毫不例外地目睹了女儿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虽然多次聆听孩子学校及各阶段老师的教诲,却依然隐隐地自问,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但究竟出在哪里?如何面对我们的孩子? 相信我与许多人一起,迷惘着,困惑着。 直到2012年10月,在上海,王立中先生送给我一本他和夫人联手翻译的新书《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 若在从前,这样一本书*多匆匆翻过,大致不会引起我任何触动和关注。但是此时,书的透明塑料封皮尚未打开,仅仅在封面和封底的要点提示中,以上案例中的这些孩子,以及他们身后焦灼、困苦的家长,他们那一张张愁苦的脸,不断晃动在我的眼前,真想当场把这些话读给他们———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 “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无趣的。”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读着,读着,这些话竟然对天命之年的自己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突然警觉,此前只顾锁定那些问题孩子,其实,这些话何尝不是说给每个成年人呢?假如在我的少年、青年时期读到这些话,尽早地明白这些道理,我会不会是另一个我? 正是带着这样的期待,以及隐约的遗憾和追悔,我走进了这本书。我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断续地通读了它,得到如下一些关键词:教育的目的;智力训练的节奏;自由和训练;技术教育与人文学科;古典的要义;关于数学;大学的作用。这本书被我勾划的 七零八落,我在自己心仪的字句下划上重重的标志线,在许多语 段后面加上了自己的评注。 这本书之于我,至少是两个方面的触动。 其一,我的女儿,尽管也算优秀,成绩一直在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级,高考虽不甚出色但也位于本一分数段。可是,在她成长过程中,仍留下许多不可弥补的遗憾,虽不至于像开头那几个孩子的极端,但也曾遇到不少令我棘手的问题,比如,在她青春期的时候,她的暴怒和情绪无常令我束手无策,或者愚蠢地包容,或者简单地对立;在她对学校某些作法不能适应的时候,我又不知如何去引导和开解;在她对某个学科狂热偏好,而对有些学科异常吃力的时候,只知盲目地顺从她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从她个人的整体成长进行系统思考;对于她的成长以及日后的发展,我也茫然,困惑,没有目标和方向,只好随波逐流,任由她去。 ——这些,如果事先读到这本书,读懂书中的某些观点,我会对女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减少许多盲目和弯路。比如,怀特海将智力发展阶段命名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这样的概括多么“人文”,多么新奇!他又说,“我们要努力在学生的心灵中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种形式的强烈欲望”,“大学的责任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长时间地按照固定的程序工作会钝化想象力”,“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就什么也不是—至少毫无用处”……这些观点,并非直接告诉我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但至少它会给我一种“云”指引,让我获得一把作为一个合格家长的“密钥”。 不仅如此,这些观点的真正意义,还在于那些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获得了这些,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社会,该是何种情形呢? 其二,作为成年人,我对本书的感触*为深切———我在极其沉重地咀嚼“成长”。这本书直指教育,其实更关乎成长。在我看来,后者的意义更为深远。一边读书,我也在痛苦地观照自己的心灵成长,反思我个人,以及我身边的人。时至今日,我的个人规划和成长一片混乱,我的整个人就是“乱”的集合体,一直以来,左冲右突,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方向,究其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这直接导致人生的混乱不堪。 反观身边的朋友,他们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初就确立了清晰的个人目标,然后一路走来,排除前进路上的所有干扰,任何苦竹与笙歌都不能改变他们的主旋律,不为任何炫目的诱惑所动,所向披靡,直到摘取成功。另一部分则如我一般,毫无规划和目标,贪恋路边任何一个质地平庸的风景,并为它们止步停留,直到把自己搞得一团糟。 本书中有许多鲜活辛辣的观点,但真正对我剖心吐哺的触动,还是下面这句话———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这反射出自己历来被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观点多么地浅薄,甚至相悖。自幼被教育要博览群书,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记得读小学时,刚刚认识几个字,同学的姐姐已经高中毕业,属于我们眼中的 “博士”,面对彼时贫瘠的阅读资源,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手边任何文字都要读,它们都是有用的,那时,她手里正拿着一页泛黄的“拖拉机说明书”。后来,面对越来越丰富的藏书,我也以此督促自己的女儿,甚至“暴力”地增加她的阅读量。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地浅尝辄止,同学姐姐的话没错,错的是自己却不知如何让 所遇到的知识“有用”起来。纵观人与人的不同,皆在于这个转换知识的过程,只有“有用”的知识才是生产力,而那些“无用”的知识反而干扰了自己的判断和前行的步速。一味重视“积累”,而无“利用”,历来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害了自己也贻误了孩子。倘若早有这本书启迪智慧,也不至于浅薄至此。 在教育这条大道上,今天的中国与当时的英国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40多年的高考实践,我们都在质疑教育的公平,中小学的分班争论从未停止,贵族学校以及所谓快、慢班是否得当,我们探究大学学科的设置,声讨大学产业化……甚至北京大学名教授钱理群都悲叹,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教育无疑是属于公众的,这个庞大工程绝非一个人的事,它由个体的成长,延展到国家、群体和民族的成长以及未来,再“宏大”一些,也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何去何从。此时再反思教育,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我把立中送我的几本书分送开头提到的那几位家长,他们有的是普通职员,有的却是颇负盛名的教授,教授可以是杰出的博士生导师,却对自己的孩子无可奈何,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今天的中国,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不断曝出,表明这已经不是个案,而越来越带有极强的普遍性。 这本书的要义,不仅仅存在于课程、学科学习中,更重要的是渗透在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当中。教育的目的,或许无法简单明示,但是至少,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前进;陷入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教育,扼杀了太多的天才、创造力乃至生命力……难怪,怀特海宁愿让苏格拉底的“为思想接生”流芳百世。 这本十万字的小书,让我得以结识西方这位大教育家———怀特海。以前曾在毛姆的一些随笔里见过这个名字,但是毛姆书中涉及的名人都可以列成一本书了,自然对“怀特海”这个名字淡而无痕。这次的阅读则把这位教育家、哲学家、数学家单独提列出来,为我浅陋而有限的阅读增添“教育和成长”这一笔。 假如,你是学生、老师、家长,这本书将带给你*为直接的导引,把迈向成功的路作*大程度的“取直”。 假如,你的角色在以上三者之外,你还对自己尚且有所期待,那么这本书将助你玩转这期待的魔方。 ※刘世芬,笔名水云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文学自由谈》等多种报刊,著有散文随笔集《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开在刀疤上的花朵》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各类文学选本、年选、排行榜、教材读本,并被应用于中高考试题。 后 记 教育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家庭父母,或是对人本身而言,都是重中之重;可是教育,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至为焦虑,不能承受之轻,甚至是可怕的梦魇—恐惧—学得好累—活得好累! 数十年来,我一直在体验、观察和思考中国教育!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想着,从教育的角度,来做点什么?! 孩子慢慢长大,茁壮成长,我们怎样面对应对他们未来的路?响应号召,随波逐流;圈定设限,画地为牢;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无师自通,歪打正着;目的明晰,激发引导? “无巧不成书”! 由于我策划出版另一本书而结识的一位朋友———原中文战略家网站站长——老参谋先生。他,不远千里,专程从当时所在的甘肃省兰州市到上海来看我这个策划人,并赠送了我一本楚渔先生所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我一口气读完,发现书中提及怀特海教育思想和《教育的目的》,并引用片段若干。 我大呼:“得之矣!得之矣!” 我一定要好好地研究这本书!后 记 421 我要弄明白这本书到底怎么样! 中文版找不到,很意外——这么好的书没人引进推广?! 找英文版,登录上海图书馆网站,没有查到;登录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网站,没有查到! 幸得傅晓的热心帮助,从香港中央图书馆查到,她亲往复印,并寄到内地给我。 我花了两个星期,爱不释手地翻阅,偶尔停下来咀嚼回味一番。过瘾,过瘾! 译者庄莲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英文功底深厚;曾做过多年英语老师,有教书育人经验。她边工作边挤出有限的时间,历时半年多翻译成稿。其间,我则充分学习和发扬著名翻译家林琴南之风格,校对,编辑,注释。二人同心,这本书中文版得以顺利 出版。 感谢《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著作者楚渔先生的启发。 感谢傅晓小姐一直以来的热心帮助与支持。她是一位港漂湖北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向往自由、热爱文化,在港从事媒体和跨文化传播工作。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为本书中文版欣然做序,李开先先生、殷醒民教授和刘世芬老师用心做跋,在此致以*真切的谢意! 本书初版译本出版八年以来,各位方家的译本纷至沓来,令译者时有“抛砖引玉”的小小成就感。感谢本译本发行八年来师长友朋及诸多热心读者的厚爱和 热情鼓励,他们提出了很多的反馈和修改意见,我洗耳恭听,受益匪浅,据此进行了适当的更正,在此致以*真切的谢意! 更有诸多的朋友师长,热情洋溢地书写了他们阅读后若干心得体会,译者力所能及地从各种渠道搜罗一些,认真学习研读,更借本次修订之机,不揣冒昧地整理编辑,以期与更多的读者诸君分享,更好地研读本书。好书共分享,疑义相与析。 在编辑整理过程中,虽然译者尽可能地联系各位写作者、发言者,但仍有部分没有联系上。本书正式出版后,恳请看到而没有联系上的朋友,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时间为您寄奉稿费或样书。 张志华先生,我与他因本书而结缘,成为知音。他在大学任教期间,便不遗余力地推广本书;在本次修订过程中,他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张祝全先生,资深编辑,内容专家,媒体出版策划人,思想与文化传播者,也是与我相知三十余载、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本次修订,特别邀请他对全书稿作加工润色及编校把关,令本书内容更臻精确畅达。 期待您的进一步反馈和意见。 下一版———更好———*好!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是经典! 我们会努力做到,让—— 这本中文译本,成为经典! 王立中 2020年6月,战略家书苑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创始人,他创立了20世纪*为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 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很感兴趣。他早年就读并留校于英国剑桥大学,中年任教职于英国伦敦大学,晚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 怀特海在数学、哲学和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泛代数论》、《相对论原理》、《自然知识原理》、《科学与近代世界》、《宗教的形成》、《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思维的方式》、《科学与哲学论文集》和《教育的目的》等。 《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影响深远,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
三国演义-(全二册)
¥8.1¥30.0 -
朝花夕拾
¥4.2¥16.8 -
谈文学
¥9.2¥20.0 -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
¥6.9¥15.0 -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
¥18.9¥32.0 -
飘
¥11.9¥35.0 -
妙品汉字-典藏版
¥4.5¥18.0 -
老人与海
¥5.9¥28.0 -
作文课(八品)
¥14.4¥45.0 -
写作课
¥16.1¥46.0 -
中学文言文解惑
¥9.9¥22.5 -
红与黑:插图全译本
¥9.9¥36.0 -
爱的教育
¥5.4¥13.8 -
道德经
¥24.4¥48.0 -
小学生同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组词造句词典-全新版
¥5.8¥18.0 -
寂静的春天(四师推荐精装版)
¥12.6¥42.0 -
毛姆短篇小说集
¥12.9¥38.0 -
想念地坛/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
¥11.9¥36.0 -
傅雷家书
¥11.2¥35.0 -
艺术卷-[五代-现代]-图解中国文化
¥6.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