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增广贤文(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读者评分
5分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增广贤文(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1星价 ¥14.6 (6.1折)
2星价¥14.6 定价¥24.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508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8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101150827 ; 978-7-101-15082-7

本书特色

1.讲述为人处世,直面人性弱点。与“三百千弟”等用来识字或介绍知识典故的蒙学经典不同,《增广贤文》扯掉道德大旗,直面人性的局限。《增广贤文》不仅讲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还直面世事的复杂和人性的弱点,这是其他蒙学读物都没有讲到的。《增广贤文》不仅教你如何做一个好人,还教你如何分辨和对付坏人,如何防止恶劣事件的发生。所以《增广贤文》更深刻,更实用。
2. 广收格言谚语,流传广影响大。《增广贤文》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大部分俗语谚语和格言警句,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如“将心比心”“知人知面不知心”“良药苦口利于病”“路遥知马力”“谁人背后无人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等等。这些口语化的句子,非常有助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所以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还有下句“读了《幼学》走天下”)。总之,《增广贤文》的语言特别接地气,自清代以来就影响巨大,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 分条细致,点评精当。三全本《增广贤文》细分为318条,逐条注释、翻译和点评。注释主要是探讨了这些格言警句的出处,有助于读者在原始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原文。点评先用一句话概括原文大意,然后用精准的事例拓展原文的语意,同时从正反两面对原文进行多层次解读,以便启迪读者辩证地理解原文。这些都是市场上同类书籍所没有的。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书名很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可推知此书很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又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我们看到的样子。《增广贤文》具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和市场潜力,我们纳入“三全”体系,可以做出自己注译的特色。

目录

目录

前言 ………………………………………………1

一(昔时贤文) ………………………………………1

二(知己知彼) ………………………………………2

三(酒逢知己饮) ……………………………………4

四(相识满天下) ……………………………………4

五(相逢好似初相识) ………………………………5

六(近水知鱼性) ……………………………………6

七(易涨易退山溪水) ………………………………6

八(运去金成铁) ……………………………………7

九(读书须用意) ……………………………………8

一〇(逢人且说三分话) ……………………………9

一一(有意栽花花不发) …………………………10

一二(画虎画皮难画骨) …………………………10

一三(钱财如粪土) ………………………………11

一四(流水下滩非有意) …………………………12

一五(当时若不登高望) …………………………13

一六(路遥知马力) ………………………………13

一七(两人一般心) ………………………………14

一八(相见易得好) ………………………………15

一九(马行无力皆因瘦) …………………………16

二〇(饶人不是痴汉) ……………………………16

二一(是亲不是亲) ………………………………17

二二(美不美) ……………………………………18

二三(莺花犹怕春光老) …………………………19

二四(相逢不饮空归去) …………………………20

二五(红粉佳人休便老) …………………………21

二六(在家不会迎宾客) …………………………21

二七(黄金无假) …………………………………22

二八(客来主不顾) ………………………………23

二九(贫居闹市无人识) …………………………24

三〇(谁人背后无人说) …………………………25

三一(有钱道真语) ………………………………25

三二(闹里有钱) …………………………………26

三三(来如风雨) …………………………………27

三四(长江后浪催前浪) …………………………28

三五(近水楼台先得月) …………………………29

三六(古人不见今时月) …………………………30

三七(先到为君) …………………………………30

三八(莫道君行早) ………………………………31

三九(莫信直中直) ………………………………32

四〇(自恨枝无叶) ………………………………33

四一(大家都是命) ………………………………33

四二(一年之计在于春) …………………………34

四三(责人之心责己) ……………………………35

四四(守口如瓶) …………………………………36

四五(宁可负我) …………………………………37

四六(再三须重事) ………………………………38

四七(虎生犹可近) ………………………………38

四八(来说是非者) ………………………………39

四九(远水难救近火) ……………………………39

五〇(有茶有肉多兄弟) …………………………40

五一(山中也有千年树) …………………………41

五二(力微休负重) ………………………………42

五三(平生莫作皱眉事) …………………………43

五四(士者国之宝) ………………………………44

五五(若要断酒法) ………………………………44

五六(求人须求英雄汉) …………………………45

五七(久住令人贱) ………………………………46

五八(酒中不语真君子) …………………………47

……


展开全部

节选


昔时贤文①,诲汝谆谆②。集韵增广③,多见多闻④。观今宜鉴古⑤,无古不成今⑥。
【注释】
①昔时:过去,从前。贤文:贤达之人所作文章,或曰精悍优美的文字。
②诲(huì)汝谆谆(zhūn):恳切教导你。《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诲,教导,劝说。汝,你。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
③集韵:按照韵文的形式采集编排。韵,韵语,韵文,如诗、词、曲、赋、对联等。增广:增加见闻,广开视野。
④多见多闻:多看别人行事,多听别人说话。此指读此书能带来增加见闻之效果。《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⑤鉴古:指以古为镜。《新唐书·魏徵传》载唐太宗语:“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鉴,镜子。
⑥无古不成今: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据《庄子·知北游》,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
【译文】
从前贤达之人的文字,对你有恳切的教益。收集文质兼美的格言警句,可以帮助你扩充耳目、广博见闻、增加智慧。观察体悟今日之世事,应以古代的历史为借鉴,因为今天是由过去延续而来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
【点评】
本则阐明阅读“昔时贤文”的重要性,彰明编纂本书的宗旨。
作者认为,“贤文”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昔时流传下来的“贤文”,可以鉴古知今,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历史、理解现实,从而更好地生活在当下。虽然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但人性是相通的,古人修身齐家的智慧、为人处世的原则、观照世界的理念,不会因时空转换而成为明日黄花。经过大浪淘沙,那些昔日贤文中的格言警句,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人立身处世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不同角度的启迪。

知己知彼①,将心比心②。
【注释】
①知己知彼: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②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衡量他人的感受。《朱子语类·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问:‘前后左右何指?’曰:‘譬如交代官相似。前官之待我者既不善,吾毋以前官所以待我者待后官也。左右,如东邻西邻。以邻国为壑,是所恶于左而以交于右也。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将,拿、用。比,比较,衡量。
【译文】
人要认识自己,同时也要了解他人;要以自己的感受衡量别人的感受。
【点评】
这两句是说人际交往的准则。
《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指作战时,对敌方与我方的情况全面把握,才能百战不败,突出强调了熟悉彼此情况的重要性。而在与人相处时,“知己知彼”是要做到认清自己的特点,又熟悉对方的性格和需求,这样才能相处得长久。
知彼不易,知己尤难。《老子》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弼注云:“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由此可见,自知比知人更需要智慧。《韩非子·喻老》说:“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能彻底认清自己才叫明察。
将心比心,即今日所谓“换位思考”,拿自己的感受来体谅别人的感受,才容易感同身受,才可能理解他人,减少误解,使人与人的关系更为融洽。《论语》提出“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模式是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形成的源泉,是人类能够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基础。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①。
【注释】
①“酒逢知己饮”二句:《五灯会元·泐谭文准禅师》:“蓦拈拄杖,起身云:‘大众宝峰何似孔夫子?’良久曰:‘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卓拄杖,下座。”知己,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会人,能够领悟的人。会,懂得,理解。吟,吟咏,吟诵。
【译文】
酒要与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一起喝,诗要向真正懂诗的人吟咏。
【点评】
这两句是说知己的重要。
人们都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欣赏自己,这样的人会被认为是知己。与知己在一起交流谈心,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振、价值的认同,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堪称人生快事。欧阳修在《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中有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酒逢知己饮,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率性随意,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嘱托;诗向会人吟,是陆凯寄给范晔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刘禹锡回应白居易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①?
【注释】
①“相识满天下”二句:《五灯会元·云盖继鹏禅师》:“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天。’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地。’上堂:‘高不在绝顶,富不在福严。乐不在天堂,苦不在地狱。’良久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译文】
相识之人千千万万,满天下都是,但真正能够相知的又有几个人呢?
【点评】
这两句是说“知音难觅”。
知己是精神的相契和共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是知己,管仲与鲍叔牙的相知相荐是知己。有的知己是一见如故,有的知己是日久生情。无论怎样,知己需要经营,更需要缘分,不是轻易能遇到的。正因知音难觅,鲁迅发出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叹。

相逢好似初相识①,到老终无怨恨心。
【注释】
①初相识:**次见面互相认识。
【译文】
如果人与人每次相逢都能做到像**次见面时那样互尊互敬,那么即使相交到终老也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点评】
这两句讲人际交往之道。
人与人相交,难得的是不改初心。初识之人总会互尊互敬、热情周到、不犯禁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能自始至终都保持如此状态,情谊就可以长久。清朝词人纳兰性德也发出过类似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是多么美好,那样就不会有后来的相思之苦了。

作者简介

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多年研读《增广贤文》,颇有心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