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精)/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精)/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1星价 ¥55.9 (5.7折)
2星价¥55.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25953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8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214259530 ; 978-7-214-25953-0

本书特色

专家推荐意见1:石原莞尔作为近代日本陆军的“中坚层”之重要人物,其思想理念及其实践,攸关日本十五年侵华战争之巨。日本学界对他的研究已多,但中国学者的系统而专门之研究成果甚少。作者从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对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与认识方面,很好地填补了国内学界对于日本侵华人物研究之不足,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相当的研究意义。此外,作者对于有关其研究对象——石原莞尔的**手资料,进行了大量收集,其既有资料的价值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专家推荐意见2: 本书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性,弥补了国内学界对日军人物研究的缺失。提出“日本陆军中坚层”这一在侵华战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群体的概念,初步勾勒其群体像,从军事教育角度系统论证了这一群体的共性。本书论述视角国际化,观点鲜明,关注德美苏对日本制定侵华政策的影响。论证日军“中坚层”产生的制度环境、思想氛围,分析和批判其战争理论与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联系,驳斥了日本学界主张的“军人误国”、日本侵华偶然性等错误认识。本书大量使用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公开的档案以及日本已经出版的各类相关资料集、论著,在史料上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借鉴。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军事近代化和对外扩张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从初级到高级的陆军军事教育体系,并于19世纪末基本完成向德式军制和军事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陆军的军事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所谓的“精英”军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本书所定义的陆军“中坚层”。陆军“中坚层”的崛起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同步的。他们鼓吹、策划并指挥战争,同时战争也成就了他们自身,使其一跃而为陆军的指挥者,甚至国家的领袖。但是,他们的成长与日本同步走上侵略道路并非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本书作者注意到日本陆军“中坚层”产生的制度环境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革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还原其战略实施的具体过程,分析和批判了日本陆军“精英”们所谓的“战争理论”,揭示其侵略行径的错误和非正义,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侵华日军的行动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着力爬梳中日史料,通过归纳、对比中日双方研究,同时借鉴美苏相关研究,以更为多元的视角对九一八事变、日本陆军、东亚联盟论等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石原战略理论形成的思想根源、石原的战略理论于中日双方的影响、日本战败是否源于对石原构想的背离等问题,揭示石原理论的本质缺陷。同时,通过观察石原与其陆军同僚的合作与对立,勾画侵华日本陆军“中坚层”的群体像。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章日本近代陆军教育体系的形成:陆军“中坚层”的培养轨迹

**节近代日本陆军的创立.

一、军事近代化改革.

二、简论近代日本海军的创立.

三、西南战争对日本陆军的影响.

四、从法式军制到德式军制.

第二节日本陆军的“精英”式军事教育体系.

一、陆军幼年学校.

二、陆军士官学校.

三、陆军大学

第三节“精英”式军事教育体系的侵略本质.

一、“精英”式教育在日本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灌输忠君爱国、对外扩张思想的精神教育.

三、德式教育的影响.

四、“精英误国”?.

第四节“精英”式军事教育体系下的典型人物———石原莞尔

一、石原莞尔生平.

二、*终战争论和东亚联盟论.



第二章九一八事变爆发与伪满洲国成立:石原莞尔与日本陆军“中坚层”的战争实践.

**节日本陆军对“满蒙”的设想.

一、“满蒙”问题的由来.

二、是否武力解决“满蒙”问题.

第二节石原莞尔提出的一系列“满蒙”占领方案.

一、占领方案的初步提出.

二、占领方案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三、日本陆军“中坚层”对石原方案的回应.

第三节战争实践: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过程.

二、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陆军中央的反应.

第四节石原莞尔的“满洲国”设想.

一、“占领”还是“独立”.

二、石原对“满洲国”的设想.


第三章从“华北分离”到“不扩大”:石原莞尔与日本陆军“中坚层”内部的策略分歧.

**节统制派的战略思想.

一、永田铁山的战略思想来源及特征.

二、永田铁山与统制派的施政主张.

第二节日本陆军内部统制派与皇道派的分歧.

一、一夕会的建立与两派的形成.

二、统制派与皇道派的斗争.

第三节石原莞尔活跃于参谋本部时期.

一、统制派的国防政策.

二、华北事变与陆军“中坚层”的分化.

第四节七七事变后的日本陆军对华战略:以石原莞尔与武藤章之争为切入点.

一、七七事变爆发与陆军“中坚层”的策略分歧.

二、淞沪会战前后石原莞尔的“不扩大”主张.

三、石原莞尔退出陆军中央与陆军“中坚层”的策略演变.


第四章总体战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石原莞尔战争思想的*终成形及根本缺陷

**节石原莞尔从日本陆军政策制定核心的退出.

一、与东条英机的分歧.

二、转入预备役.

第二节《*终战争论》与石原莞尔的总体战思想.

一、国防经济学理论的兴起.

二、德国总体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森武夫与《战时经济论》.

四、《*终战争论》的思想分析.

第三节东亚联盟论与石原莞尔的东亚战略构想.

一、东亚联盟论的酝酿与出炉.

二、东亚联盟论的基本主张.

三、日本盟主说.

四、共同国防、经济统一与政治独立.

五、思想团体:东亚联盟的脉络与走向.

第四节石原战略思想的政治社会影响与东亚联盟运动

一、对日本政治经济决策的影响.

二、东亚联盟运动对汪伪政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日本陆军大佐藤本治毅在其撰写的石原莞尔传记中写道: “‘满洲’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是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来‘先辈们洒下热血的地方’。‘在那远离祖国数百里的“满洲”大地,赤色的夕阳照耀,吾友就躺在原野尽头的岩石之下啊’。这首日本军歌,在当时大人小孩皆会吟唱,可以说是国民性的歌曲。” 日俄战争后,日本以惨重代价夺取了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旅顺、大连(朴茨茅斯条约》),随后在中国东北大肆进行所谓的“开发”,攫取中国的资源。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满洲” 之于日本的地缘利益更加密切;而一战之后,日本受到列强压制, 未能如愿在中国获取巨大利益,因此“满洲”愈发被日本视为经济与国防的生命线,必须要全力占为己有。 …… 1928 年8月10 日,39 岁的石原莞尔晋升为陆军中佐,10 月10 日被任命为关东军参谋。在到达旅顺关东军司令部后,旋即被任命为作战主任。至此,石原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实现日本一步步攫取“满洲”的野心。 几个月后的1929 年4月,当时已任步兵第三十三联队联队长的板垣征四郎大佐,也被派往旅顺任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与石原曾同被派驻中国汉口,并结为“知己”。二人搭档,随即成为关东军参谋部的核心,被称为“智谋的石原,行动的板垣”。这两位正值盛年的陆军“精英”将中国东北作为实践他们的战争野心的试验场。 …… 1931 年7月1日,长春郊外发生了万宝山事件。中国农民抗议朝鲜侨民在当地挖渠,日本人出动军警镇压。进入9月后,9月5日,满铁总裁内田康哉乘坐的列车遭遇“兵匪”袭击;13 日,抚顺附近发生一起中国士兵入侵日军驻地并开火事件; 15 日,满铁杨木林车站遭遇“兵匪”袭击。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当时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紧接着,皇姑屯事件的套路又一次上演。沈阳(奉天)北大营西侧的柳条湖附近的满铁轨道被炸毁,北大营是张学良部下王以哲的军营。时值9月18 日晚,这就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枢纽性事件九一八事变的开端。 关东军司令部接到满铁轨道被炸的报告后,石原莞尔等人立即主张:“事已至此,应在*短时间内制敌于死命。”此时,需要关东军司令官的决断。据石原回忆:“本庄司令官闭上眼睛,沉默了约5 分钟后,睁开眼睛,对形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做出毅然决然的判断: ‘干吧,责任由我来担。’”这短短5分钟便成了决定中日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关键一刻。 关东军司令部立即下达全军出动的命令, 19 日凌晨4时,军司令部乘员乘军用火车从旅顺出发北上沈阳。据陪同在本庄身侧的石原莞尔回忆,虽然北上途中全体人员斗志昂扬,但仍有一丝不安的情绪。本庄询问身旁的石原:“石原参谋,怎么样? 你觉得我们可以成事吗?” 石原回答:“可以!” 本庄继续问:“全‘满洲’的敌人大军动静如何?” 石原异常自信地回应道:“敌兵力越多,越能让关东军扬名立万。现在全世界来袭,我军也不惧怕。” …… 就这样,经过石原莞尔等关东军参谋的大胆筹划,中国东北军被一举击溃,被觊觎多年的“满洲”终于落入日本之手。……1932 年3月1日,打着“顺天安民、五族协和、王道乐土、国际亲和”等口号的“满洲国”成立。石原莞尔终于实现了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夙愿,也达到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此后,中日之间持续了14 年之久的战争,石原莞尔作为战争点火者、煽动战争的主谋被记入历史。 从1928 年被派往旅顺的那一刻起,石原莞尔就已经成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中不可不书的重要人物。但是,石原的“高光”时刻也很短暂。他在1937 年后就被排挤出陆军中枢,甚至因此没有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列为战犯。石原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无疑对整个近代中日关系史起到转折性的作用。日本侵华战争就此开端,石原是*初的推手之一。同时,石原也是那个时代受过“精英”教育又陷入疯狂的日本“中坚层”军人的代表,让他有自信可以凭关东军1万兵力挑战东北军20 万大军。6年后,又是与他背景相似的“精英”军人深信能够一击制服全中国,甚至以美苏为假想敌,自信能够战胜美国成为世界盟主,而石原却被他们排挤在外。 石原莞尔在日本侵华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其个人际遇的浮沉,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人”在历史当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决定了人,还是人的能动性主导历史的变化? ……这也是本书研究石原莞尔的目的所在:探究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陆军“精英”军官的成长经历和他们在侵华战争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源起和高涨背后的原因,发现日本侵略行动的深层逻辑,批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在年鉴学派看来,事件就像海上的浪花一样转瞬即逝,但是研究者可以通过事件观察海面之下的潜流。如果说九一八事变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是一片浪花,被之后一个又一个的后浪盖过,但它折射出的是中日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近代以来,日本对大陆资源的渴望,甲午战争后中日实力的换位,中国推翻帝制后陷入内战, 列强纷纷进入东亚争夺利益,宛如一股股历史潜流,如果没有这些潜流的交错激荡,就可能掀不起这片浪花。 中日之间的恩怨纠葛从近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作为个体而言,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是复杂的。在东亚的立场上,日本和中国的利益是一体的,因此,近代一些日本志士援助中国革命,在孙中山时代就提出了大亚洲主义。石原莞尔的东亚联盟论也是受此影响。然而,另一方面,作为国与国的关系来讲,中日两国又是竞争关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目的就是把中国占为殖民地,自己成为东亚霸主。今天,中日之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时而同盟共赢,时而对立竞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通过回顾历史,希望日本能够认识到历史上的错误,认识到两国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才能形成真正的“东亚联盟”,实现真正的中日共赢。

作者简介

马晓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