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898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3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9863 ; 978-7-03-068986-3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范畴的历史形态是一种“古韵”,其韵律源远流长,其韵味意境深远。然而“古韵”要不断发出“新声”,传统范畴要不断展示其现代意义,方能存续下去,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思想动力。 本书通过中西观念体系比较和传统与现代比较研究的渠道,进而将“新声”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地区。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传统与现代视域融合、相互映射的方法,对"天""道""象""心"等重要的中国传统范畴进行现代诠释,考察其本义、演变和现代表现形态,揭示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促进很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范畴的思想魅力通过现代话语的诠释展现在读者面前,进一步扩展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当代影响。本书对中国传统范畴的现代诠释不仅有哲学的视角,也联系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各种现实问题,开展深入浅出的分析,以适应更为广泛的读者的需要。
目录
前言 i
**章 天 1
**节 “天”的多重含义 1
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演变 8
第三节 天人关系的具体表现 13
第四节 天人关系的现代形态 20
第二章 道 24
**节 “道”的原型和本义 24
第二节 对“道”的体悟 35
第三节 “道”的引导作用 42
第三章 生 49
**节 “生命”中的“生” 49
第二节 “生产”中的“生” 52
第三节 “生意”中的“生” 54
第四章 机 56
**节 “机”的本义 56
第二节 “机体”中的“机” 58
第三节 “机器”中的“机” 60
第四节 “机遇”中的“机” 62
第五章 气 66
**节 作为本原的“气” 66
第二节 作为隐喻的“气” 68
第三节 “气”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69
第六章 阴阳 71
**节 “阴阳”范畴的含义 71
第二节 作为隐性关系与显性关系的“阴阳” 73
第三节 作为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阴阳” 76
第四节 作为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的“阴阳” 78
第七章 五行 81
**节 “五行说”是功能模型 81
第二节 从产业关系角度看“五行说” 84
第三节 “五行说”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86
第八章 有无 88
**章 “有无”的本义 88
第二节 “有”“无”如何相生? 91
第三节 “有”“无”的利用 93
第九章 心 96
**节 “心”的本义 96
第二节 “心”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根据 98
第三节 “心”的历史作用 101
第四节 “心”的当代价值 103
第十章 象 112
**节 “象”的含义 112
第二节 “象”的层次 114
第三节 “象”的基本特征 116
第十一章 取象比类 119
**节 “取象比类”的本质 119
第二节 “取象比类”的过程 122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隐喻的比较 126
第十二章 情 131
**节 作为传统范畴的“情” 131
第二节 “情”在直觉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133
第三节 “情”的社会功能 134
第十三章 意 138
**节 “意”的本义和层次 138
第二节 “意”在直觉思维中的作用 140
第三节 “意”的现代学术价值 144
第十四章 理 149
**节 “理”的本义 149
第二节 “理”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151
第三节 “理”的现实价值 153
第十五章 实 156
**节 “实”的本义 156
第二节 与“实”相关的范畴 157
第三节 “实”的现代价值 159
第十六章 格物致知 164
**节 “格物致知”的本义 164
第二节 “格物致知”展现的直觉过程 167
第三节 “格物致知”的现代价值 170
第十七章 术 174
**节 “术”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74
第二节 “术”的基本思想特征 183
第三节 “术”的成就和不足 189
第十八章 器 197
**节 “器”的本义 197
第二节 “器”的历史作用 198
第三节 “器”的现代价值 202
第十九章 中庸之道 206
**节 “中庸”的本义 206
第二节 “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207
第二十章 和 211
**节 “和”的本义 211
第二节 “和”的历史影响 213
第三节 “和”的现实价值 214
第二十一章 德 217
**节 “德”的本义 217
第二节 “德”的历史影响 218
第三节 “德”的现实价值 220
第二十二章 体用 224
**节 “体用”的本义 224
第二节 “体用”的历史价值 225
第三节 “体用”的现实意义 227
后记 230
节选
**章 天 “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范畴,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敬天的民族,天人关系是传统文化中的恒久主题。按照现代人的寻常理解,“天”应该是指“天空”(sky),即人们白天看到的蔚蓝色的大气层和夜晚繁星闪烁的天幕。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有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呈现新的意蕴。在这一背景下诠释“天”的观念的历史形态、演变过程和当代价值,会带来很多新的启示。 **节 “天”的多重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这个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将“天”译成sky或heaven,以为中国人敬天就是在崇拜“天空”或者“天堂”,就会造成很大误解。用现代学术话语来解读“天”的多重含义,可以循序渐进地发现这一范畴在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在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中的特定价值。 “天”的**重含义就是“天空”,对应于英语中的sky,这和人们常识性的理解相一致。古代中国人称“天”为“苍天”或“青天”,以为这就是“天”的本来颜色。人们生活在“天下”,时时感受到天与地相对应,体验着“天上”与“人间”的反差。对天空的神秘感和敬畏引导着中国古代先民的思路,使他们不断地思索天与地、天与人的关系。这种思考兴趣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发达有关,因为农业要“靠天吃饭”。与这种思考兴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特别关注的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琢磨着太阳是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却没有赋予“天”更多的含义。 “天”的第二重含义就是把“天”看作自然形成的事物的总体,也就是“天然”。庄子说:“何谓天,何谓人?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①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他们所说的“天”泛指一切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事物。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③其意是说,非人力而为而结果如此,这就是“天”。因此,如果一个偶然的自然因素成全了某个人的心愿,他就会高兴地大叫“天助我也”;而如果一个偶然的自然因素使一个人倒霉,他就会沮丧地说“天公不作美”。按照现代的学术表达方式,古人把“天”理解为自然或天然,可以说是在天地万物之间找到了一种共性,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这种属性当然在天上表现得比地上更为明显,因为古人感到*无法左右的正是头顶上的天。于是由天及地,推及整个自然界,把自然界的所有客观属性统称为“天性”。 作为自然事物之总和的“天”,是一种人们可以体验到的、有其自在本性的存在。古希腊的早期自然哲学对“自然”的理解大体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后来在抽象思维和工具理性的不断作用下,“自然”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实验和改造的对象,其自在本性逐渐被人们忽略。④现在的人们时常把“自然”等同于外部的物质世界,称为“自然界”或“大自然”,看作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化的、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对立的东西,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揭示出来的存在物。这样的“自然”没有体现出事物按照其自在本性的发展,没有显示出“莫之为而为者”的特征,其实反倒是不那么“自然”的。 “天”的第三重含义是人格化的“天”,这是作为中国传统范畴的“天”的奇特之处,其意蕴*丰富,也*有启发性。中国古代文字*初多为象形字,如“日”“月”“山”“水”等,那么“天”的原型来自哪里?据考证,汉字“天”的*初原型就是一个人的形象。⑤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提到,许多学者认为“天”的象形字代表原始的拟人的神明。⑥ 所谓人格化的“天”,其实就是把“天”尽可能想象成为类人的某种东西,或者说是一个“超人”(superman),即民间百姓所谓的“老天”或“老天爷”。这样就可以把人间各种事物的*普遍、*理想的属性都赋予“天”,使其成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属性承载者。于是,当某种人或物的名称前面冠以“天”的时候,就会令人十分尊崇和敬畏。这种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是“天”这个范畴的主要部分。 人格化的“天”的*初形态有着神灵崇拜的成分。中国至少从夏朝开始就有崇拜天神的风俗,殷人对天神更是敬畏有加。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主宰着人间的命运,决定着万物的生灭。在远古时期,“天”和“帝”二字时而分开用,时而混用。据说夏朝人崇拜“天”而商朝人崇拜“帝”,到了周朝时又强调拜天敬天,但“天”“帝”二字并用,有时连称“皇天上帝”。⑦不过,与“帝”相比,“天”是无形的。如果能说出“天”是什么样子,那就不是“天”了。有些现代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把“天”人格化,是一种原始思维的残余观念。的确,世界各古老民族的原始思维中,都有把自然事物(包括“天空”)通过某种神秘的途径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的现象。⑧中国古代民间对山神、水神、雷公、电母之类的崇拜,即属此列。可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天”的尊崇已经和对天神的崇拜有所区别,对“天”的内涵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抽象性,而且有了对于“天”的相对明确的认识主体,这就是作为思维器官的“心”(关于“心”这个范畴,第九章还要专门讨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⑨由“尽心”“知性”到“知天”,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完整认识过程。这一时期的“天”,主要体现出作为人间各种事物的*普遍、*理想的属性的承载者的作用,其标志就是与“天”有关的很多抽象概念和理想称谓大量涌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少观念都体现了将“天”视为人类*普遍特性的承载者的特征。比如说“天命”,“天”哪里来的“命”呢?“天命”其实是人间命运的*高体现。中国古代帝王都宣称自己秉承“天”之命来管理人间。如果某一朝代的君王昏庸无道,罪孽深重,人们就认为赋予他们的天命必须改换给新的统治者,这样改朝换代就成了合理的事情。天命除了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之外,还可理解为对个人命运和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把握。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天命并不是帝王所承受的天命,而是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道理。为什么“五十而知天命”呢?因为人到了五十岁左右思想才趋于完全成熟,心中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有较深刻的体验。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经过长期生活历练和深入思考,这个时候有可能把握人类社会某些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就普通民众而言,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大体上都比较成熟了,思想和行为可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共性也可以理解为天命的一种宏观体现。 再如“天道”,这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社会活动应奉行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有时也称“天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时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其用意在于说明自己的行为符合天道或天理,这样可以得到民众的普遍同情与支持。中国人在谴责某种恶行时常用“天理难容”“伤天害理”之类的词汇,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对天道或天理的极度尊崇。先秦时期一些学者认为天理指万物秩序,包括自然规律和合理的社会体制。汉代董仲舒的天理观既包括“循天之道”的宇宙观,也包括由此推演出来的人伦道德准则即“纲常”。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强调天理的伦理意义和价值。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主要强调人们应采取理智的、有道德的、自律的行为,尽管其具体的阐释往往带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些比较极端的要求。 再来看“天意”,也作“天志”,被看作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实际上是人类*普遍意愿的体现。墨子讲:“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后人用“天意”一词,多指影响人们实际生活的某些外在的偶然因素。比如荆轲刺秦王却没有刺中,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偶遇在一起,等等。由于事出偶然,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却又感到事关重大,能够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只好把这种事情的发生归于天意。如何来理解天意,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很复杂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自信心完全丧失,并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天意,就会一垮到底。如果不向命运屈服,寻找机会重新振作起来,就可能绝处逢生,这就是所谓的“天无绝人之路”。这种态度反映了人的意志的顽强,也体现了对社会生活中偶然因素的一种理智、豁达的态度。不过,并非所有天意都可以通过人的自身努力扭转。有许多事情具有不可逆的性质,一旦发生了就无法从头再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好认为“天意不可违”。世界各国都有不少因偶然因素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中国人将其归结为天意,实际上是力图在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其社会影响的必然性之间寻找某种适当的平衡。 *后来看“天情”,它被看作“天”的情感的流露,实际上是人类*普遍情感的一种寄托,但这种寄托一般是通过某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来体现的。这种反常现象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人们通过想象构思出来并世代流传的,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天情”。人们希望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追求的目标终能实现,就常用“苍天不负有心人”来安慰和勉励自己。对于社会上有些作恶多端的坏人*终身败名裂,则常用“老天报应”加以解释。民间传说中常有恶人遭天打雷劈、败坏伦常时电闪雷鸣、百姓冤死时六月飞雪等情节。这类情节通常被看作“天怒”或“天谴”。至于实际生活中是否真有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人愿意追究。中国古代民众常把执法公正的官员称为“青天”(如“包青天”),意在表明这些官员像青天一样公正无私,惩恶扬善,这也是“天情”的一种自然流露。 除了上面这些抽象概念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概念。荀子著《天论》,其中讲到“天职”“天功”“天养”“天政”等,其实都是人类的*普遍属性及其作用的体现,但都同“天”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肃然起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称谓体现了将“天”视为人类*理想特性的承载者的特征,就是把具体的人或物的特征极度理想化,归结为“天生”的,这样就可以把这些特征想象得尽善尽美。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天神、天仙的民间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天上”就是天神、天仙的住所,即“天堂”,这同英语中heaven的本义倒是一致的。天神、天仙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是以人间事物为原型想象出来的,神仙生活无非是将人间生活想得无比美好的产物。人们形容女人超凡的美丽,常用“貌若天仙”一词。然而天仙并无确定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就使得人们时常对神话剧中饰演天仙的演员很挑剔,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想象中的无比美貌的程度。 在实际生活中,曾被人们认为代表人格化的“天”的真实而又有权威的人,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他们自认为,也被臣民们视为“真命天子”。将人间的*高统治者视为“天”之子,还可能附带着一些离奇传说,例如传说天子降生时有什么异常天象、天子的母亲做过什么异常的梦,以及天子本人有什么异常相貌,如所谓隆准龙颜等。与“天子”称呼类似的称呼是“天骄”,即“天之骄子”,是古代匈奴民族对其君王的称呼,后指蒙古民族对其君王的称呼,尤其是指成吉思汗。洪秀全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自命“天朝”,宣称自己为天父(耶和华)之子、基督(耶稣)之弟,秉承天命下界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的观念同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上帝崇拜观念融会贯通的结果。 除了帝王之外,如果现实生活中其他的人具有杰出的品质和才能,也被中国人认为秉承了“天”的某一方面特征,这样的人被称为“天才”,他们的本领被称为“天赋”,他们的资质被称为“天资”。不过,天才中不少人并未得到“天”的充分呵护。这些人或英年早逝,或时乖命蹇,或因恃才傲物惹来杀身之祸。天才本是人中才俊。如果自以为天分很高,目空一切,甚至不谙人情世
作者简介
王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伦理、技术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出版《中国技术思想史论》《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科技伦理史纲》等多部著作,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5.2¥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生活即是行动
¥19.2¥52.0 -
传习录
¥11.6¥55.0 -
列宁全集4
¥3.8¥9.7 -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人生和性爱的难题
¥13.9¥39.8 -
传习录:王阳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10.1¥36.0 -
谈修养
¥9.0¥20.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4.3¥46.0 -
论语讲座
¥9.0¥23.0 -
沉思录
¥18.4¥49.8 -
时间哲学简史
¥19.2¥52.0 -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15.7¥49.0 -
弗洛伊德论自我意识
¥14.1¥38.0 -
哲学讲话-大家小书
¥21.5¥39.0 -
谈美
¥4.3¥10.0 -
十力语要初续
¥10.3¥24.0 -
《老子》注评
¥3.9¥11.0 -
中国佛典通论
¥15.8¥39.6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21.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