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分
国外研究译丛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
- ISBN:9787300175157
- 装帧:暂无
- 版次: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印刷次数: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13-06-01
- 条形码:9787300175157 ; 978-7-300-17515-7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作者拓展了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到陈伯达,再到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本书还通过描述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思想中的突出作用。总之,作者认为:思想的崛起,既与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目录
陈伯达:成长时期
第二章 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35-1937)
民族主义与“民族形式”
陈伯达的“新启蒙运动”
毛泽东的崛起
毛泽东探寻“正确”理论
毛泽东、陈伯达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章 走向“毛泽东神话”(1937-1938)
毛泽东的“中国化”哲学
陈伯达在毛派阵营中的崛起
毛泽东、陈伯达与“毛泽东神话”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
陈伯达与中国文化的“中国化”
毛泽东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伯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先知的崛起(1939-1940)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
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六章 挑战与回应(1940-1941)
挑战毛泽东的权威
叶青攻击毛泽东
陈伯达与王实味的争论
整风运动的前奏
第七章 毛派的整党(1942)
毛泽东在党内的支配地位
整风运动的高潮
毛泽东崇拜的出现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3)
国民党的思想进攻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崇拜
陈伯达批判《中国之命运》
第九章 中共党史的重构(1943-1944)
学习党史运动
陈伯达和毛泽东神话
毛泽东早年的“布尔塞维克主义”
毛泽东的“革命智慧”
第十章 胜利的大会(1945)
陈伯达与党史决议
领袖化身圣人
第十一章 结论与后记
结论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节选
结果证明,斯大林的指示对于毛泽东的命运产生了好坏参半的影响,尽管它们*终还是有利于毛泽东的。据王明所言,斯大林鉴于毛泽东此时的地位,认为他应该被确立为中共*高领导人;但斯大林好像也敦促党内接受过苏联教育的领导人(即留苏学生)帮助毛泽东改掉“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病,克服“缺乏国际主义观点”的不足,转变“狭隘经验主义”的倾向。毛泽东对于这种指责不可能心悦诚服,因为他此前刚刚作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演讲,正努力提升自己作为理论家的名望。 然而,其他的指示都有利于毛泽东。其中一条指示的大意是张闻天不适合担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职务,从1935年1月起,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张闻天显然受到了莫斯科的猜忌,因为他在中山大学读书时曾与托洛茨基分子有联系)。张闻天绝不准备让位于人,而留苏学生的团结也开始消逝,因为王明为了自己得到总书记的位置而挑拨张闻天、博古互相争斗。毛泽东的势力则因为斯大林的另一条指示而进一步增强,这条指示建议在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中共应尽可能自立,并不再受共产国际中国政策的限制。尽管斯大林轻视毛泽东的理论才能,但莫斯科指示的整体影响还是加强了毛泽东的地位。他已被确认为党的*高领导人,留苏学生的团结被打破,而党走向独立的运动也为斯大林这样的权威所认可。 斯大林三点指示的全部内涵不可能一夜之间显现,当然,王明也根本不会将权力让与毛泽东。王明回国后不久,政治局召开长会听取他的报告,莫斯科(和他自己)希望中共在与国民党建立紧密的统一战线方面更快取得进展。毛泽东当时好像一言未发,但在11月重要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他向王明及其支持者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指责王明一伙人已成为不讲原则的机会主义者,他们对与国民党的合作过于热情。毛泽东声称中共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因为王明那种合作极易导致党内的颠覆活动。此处,我们并不关心争论的细节,一项*新的研究已做出总结:与毛泽东支持的路线相比,王明对待国民党的政策“是‘妥协主义,的政策,并且着眼于莫斯科外交政策的需要”。 两人的斗争在12月再度燃起,这时政治局为检讨党的总路线又召开了一次正式会议。据张国焘所言,王明在这次会议上突然提出一份政治局成员的新名单,这份名单完全出自王明一人之手,其中张闻天被降到第七位。毛泽东对王明预先未与他商议此事十分恼火,但在王明保证他无意“谋取帅印”之后,毛泽东又赞同了王明的提议。王明的策略成功地将毛泽东置于防御的地位。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王明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甚至连朱德、周恩来等人也都支持他对待国民党的“调和主义”政策。王明返回中国确实对“中共暂时的右转”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反过来又增强了王明及留苏学生在领导层中的地位。 12月13日的政治局决议进一步增强了王明的势力,这份决议宣布将在“不久可能的时间内”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新的大会将成为重组党的领导层,尤其是撤销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的领导集团的合适平台。毛泽东此时极易受到攻击,因为遵义会议在一些重要的政治局委员(包括张国焘和王明本人)缺席的情况下就仓促地安排了工作,会议是在这些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召开的,更不用说未经共产国际的批准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议程似乎注定要引起毛主义者和留苏学生的“一决雌雄”。“中心任务”将是决定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佳方式。此外,大会还将对自1928年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做出“基本总结”。班国瑞(Gregor Benton)在其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中总结道:王明返回延安后,他“对毛泽东的政治猛攻和他在党内的傲慢行为,都意味着又增添了一位争夺领导权的不容置疑的人物”。显然,尽快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定有利于王明,不利于毛泽东,毛泽东的地位可能还难以承受王明及留苏学生全力以赴的攻击。 ……
作者简介
雷蒙德·F·怀利(Raymond F.Wylie,1941-),美国里海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师从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尔特-施拉姆)。1965年至1967年曾来中国访学。 主要著作:《中国:农民革命》(1972)、《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1980)、《命运与共:美日关系》(合编)(1989)。
-
我们台湾这些年2(1977年至今)-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
¥9.6¥32.0 -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12.8¥32.0 -
民主之门:最高法院如何将一人一票制带到美国
¥29.6¥78.0 -
走向海洋
¥32.9¥59.8 -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共政权]的认知
¥5.8¥18.0 -
中国政治二千年
¥8.6¥20.0 -
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25个人眼中的二战
¥12.2¥32.0 -
毛泽东治国先治学(上下)
¥24.0¥49.0 -
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23.5¥48.0 -
唯一的红军
¥13.3¥18.0 -
《松文清公升官录》补注
¥20.0¥25.0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11.3¥29.8 -
孟德斯鸠论中国
¥22.4¥32.0 -
人们为什么不信任政府
¥28.8¥48.0 -
政治学(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
¥12.7¥26.0 -
五代状元奇谈·五代状元谱
¥8.6¥20.0 -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13.8¥26.0 -
(平)邓小平时代
¥52.8¥8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2¥16.0 -
毛泽东选集(第1卷)
¥34.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