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11527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6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101152722 ; 978-7-101-15272-2
本书特色
完整传世的记述南朝陈历史的重要典籍,唐代官修正史之一。 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撰成,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集合学界近五十年研究成果,《陈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内容简介
《陈书》,纪传体断代史,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记载起自陈武帝陈霸先开国,止于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一代史事。唐姚思廉在其父姚察旧稿基础上,兼采其他史籍撰成,较为全面地反映有陈一代历史面貌。书中除政治和军事问题外,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资料。《陈书》叙事简严完善,是研究陈朝历史的推荐史料。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点校本《陈书》,以商务印书馆据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与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互校,择善而从,同时还参考了《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的有关部分,并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本次修订,改以上海图书馆藏1933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陈书》为底本。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陈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纠正错讹,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形成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修订本。
目录
书影彩页
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陈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陈书修订凡例
陈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节选
《陈书》三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陈王朝自开国至灭亡三十三年的历史,是唯一完整传世的陈朝史籍。 陈朝是继南朝萧梁之后,由陈霸先建立的王朝。陈霸先自言乃汉太丘长陈寔之后,世居颍川,永嘉南渡后,定居于吴兴长城县。梁末,助王僧辩平定侯景之乱。后又击退北齐,诛杀王僧辩,掌握朝廷大权。梁敬帝太平二年(557)禅代称帝,国号陈,改元永定。陈霸先为高祖武皇帝。永定三年(559),其侄陈蒨即位,为世祖文皇帝。文帝崩后,太子伯宗即位。太建元年(569),陈霸先侄、陈蒨弟安成王陈顼废伯宗自立,为高宗宣皇帝。其后宣帝子陈叔宝即位,是为陈后主。祯明三年(589)正月,隋朝大军攻入建康台城,后主被俘,陈朝灭亡。 陈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北与西魏(寻为北周所代)、东北与北齐相对峙。时西魏自南朝掠得巴蜀、汉中大片土地,国势方盛;北齐则将江北淮南大片区域收入囊中,国力仍强。陈朝所面临的是“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于西魏”的局面,不仅失去了长江上游的益州,也丢失了江淮的屏障,是南朝版图*小、国势*弱的王朝。除了外部威胁,陈朝内部矛盾也错综复杂,梁朝宗室余众,思复故国,各地酋豪,拥兵自重,可谓“内难未弭,外邻勍敌”。即便如此,陈宣帝即位后,一度“志复旧境”,于太建五年(573)三月,命吴明彻率军北伐,并在数月之间,收复江北淮南二十余州,但北伐战事很快由胜转败,陈朝国力由此愈加衰弱,*终为隋所灭,南北分裂数百年的局面宣告结束。 《陈书》同《梁书》一样,署名姚思廉撰,实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历经陈、隋、唐三朝,“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终成书在贞观十年。姚氏父子撰书主要依据陈史官所修国史、起居注、政书等,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陈书》是唐初官方组织修撰的南北朝五史之一,卷六《后主纪》末有总监修官魏徵总括陈朝一代兴亡的论赞。书中除政治和军事问题外,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资料。《陈书》叙事简严完善,较为全面地反映有陈一代历史面貌,后世学者对《陈书》的编次体例、史笔文法等评价较高,是研究陈朝历史的**史料。 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由王仲荦先生总负责,张维华先生承担点校工作,宋云彬先生负责编辑整理,一九六六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一九七二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等版本,以及《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张元济、张森楷两种《陈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由于比较广泛参校了各种版本,综合前人著述,对清代以来学者的校勘成果也多有汲取,点校本在校勘、订误等方面有不少创见,在分段和标点方面尤能悉心体察史家叙事的内在逻辑,顾全史文节奏与史事完整性,处理颇见惬当。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是目前*为通行的整理本。 修订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以原点校本为基础,订正其中的错讹遗漏,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校勘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全部校勘记。原校勘记无误者,保留沿用;可补充新的文献证据者,适当补充改写;有误者加以订正并另拟校勘记;原点校本对底本有重要改动而未出校以及少数失校之处,酌情补加校勘记;原校勘记确实无必要或与修订体例不合者则予以删除。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陈书》点校本校勘记原有534条,修订本增加到960条。其中,修订本新增校勘记542条,删除原校勘记约110条,改写原校勘记约160条,修改补充原校勘记185条,沿用原校勘记73条。 此次修订选用中华学艺社本为底本。此本作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用日本静嘉堂文库本及北平图书馆甲库所藏三种宋刊残本拼为全本,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由上海涵芬楼影印出版,随后编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故与百衲本陈书实为同一版本而印行稍早。此外,以平安写本、残宋本、宋甲本、宋乙本、静嘉堂本、国图本、南监本、北监本、汲本、殿本为通校本;以三朝本、局本为参校本。修订中我们注重参考陈书早期刊本和写本,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据校本改正,并出校说明;义可两通者,保留底本文字,异文写入校勘记;底本无误而校本有误者,一般不出校勘记;底本及校本皆误者,一般保留底本原貌,出校说明。 此次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对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陈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和采纳吸收。
作者简介
原点校者: 张维华(1902—1987),字西山,山东寿光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战国秦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西交通史等研究。1960年代在中华书局参与《陈书》点校工作。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著名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专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修订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91年获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学术、中古疾病医药史及南朝史籍文献等。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晋诗人与政治》《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 郑小容,旅美学人。先后师从四川大学缪钺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杜敬轲(Jack L .Dull)教授、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教授,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学。1989年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华盛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西雅图。
-
东京梦华录
¥15.7¥46.0 -
彩色图解山海经
¥15.9¥55.0 -
元曲三百首注评
¥10.6¥32.0 -
反经
¥16.8¥48.0 -
人间词话—中华经典藏书
¥14.8¥38.0 -
新书--名家精注精评本:柳永集
¥11.0¥38.0 -
素书
¥7.5¥39.8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陶渊明集全译
¥17.7¥52.0 -
二刻拍案惊奇-精装典藏本
¥12.9¥39.8 -
了凡四训-中华经典藏书
¥9.7¥15.0 -
孙子兵法
¥18.3¥39.8 -
初刻拍案惊奇:精装典藏本
¥12.9¥39.8 -
陆游诗词选译
¥8.2¥24.0 -
杜甫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12.3¥29.8 -
名家视角丛书:汉魏六朝文精选(精装)
¥11.5¥39.0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楚辞全译
¥16.6¥52.0 -
花间集-古典名著聚珍文库
¥13.2¥38.0 -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7.9¥23.0 -
宋词三百首注评
¥11.5¥39.0 -
诗经-先民的歌唱
¥14.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