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玉踪——陇原大地上探寻玉根国脉

古道玉踪——陇原大地上探寻玉根国脉

1星价 ¥47.6 (7.0折)
2星价¥47.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5128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25页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569512816 ; 978-7-5695-1281-6

本书特色

本书是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系列成果之一。作者以考察手记的形式,记录其跟随由叶舒宪先生一行组成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团考察玉门道、关陇道、渭河道、陇东陕北道的所见所思。考察团成员白天深入田间地头,翻山越岭,实地采访,晚上伏案写稿,记录考察行程、线路及有关玉文化的学术发现,对丝路玉道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之一。玉, 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叶舒宪教授一行组成的文化考察团, 穿越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 从额济纳旗向西到马鬃山、新疆哈密, 重走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 在关陇古道上寻觅当年的玉踪, 探寻八百里渭河道, 穿越陇东陕北道, 只为厘清西玉东输的古道, 做田野考察。考察团的成员们, 白天深入田间地头, 翻山越岭, 实地探访, 晚上则伏案写稿, 留下了篇篇珍贵的考察手记。本书便是这些考察手记的汇集, 仔细读来, 似与作者同翻山越岭, 历尽道路艰辛, 然而, 一旦到达某个考察点, 大好河山、历史风尘又尽现眼前, 让人别有一番学习和领悟。

目录

穿越草原丝绸之路

从会宁大玉璋到隆德玉璧王 / 002

穿过三关口抵达阿拉善 / 007

赶到额济纳 / 011

黑城寻“遗” / 014

告别额济纳 / 019

穿越千里无人区 / 023

小镇马鬃山 / 032

马鬃山:黑喇嘛碉堡山的传奇故事 / 035

汉代玉矿 / 044

玉门关边话玉石 / 049

关陇道上寻玉踪

大地湾出土甘肃*早的玉 / 054

通渭:黄土深处藏“碧玉” / 056

月氏道与外文铅币:印证昔日古道繁华 / 060

石道坡遗址:黄土大塬上的丝路古石道 / 063

从陇县到张家川:穿行在关陇古道上 / 068

马家塬秦人琉璃杯 / 073

探秘八百里渭河道

寻迹渭河桥 / 082

探秘渭水源头 / 084

首阳山上 / 089

神秘西周方国 / 092

暖泉山遗址 / 100

从漳县学田坪眺望漳河 / 101

晋家坪的秘密 / 106

沿着榜沙河而行 / 111

武山鲵鱼纹瓶 / 113

武山人头骨 / 115

寻找石岭下 / 117

甘谷:秦人探源 / 118

麦积区探秘尖底瓶 / 124

渭水河谷柴家坪:史前先民的面孔 / 126

天水伯阳镇老子停留处 / 137

关陇交界寻迹关桃园 / 140

通往陇县的路上 / 143

穿越关陇道 / 144

洮州卫城:六百年的江淮遗风 / 154

迂回穿行陇东陕北道

杨官寨:大型史前聚落遗址 / 168

宁县:古义渠国都城所在地 / 171

庙嘴坪:岁月遮掩昔日的荣耀 / 174

“秦一号兵站”空心青砖:揭秘2000年前的秦直道 / 176

华池:中国**件旧石器出土地 / 179

庆城县:柔远河畔的文化守护人 / 182

远古时期的祭坛 / 185

延安:国宝玉器收藏背后的故事 / 187

甘泉县:“美水之乡”的宋代画像砖 / 189

汪家沟陶鬲片:揭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烹饪方式 / 190

富县:鉴定出仰韶文化两大件玉器 / 191

清涧县: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县 / 193

绥德县:享有盛名的汉画像石 / 194

拜谒新石器时代古石城石摞摞山遗址 / 196

青冈峡:被历史遗忘的古通道 / 201

环县道情皮影:东方魔术 / 205

环县:寻访7000年前的古遗址 / 206

南佐:黄土大塬上高等级的中心遗址 / 210

初步摸清玄玉时代的空间分布 / 215

主要参考书目 / 220

后 记 / 224


展开全部

节选

前  言 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穿甘肃大地的丝绸之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一条玉帛之路,这两条道路在甘肃境内,有交叉,有重叠,也有各自的特点。 从地图上看,甘肃两头大,中间细,宛如一只玉如意。再细细看,又似一头奔跑的九色鹿,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自西北向着东南方向飞跃而去。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巍巍祁连山自西向东,横贯甘肃河西走廊,连绵西秦岭,横割天水陇南间,滚滚黄河自南向北横穿甘肃大地,潺潺西汉水归入长江水系。从甘肃*东端的合水县太白乡,到*西边的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经度相差16度,长度达1520公里。从*南端的甘肃文县范坝乡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中蒙边境,横跨1655公里,跨越10个纬度。 *近几年,文化寻根,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而追溯这片土地的文化起源,上自20万年陇东华池、环县之间的旧石器遗址,下至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为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因多年从事文化外宣和新闻采访,我参与了各种文化考察、新闻采访和网络公益活动,足迹遍布陇原大地。这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等单位,先后组织了10多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我甚是有幸参与了甘肃段关陇道、渭河道等多个线路的考察调研,几乎将甘肃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参观了个遍。在考察途中,我目睹了参与其中的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白天深入田间地头,翻山越岭,实地调查探访,晚上写稿到凌晨,10多人的小分队发稿量堪比四五十人的年轻媒体采访团队。考察学者的采访手记既有深度,又有新鲜感,深受广大网民喜爱。几年间“玉帛之路”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这就是深耕地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小举措吧。 玉在中国古代是沟通天地的神器,人们给这种奇异的石头赋予了神奇的使命。从古至今,关于玉石的记载,不胜枚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玉石多和西部有关,这一点似乎也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神灵多自西来隐隐契合。中国自古就有“玉出昆冈”“昆都玉路”等和玉石产地有关的记载和说法。在中国远古文化中,昆仑山不仅是万山之源,而且也是众神之所,被人们认为是天神降临到人间的**站。不过,上古神话中所说的昆仑山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昆仑山是两个概念。 甘肃、新疆、西藏之间有个喀喇昆仑山,它是一座极其巍峨的大山。然而,上古时期人们所说的昆仑山则另有地方。据西北师范大学的李并成先生研究,上古时期的昆仑山,指新疆罗布泊以东、居延海以南、青海湖以北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祁连山西段。这似乎说明,上古神话中所说的产玉石的昆仑山,就在今天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一带。近几年,人们在马鬃山、敦煌一带发现了中国古代两个玉矿遗址。马鬃山正好就在上古神话中昆仑山的范围内,敦煌的玉矿印证了玉门关的由来。那么,*早的玉石,究竟是通过何种路线运送到中原地带的呢? 关于这一点,成书于战国之前的《穆天子传》,给我们留下了蛛丝马迹。《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游行记》等,是关于西周历史的重要典籍之一,可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穆天子传》视为神话故事、鬼怪传奇,直到近几十年,学术界才重新审视《穆天子传》,对其中记载的周穆王西行之路进行了详细考证。 据记载,周穆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帝王,继位时年已50,在位54年(约前976—前922),去世时当在百岁以上。他在位时,曾西征犬戎,俘虏五王,并将部分犬戎迁到太原(今甘肃东部邻接陕西地界)。他命楚伐徐,并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大会诸侯。《穆天子传》记述了中国西北地区及其以西的许多地方的历史、地理、物产、社会情况,反映了西周与西部各个民族已经有了交往,是今天研究古代中西道路交通状况的一部珍贵史料。 近年来,在甘肃省酒泉市丁家闸魏晋墓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都发现有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的壁画。 对周穆王西巡的线路,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是,依《穆天子传》上记载,大体上是周穆王十三年(前964)闰二月,穆王“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携带大批丝绸等物资,率六师之众,自宗周往西北出发,渡黄河,进入今山西省,抵达今山西高平市、雁门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土默特右旗萨拉齐、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又到青海乐都、大积石山、柴达木河北岸、巴颜喀喇山之西部、昆仑山、哈喇哈什河合流处、帕米尔、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之西部等地。 人们对《穆天子传》中的西巡线路,有多种解读,我们就不一一罗列了。至少,穆天子西行线路是围绕上古昆仑山进行的。 曾经有人梳理了一个大概的线路,周穆王驾八骏,率六军,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乌鲁木齐)…… 著名学者叶舒宪认为,周穆王所走的路线应是先向东走,到河南,越过黄河,经三门峡,入山西,穿过五个盆地,出雁门关,然后去河套。此言并非虚构,《战国策》《史记》都有对“昆山玉路”的记载。 实际上,在唐代,这一条北出长安,经阴山的南北向丝绸之路即草原丝路的一部分,又被称为参天可汗之路。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东西向的路。其实,也分为三条,这就是同河西走廊绿洲丝绸之路并行的道路。其中,中线清代称之为蒙古草原驼道。这条古驼道是沟通北京到新疆之间的路线,北京到新疆,要穿越河北、山西、陕西,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巴里坤,然后北上抵达乌鲁木齐,也就是从长安到中亚的绿洲丝绸之路。当然还有两条路可选,哪两条呢? 其一,从张家口到乌里雅苏台、科不多、吉木乃、塔城、伊犁。这条路和经河西走廊的绿洲丝绸之路一样,算是一条绕行的道路。其二,从北京走张家口、绥远,沿绥(远)新(疆)驼道,抵达新疆巴里坤的北草地之路。相对绿洲丝绸之路而言,这条路非常近,而且沿途站点也非常多。1907年时,这条路依旧畅通,有驮运20万两银子的晋商驼队曾从这里走过。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所说的昆冈之玉,并非都是指新疆的和田玉,应该也包括甘肃马鬃山所产的玉。 马鬃山玉矿在2011年被申报为甘肃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从战国到汉代的玉矿。一般人都认为古代用玉均来自新疆和田,马鬃山玉矿、敦煌附近玉矿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认识。通过考察,叶舒宪针对甘肃境内的玉文化资源,提出“玉出二马岗”的概念,专指马鬃山玉和马衔山玉。 马鬃山的玉,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流通到中原的呢?穆天子所走的线路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从马鬃山,或到今额济纳,或进入内蒙古境内,沿着北草地之路向东传至河套一带,然后南下。这条路线,也是汉军向北出发再向西包抄匈奴的线路。另一条线路就是河西走廊线路。第三条线路则是丝绸之路的羌中道线路。位于甘肃广河的齐家坪(齐家文化类型遗址命名地)恰好在河西走廊线路和羌中道线路的连接点上。而齐家文化*大的特点,就是玉石崇拜。 从玉门、马鬃山向东到陇山一线,甘肃境内的玉帛之路,一直是我们要考察的重点地段。这些年多次考察虽然艰苦,但是收获也很大,不仅见到一批新东西,而且形成了新想法、新观点,也就有了这本书,堪称实践出真知。 张振宇

作者简介

  张振宇,担任中国甘肃网总编辑。1997年至2012年在甘肃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从事文化外宣和对外文化交流、图书编辑等工作,编辑出版《多彩甘肃》《绚丽甘肃》等外宣图书。刘海燕,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长期从事出版及文化教育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敦煌文化的文学呈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