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923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030692375 ; 978-7-03-069237-5
内容简介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长久以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朝代总会有人进行中医药方面的研究。本书主要从中医药方向的脾胃学说分支入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以脾胃学说的奠基、发展、形成、充实为四个时期,系统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著作中关于脾胃学说的精髓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尽可能的使内容简洁明了;下篇主要对中医药防治脾胃病方向的当代国医大师以及名中医进行多角度、更深入地分析,尽可能的从“理、法、方、药”的基础上展现个人学术思想、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上的经验,同时精选有代表性的医案进一步介绍
目录
上篇 脾胃学说的发展历程
**章 先秦至西汉——脾胃学说的奠基时期 2
第二章 东汉至隋唐——脾胃学说的发展时期 18
**节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18
第二节 《诸病源候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31
第三节 《千金方》的成书及其影响 37
第三章 金元——脾胃学说的形成时期 47
**节 《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成书及其影响 47
第二节 《脾胃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55
第三节 《阴证略例》的成书及其影响 69
第四章 明清——脾胃学说的充实时期 74
**节 《内科摘要》的成书及其影响 75
第二节 《景岳全书》的成书及其影响 80
第三节 《医宗必读》的成书及其影响 86
第四节 《临证指南医案》的成书及其影响 92
参考文献 101
下篇 近现代医家介绍及其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第五章 路志正 110
第六章 邓铁涛 119
第七章 徐景藩 129
第八章 周学文 141
第九章 徐经世 149
第十章 杨春波 158
第十一章 李乾构 168
第十二章 单兆伟 178
第十三章 马骏 187
第十四章 牛兴东 198
第十五章 唐旭东 206
第十六章 张声生 214
第十七章 魏玮 222
第十八章 李军祥 229
第十九章 蒋健 235
第二十章 沈洪 241
第二十一章 刘启泉 249
第二十二章 王垂杰 255
第二十三章 柯晓 260
第二十四章 赵文霞 266
第二十五章 刘凤斌 272
第二十六章 黄穗平 279
第二十七章 余泽云 285
第二十八章 甘淳 289
第二十九章 钦丹萍 295
第三十章 李天望 304
第三十一章 迟莉丽 309
第三十二章 储浩然 314
第三十三章 王捷虹 319
第三十四章 田旭东 324
第三十五章 唐文富 329
第三十六章 李学军 335
参考文献 342
节选
上篇 脾胃学说的发展历程 **章 先秦至西汉——脾胃学说的奠基时期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学的高度肯定、评价和赞赏。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书画、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是一门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中医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和传扬中华文化。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对藏象学说的影响可追溯至先秦到两汉时期,是中医学的大发展和奠基时期,是远古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医药学家的医疗实践相互渗透、影响和结合的过程。脾胃学说从中医藏象学说发展而来,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秦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的出现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成书背景 (一)成书时间 1.《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其成书时代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但一直有争议,现行一般有五种流传说法,具体如下所述。 (1)**种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既然是“三坟”之一,那就必定是黄帝或者是那个时代的群工所写。但因黄帝所处时代各方面均不够成熟,所以这种观点的可信度*低。 (2)第二种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北宋程颢、司马光、邵雍,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清代的魏荔彤等都持这种立场。程颢的《二程全书》云:“《素问》书,出于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文,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进。”宋代司马光等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还有,宋代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二”中以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言:“谓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代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 自序》中亦言:“岐黄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以上诸家均是从黄帝手笔立论的,认为《黄帝内经》非三皇五帝典文,因为当时绝没有如此的文字。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认为《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很多人接受。《中国医学史讲义》则从历史背景立论,认为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特别突出的是哲学领域内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就为多种医学著作的面世提供了极佳的社会环境。 《内经研究论丛 内经十讲》则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首先是把《黄帝内经》与《周礼》的内容进行比较,如《周礼 食医》有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周礼 疾医》又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而《素问 金匮真言论》亦曰“春气者,病在头”;《灵枢 寒热病》亦云“夏取分腠 分腠治肌肉”等,其中分腠肌肉都是痒疥等疾的所发之部。所以就得出结论:既然肯定《周礼》为战国时书,那么《黄帝内经》也就必为其时典籍无疑了。其次是从《素问》的文体上探讨分析,认为:“先秦之文,多作韵语,除五经而外,他如《子文》、《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鬼谷子》等都是如此。而《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脉要精微论》等等诸论,其中韵语的文字特多,都非后世之文可以比拟的。”《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从文字、语言、用词及所涉及的社会背景等角度考察,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只是因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确实可能包含不同习惯、多种观点的内容。 (3)第三种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代表人物有聂吉甫、顾从德、郎瑛、吕复及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等。持这种看法的人,大多是从《黄帝内经》的语言风格上来推断的。宋代聂吉甫云:“《素问》既非三代以前之文,又非东都以后语,以为淮南王之作。”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仪狄是生其前而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这里,郎瑛从夏禹时期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明代吕复则认为《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虽出自战国,但其文字成书则为西汉学者所为,并举《礼记》为喻。他在《九灵山房集 沧州翁传》中指出:“《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而大略如《礼记》之萃有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其中,“萃”指《礼记》中所记录的孔子、子思的言论与行动。“汉儒”,即西汉时的儒家)中载文是从字意来推断的。如从“豆”字的考证,认为在先秦时代,是用“菽”来表示“豆子”这个概念的;而先秦时“豆”字的含义不作“豆子”讲,而是指一种盛肉、盛酱、盛粮食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器皿。有人将先秦时期著名的经书作了统计,其中出现19次的“豆”字,“毫无例外地都作盛物的器皿讲”。所以,“从《内经》中所有的‘豆’字均作‘豆子’讲这一事实来推断,《素问》、《灵枢》的成书时代主要是在汉代,当然并不排除其中也有先秦时期写的部分文章以及成书魏晋的个别部分”。当然《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一说*有力的论据是史籍对《黄帝内经》的著录。《黄帝内经》之名史籍上首见于《汉书 艺文志》,其“方技略”中载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汉书 艺文志》是班固根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而《七略》则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我国**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分工校正方技类书籍的是朝廷侍医李柱国。史载李柱国主持分工、校正医书的时间是在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所以,一般认为此时应为《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的下限,也就是说,西汉末成帝年间,《黄帝内经》18卷本已经成编问世了。而至于《黄帝内经》成书的上限,从史料上推,《史记》可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史记》之前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记载医事甚少,且未将医学与黄帝联系起来。《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近三千年的历史,并专为战国的秦越人(扁鹊)、汉初的淳于意(仓公)两位医家作传,但未见有关《黄帝内经》之类的书名。由此可以推想,如果当时《黄帝内经》已经成书流传,那么遍览朝廷藏书、考察过全国资料的太史公司马迁是不可能见不到的。而《史记》的写成是在司马迁入狱(公元前99年)之后。由此推算可知:《黄帝内经》汇编成书的时间当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这个时间段(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也就是西汉的中后期,这一观点已被现代的多数学者所接受。成书西汉一说还有其他的旁证: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14件,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轪侯利苍之子,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只是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如只有十一经脉。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从理论的简繁、完善程度上认为,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这也就是说完备的《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 (4)第四种观点则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东汉。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藏中随葬的两部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有人据此开疑《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可能在东汉。理由是上述两部脉灸经均有脉无穴,无五行配属;虽然涉及脏腑及其功能,但无十二经脉内系和十二脏腑的络属概念;也没有四肢及内脏由经脉相联系的记载。据此肯定了两部帛书是《黄帝内经》以前的作品;再因两帛书出土于西汉墓,由此便推测《黄帝内经》的成书当在其后的东汉。但《中国医学史略》否认了这种看法。另外还有学者引证皇甫谧的观点指出:晋代皇甫谧提出《素问》和《针经》即《汉书 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的说法是不可靠的。《素问》、《灵枢》(包括《针经》、《九卷》等名)两书名在历代正史书目的记载中一直都是分别使用的,且卷帙浩大,有162篇。而《汉书 艺文志》之《黄帝内经》仅18卷,虽名曰“卷”,实则“卷”、“篇”相等,无“积篇为卷”之例,因而其《黄帝内经》18卷当为18篇之量,与今本《黄帝内经》相去甚远;再结合文字注引、学术发展等情况,认为今本《黄帝内经》极有可能是东汉人在博采《汉书 艺文志》所著录的各种医经著作的基础上成书的《岐黄医道》。有学者撰文提出:基于“五德终始”论,西汉国运为土德,流行“心属土”说;而东汉乃以火德为国运,故有“心属火”说。因此,《素问》、《灵枢》等主张的“心配火”医籍也只能出现在东汉。 (5)第五种观点是“断代说”。当代许多医家及学者支持并认同此说。当代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素问》文学结构的分析,并通过分析前人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战国至东汉,而且经过多数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枢》,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枢》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 “《灵枢》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间。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黄帝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的时期。 2.《难经》的成书时间《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 (二)版本沿革 1.《黄帝内经》版本沿革西汉成帝时,刘向等曾大规模校理古籍,李柱国则负责校理方伎,原书目先载于刘向的《别录》,后载于其子刘歆的《七略》,今二书已佚,但其目录内容被东汉班固引录于《汉书 艺文志》中,后世仍可以推见其原貌。《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白氏旁篇》二十五卷。这是历史上对《黄帝内经》*早的记录,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的编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刘向之手。 南北朝时,《黄帝内经》已经因传抄及战乱而散失,分成《素问》及《针经》两种版本,分别流传。*早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的学者,是晋代的皇甫谧,他根据《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时出现了**本为《素问》作校注的书,作者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初杨上善将《灵枢》、《素问》的条文,根据内容重新分类,编次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虽然早于王冰,但流传不广,对于后世的影响较小,在宋代时已经失传。 《隋书 经籍志》中记载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黄帝针经》九卷”。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全元起及杨上善所采用的底本,其中有许多重复及错误难解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吸引很多医家对它进行深
作者简介
李学军,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微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卫健委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安微省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脾胃病项目负责人。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届慢性便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区结合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届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微省中医药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参加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14项;在国家级、省级及SCI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及参编专著7部;申获专利3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3项,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脉因证治
¥4.8¥13.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中医手诊图释
¥9.2¥28.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72.7¥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