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

1星价 ¥104.9 (7.6折)
2星价¥104.9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69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7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20386999 ; 978-7-5203-8699-9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本土化与靠前文化景观视角,以我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为对象,建构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认知框架,详细解读村落族群与自然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景观及其价值,并基于田野调查,归纳当下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价值共识与矛盾。本书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中,阐明新型城镇化进程与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关系,探索作为社会建构的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发展路径。

目录

**章 绪言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区域及案例选择
第五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认知框架
**节 西方“自然的价值”相关理论
第二节 西方“文化景观”理论的景观价值诠释
第三节 西南地区的传统自然观与实践
第四节 文化景观对认知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的助益
第五节 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认知框架构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个案一:山地千年白族村——诺邓古村
**节 背景与村落概况
第二节 因“盐”而聚——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命名
第三节 “盐”主兴衰——国家控制自然资源改变景观
第四节 微“盐”大义——乡村景观的精神与意义
第五节 携“盐”逐流——当下乡村价值认知与诉求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个案二:高原平坝桃花源——凤翔村
**节 背景与村落概况
第二节 高原平坝聚居生存
第三节 融合自然、社会与神灵的乡村结构单元“充”
第四节 西南边疆经济流通历史变迁的见证
第五节 “文墨之乡”——政治介人的文化交流与重构
第六节 众神庇佑的乡村景观
第七节 “桃花源”的当下价值认知
第八节 小结

第五章 个案三:红河谷世界遗产地哈尼寨——阿者科村
**节 背景与村落概况
第二节 “四素同构”亚热带山地族群聚居智慧的典范
第三节 人与自然极致和谐演进的梯田景观
第四节 梯田上构筑的族群文化体系
第五节 “世界遗产”新身份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社会建构的乡村文化景观价值主题
**节 与自然相依存的乡村营造
第二节 多元动因持续建构的乡村景观
第三节 乡村场所精神
第四节 地方知识体系、制度及习俗维护景观
第五节 社会进程中的乡村文化景观价值主题变迁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基于价值认知的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发展
**节 价值观和目标共识奠定保护发展的根基
第二节 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保护发展共同体”
第三节 微观层面的保护发展重点
第四节 宏观层面的差异化保护发展模式及策略
第五节 整合保护发展的规划工具方法
第六节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保障

第八章 结语
**节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作为文化景观的考量
第二节 “文化景观”对西南贫困地区乡村保护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田野调查概况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青,女,1972年生,湖北武汉人。同济大学博士,高级建筑师,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7-2019年受聘于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系“UNESCO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高级研究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专家。研究领域为文化景观。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参编The Routledge Compamon to Landscape Studies(Second edition);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