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药剂技术(供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用第3版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包邮中药药剂技术(供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用第3版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1星价 ¥53.4 (7.7折)
2星价¥53.4 定价¥6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673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030667311 ; 978-7-03-066731-1

内容简介

《中药药剂技术》共有十五章,主要介绍了包括中药制剂生产重要支持系统,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生产技术,重点介绍了液体制剂、浸出制剂、散剂与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丸剂、外用膏剂等制剂技术,还介绍了其他制剂生产技术、中药制剂稳定性、中药制剂新技术、中药制剂新剂型等内容。全书层次分明,内容深入浅出,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各工艺内容的编写与当今中药制剂生产水平同步,紧扣生产实际,突出应用性、优选性、适用性、直观性与创造性,符合“工学结合、项目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削减了部分理论知识,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相关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用于执业中药师培训或企业员工岗位培训。

目录

目录
第1章 中药药剂学基础知识 /1
第1节 概述 /1
第2节 药物剂型 /1
第3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与任务 /4
第4节 药品标准 /6
第5节 药事法规 /8
第2章 中药制剂生产重要支持系统 /10
第1节 制药用水的制备技术 /10
第2节 空气净化系统 /13
第3章 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生产技术 /18
第1节 灭菌技术 /18
第2节 过滤技术 /24
第3节 粉碎、筛析与混合技术 /27
第4节 物料干燥技术 /33
第5节 中药浸出技术 /39
第4章 液体制剂技术 /50
第1节 液体制剂基础知识 /50
第2节 表面活性剂 /51
第3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55
第4节 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58
第5节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60
第6节 混悬型液体制剂 /63
第7节 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66
第5章 浸出制剂技术 /71
第1节 浸出制剂基础知识 /71
第2节 汤剂制备 /71
第3节 合剂制备 /74
第4节 糖浆剂制备 /76
第5节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78
第6节 煎膏剂 /80
第7节 酒剂与酊剂 /81
第6章 散剂与颗粒剂制剂技术 /85
第1节 粉体 /85
第2节 散剂制备技术 /87
第3节 颗粒剂制备技术 /91
第7章 片剂制剂技术 /101
第1节 片剂生产基础知识 /101
第2节 片剂生产技术 /108
第3节 片剂包衣技术 /115
第4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 /120
第5节 片剂的包装、储存技术 /122
第8章 胶囊剂制剂技术 /125
第1节 胶囊剂生产基础知识 /125
第2节 硬胶囊剂生产技术 /125
第3节 软胶囊剂生产技术 /130
第4节 肠溶胶囊剂制剂技术 /133
第5节 胶囊剂的质量评价、包装、储存技术 /133
第9章 注射剂制剂技术 /136
第1节 注射剂生产基础知识 /136
第2节 *终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技术 /144
第3节 *终可灭菌大容量注射剂生产技术 /148
第4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生产技术 /152
第5节 滴眼剂生产技术 /154
第10章 丸剂制剂技术 /158
第1节 丸剂生产的基础知识 /158
第2节 丸剂生产技术 /159
第3节 滴丸剂生产技术 /164
第4节 丸剂的质量评价、包装、储存技术 /166
第11章 外用膏剂制剂技术 /169
第1节 外用膏剂生产基础知识 /169
第2节 软膏剂与乳膏剂、眼膏剂、凝胶剂生产技术 /170
第3节 贴膏剂生产技术 /177
第4节 膏药制剂生产技术 /180
第12章 其他制剂生产技术 /183
第1节 栓剂生产技术 /183
第2节 膜剂生产技术 /188
第3节 气雾剂生产技术 /192
第13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 /198
第1节 中药制剂稳定性基础知识 /198
第2节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性方法 /200
第3节 中药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 /203
第14章 中药制剂新技术 /207
第1节 固体分散技术 /207
第2节 包合技术 /209
第15章 中药制剂新剂型 /213
第1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213
第2节 经皮给药系统 /218
第3节 靶向制剂 /221
实验 /229
实验一 浸出制剂的制备 /229
实验二 液体制剂的制备 /232
实验三 丹参注射剂的制备 /237
实验四 散剂的制备 /239
实验五 颗粒剂的制备 /240
实验六 丸剂的制备 /243
实验七 穿心莲片的制备 /244
实验八 软膏剂的制备 /246
实验九 复方丹参胶囊的制备 /247
实验十 栓剂的制备 /248
实验十一 口腔溃疡膜剂的制备 /249
教学基本要求 /251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25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节 概 述 一、中药药剂学含义与性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制备理论、处方设计原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制剂学和中药调剂学。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药药剂制备的基础理论、处方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科学;中药调剂学是研究方剂调配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中药应用于临床之前,应当依据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制剂技术加工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的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的中药制剂。中药药剂学不但具有工艺学的性质,而且密切联系临床医疗实践,即中药药剂学在研究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同时,还要研究制备的制剂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将经过临床实践所得到的信息反馈于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 二、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品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2.剂型 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的应用形式,即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剂型一般是指药物制剂的类别,如片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四十余种。 3.制剂 指根据药品标准或制剂规范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适宜剂型,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如连花清瘟颗粒、六味地黄丸、双黄连口服液等。 4.原料药物 指用于制剂制备的活性物质,包括用于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制备的原料。 5.辅料 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6.中药材 指药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 7.中药饮片 指中药材经炮制处理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供制剂生产使用的中药。 8.调剂 指中药师根据医师处方专门为某一患者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过程,一般在药房中进行。 第2节 药 物 剂 型 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剂型是药物应用于临床的*终形式,对药效的发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性质 例如,硫酸镁溶液剂口服可作泻下药,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解痉的作用。又如,依沙吖啶溶液局部涂敷有杀菌的作用,但1%依沙吖啶注射液用于中期引产。 2.剂型可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如,硝酸甘油若口服给药因其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极低,不能发挥应有的药效,若制成舌下片、吸入气雾剂、注射剂或贴剂等剂型可有效防治心绞痛。 3.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不同剂型的药物作用速度亦不同。例如,注射剂、吸入气雾剂等起效快,属速效制剂,常用于急救。普通片剂、胶囊剂、丸剂从口服到吸收需要经过崩解、溶解或溶散等过程,显效较慢。缓控释制剂、植入剂等显效更为缓慢,属长效制剂。医师根据临床治疗需要选用不同作用速度的剂型。 4.剂型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氨茶碱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口服片剂在平喘同时可引起心率加快,若采用氨茶碱栓剂经直肠给药则可减轻或消除这种副作用。缓控释制剂,能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并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降低副作用。 5.某些剂型使药物具有靶向作用 含有微粒分散体系的制剂,如脂质体、微乳、微球、纳米粒等制成的注射剂,在体内能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使药物在肝、脾、肾、肺等器官分布较多,发挥药物的靶向治疗作用。 6.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固体剂型中药物的稳定性通常高于液体剂型;包衣片中药物的稳定性通常比素片高;冻干粉针剂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常规注射剂。 7.剂型可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将某些抗生素由注射剂改为水果口味的颗粒剂可提高儿童的依从性;将抗高血压药改为缓控释片后,在克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同时又可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一)按剂型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 包括露剂、糖浆剂、合剂、搽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 包括散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粉针剂等。 3.半固体剂型 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等。 4.气体剂型 包括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按剂型形态分类的方法比较简单,属于同一形态的剂型在制备工艺、包装和储存、运输要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液体剂型制备时多采用溶解、分散等方法,固体剂型制备时多需要粉碎、过筛、混合及成型工艺。按剂型形态分类对生产、储运有一定指导意义,属于同一种形态的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和不同的给药途径。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 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态(直径小于1nm)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相分散体系,如露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等。 2.胶体溶液型 指一定大小的固体药物微粒或高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溶胶)或均匀(高分子溶液)分散体系,分散相质点的直径一般为1~100nm,如胶浆剂、涂膜剂、溶胶剂等。 3.乳剂型 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其中一种液体作为分散相(质点直径为0.1~50μm)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鱼肝油乳剂、静脉注射乳剂。 4.混悬型 指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质点的直径为0.1~100μm,)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炉甘石洗剂。 5.气体分散型 指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如麝香祛痛气雾剂、复方丹参喷雾剂等。 6.固体分散型 指药物以固体形式分散在其他固体介质(辅料)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如散剂、片剂、丸剂、颗粒剂等。 7.微粒分散型 借助一定的分散与包埋技术将药物与适宜载体制成具有一定粒径(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这些微粒组成的固态、液态或气态药物制剂为微粒分散型,如微球剂、微囊剂、脂质体、纳米球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便于对同属一个分散系统的剂型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阐明其特点和稳定性问题,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包括经口给药剂型和经直肠给药剂型。经口给药时药物经口进入胃肠道,有的在胃肠道发挥局部作用,有的经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常用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合剂等。经直肠给药的药物剂型如灌肠剂、栓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注射给药剂型:如注射剂,包括供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穴位注射的注射剂。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等。 (3)皮肤给药剂型:如软膏剂、膏药、橡胶膏剂、凝胶剂、糊剂、搽剂、洗剂、贴剂、离子透入剂等。 (4)黏膜和腔道给药剂型:如滴眼剂、眼膏剂、滴鼻剂、滴耳剂、含漱剂、舌下片、栓剂、灌肠剂等。 按给药途径分类的剂型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可以反映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对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如注射剂均要求无菌。但此分类法不能反映剂型的内在特性和制备工艺的要求,如同样为注射给药剂型,有溶液型、乳浊液型,还有固体粉末型,它们的制备工艺又各不相同。 (四)按制备方法分类 按制备方法分类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例如,浸出药剂是将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归纳为一类。无菌制剂是将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剂、滴眼液等列为一类。按剂型制备方法分类有利于研究制备的共同规律,但归纳不全,不能涵盖全部剂型。 以上剂型的分类方法各有其特点,均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本教材根据医疗、生产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长期沿用的习惯,采用综合分类的方法。 三、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 药物剂型可影响药物的作用性质、显效快慢、作用部位、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不同剂型其储藏、运输、使用的便利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剂型的选择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由于病有缓急,证有表里,应当因病施治,对症下药。一般对于急症应选择显效迅速的剂型,如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口服液等;慢性病通常选择作用缓和、药效持久的剂型,如丸剂、缓控释片剂、煎膏剂等;皮肤疾病一般选用软膏剂、乳膏剂、洗剂、涂膜剂等;某些部位的黏膜用药可选择栓剂、甘油剂、凝胶剂等。 (二)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剂型 有些药物只有加工成适宜的剂型,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例如,妇科通经丸处方中因含有巴豆、雄黄等毒性药物选择制成蜡丸;三七三醇皂苷、青藤碱均会引起恶心等胃肠道刺激症状,它们的口服制剂可制成片剂或胶囊剂,如三七通舒肠溶胶囊和正清风痛宁肠溶片,旨在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再如,胰酶遇胃酸易失去活性,制成肠溶制剂,可使其药效得以充分发挥。 (三)根据方便性的要求选择剂型 中药剂型的选择应首先满足防治疾病需要和药物性质的要求,还应考虑生产、运输、储藏、携带和应用方便等(“五方便”)要求。儿童用药物尽量做到色美、味香、剂量适宜和剂型多样。 总之,在选择药物剂型时,应统筹考虑,综合判断,力求使药物符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和成本低廉等要求。 考点:药物剂型的重要性、药物剂型分类、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 第3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与任务 一、中药药剂学沿革 中药药剂学是人类在与疾病长期做斗争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初大多是直接使用新鲜动植物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或方便应用,需要将药物加以修治、加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长期的医药实践,人们进一步将药物制成剂型,剂型和制剂品种逐渐增加,药剂的制备技术不断提高,药剂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远在夏禹时代,人们已掌握酿酒法并发现酒的作用,开始利用多种药物浸制成的药酒治病。在酿酒的同时发现了曲和曲剂健脾胃、助消化和消积导滞的功效。 商汤时期,伊尹首创汤剂并总结写出《汤液经法》。汤剂是*早使用的剂型之一,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载有“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系统的医药典籍,提出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记载了汤(饮)、丸、散、丹、膏、药酒等剂型及其制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本草专著,论述了制药理论和制备法则。文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奠定了根据药性选择剂型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栓剂、糖浆剂等十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并首次记载用动物胶汁、炼蜜、枣肉和淀粉糊为赋形剂的丸剂。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有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灸剂、尿道栓、饼剂等剂型,并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列专章论述。 梁代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总结提出了依据疾病确定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书中考证了古今度量衡,并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常规制作技术,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 唐代颁布的《新修本草》是我国**部,也是世界上*早的国家药典,全书54卷,收载药物844种。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收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