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炼油技术(第4版上中下)(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14624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76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11462459 ; 978-7-5114-6245-9
本书特色
300万字为祖国百年炼油技术修志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集中展现我国炼油技术发展历程,传承和弘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炼油技术百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19年6月,中国石化出版社启动《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的修订工作。第四版由李大东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汪燮卿、谢在库院士担任编委会副主任,汪燮卿院士担任主编,全国20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共计2000多页,文字多达300万字。同时为了更加立体、丰满地展示中国炼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本版图书围绕各章主题采访全国60位专家,制作了系列视频,以人物访谈、实景拍摄和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更为直观地向读者呈现并普及整个产业的新发展、新成绩,读者可以扫码观影。配合本书,中国石化出版社于2021年6月17-18日,召开了“《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炼油技术高端论坛”。该书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推荐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科研设计人员、石油化工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十年精修百年志 产业报国展恢宏——《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出版发行我国炼油工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起步,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石油化工战线的前辈们艰苦创业、矢志奋斗,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使石油石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成套引进到自主创新,一步步朝着世界领先迈进,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艰苦奋斗史、气势恢宏的自主创业史、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产业报国史。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我国炼油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体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领先优势的特色技术,我国油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洁、安全生产正在引领行业趋势,更加注重油化一体化发展,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做大到做强、从提高数量向提高质量发展;炼油工艺、工程设计及装备技术的进步,使我国具备了千万吨级炼油厂和主要大型炼油装置自主设计和工程化能力。这些来之不易的跨越式发展成果,离不开炼油工业界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石油化工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奋力拼搏。 中国石化出版社组织全国200多位专家耗时两年多编撰了《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该书是一部完整反映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和特色的学术性、权威性图书。它系统介绍了我国炼油技术的进展和成果,对交流炼油技术成果、促进炼油生产和新技术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了广大炼油工作者提高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的经典读本和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参考书,推荐广大石油化工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武、徐承恩、李大东、汪燮卿、袁晴棠、何鸣元、杨启业、胡永康、曹湘洪、舒兴田、王基铭、张玉卓、孙丽丽、谭天伟、钱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徐春明、谢在库联名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展现我国炼油技术发展历程,传承和弘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炼油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书紧密围绕关键词“中国”“炼油技术”,全面系统介绍我国炼油技术的进展和成果,详细阐述原油的分析评价、各种加工工艺技术、石油产品的生产和评定、炼油催化剂、油品添加剂、油品储运、炼油厂节能、炼油厂安全环保、炼油厂信息化与智能化、生物液体燃料及炼油厂加工流程与经济性分析等内容。重点介绍了我国已工业化应用的技术,此外还介绍了即将工业化应用的有竞争力的、体现中国新水平的技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我国当前炼油技术的总体水平。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科研设计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石油化工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
目录
**章 概论
第二章 原油评价
**节 原油评价内容及方法
第二节 主要国内原油的性质
第三节 主要进口原油的性质
第四节 原油评价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第五节 原油评价相关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原油蒸馏
**节 原油的预处理
第二节 原油蒸馏工艺过程
第三节 原油蒸馏的传质设备
第四节 原油蒸馏的传热设备
第五节 原油蒸馏的加热炉
第六节 原油换热网络与节能
第七节 大型化与减压深拔
第八节 原油蒸馏的流程
第九节 凝析油与劣质原油的蒸馏过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重油加工
**节 延迟焦化
第二节 溶剂脱沥青
第三节 沸腾床加氢裂化
第四节 渣油浆态床临氢热转化
第五节 渣油接触裂化-焦炭原位气化
第六节 组合技术
第七节 石油沥青生产
第八节 含酸原油直接催化脱羧裂化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催化裂化
**节 概述
第二节 裂化反应和操作参数
第三节 裂化催化剂物理性质和反应性能
第四节 原料组成与性质
第五节 产物性质及组成
第六节 装置类型和反应器
第七节 催化剂再生和烟气轮机动力回收
第八节 分馏、吸收稳定和产品精制
第九节 生产过程清洁化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催化重整
**节 原料油预处理
第二节 催化重整反应过程化学
第三节 催化重整操作参数
第四节 固定床催化重整
第五节 超低压连续重整
第六节 逆流连续重整
第七节 催化重整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芳烃生产
**节 芳烃联合装置
第二节 芳烃抽提技术
第三节 芳烃吸附分离技术
第四节 二甲苯异构化
第五节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等
第六节 节能、设备与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加氢处理
**节 加氢精制及加氢处理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第二节 石脑油加氢精制
第三节 煤油馏分加氢精制
第四节 柴油加氢精制
第五节 重馏分油加氢处理
第六节 渣油加氢处理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加氢裂化
**节 概述
第二节 加氢裂化主要反应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
第三节 加氢裂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馏分油加氢裂化技术
第五节 柴油加氢裂化技术
第六节 加氢裂化装置开停工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汽油吸附脱硫工艺
**节 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汽油吸附脱硫过程中的反应
第三节 汽油吸附脱硫工艺过程
第四节 吸附剂失活原因及解决对策
第五节 汽油吸附脱硫主要装备
参考文献
中册
第十一章 高辛烷值组分生产
**节 烷基化
第二节 甲基叔丁基醚
第三节 轻汽油醚化
第四节 C4烯烃催化叠合
第五节 C5/C6烷烃异构化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炼厂气加工
**节 炼厂气的产率与组成
第二节 炼厂气精制
第三节 干气提浓回收乙烯资源
第四节 气体分馏及丙烯精制
第五节 稀乙烯与苯烃化制乙苯
第六节 丙烷与异丁烷脱氢
第七节 轻烃芳构化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石油炼制催化剂
**节 催化裂化催化剂
第二节 催化重整催化剂
第三节 加氢处理和加氢裂化催化剂
第四节 吸附剂
第五节 其他催化剂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
**节 API Ⅰ类基础油生产工艺
第二节 润滑油加氢催化剂
第三节 API Ⅱ/Ⅲ类基础油生产工艺
第四节 白油和橡胶填充油及其生产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润滑脂
**节 润滑脂的分类
第二节 润滑脂的组分
第三节 润滑脂的性能及应用
第四节 润滑脂生产工艺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合成润滑油
**节 酯类油
第二节 聚醚
第三节 硅油和硅酸酯
第四节 含氟润滑油
第五节 磷酸酯
第六节 合成烃润滑油
第七节 合成润滑油用添加剂
第八节 合成润滑脂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润滑油和燃料添加剂
**节 清净剂与分散剂
第二节 抗氧剂
第三节 降凝剂
第四节 黏度指数改进剂
第五节 载荷添加剂
第六节 防锈剂、抗腐蚀剂、抗泡剂
第七节 润滑油复合添加剂
第八节 发动机燃料添加剂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石油蜡生产工艺
**节 蜡脱油工艺
第二节 石油蜡及精制工艺
第三节 费托蜡及生产工艺
第四节 蜡成型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石油产品
**节 发动机燃料
第二节 溶剂油
第三节 润滑油
第四节 石油蜡
第五节 石油沥青
第六节 石油焦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氢气回收利用、制氢与氢气管理
**节 炼油厂氢源和氢气用户
第二节 低浓度氢的回收和提纯
第三节 水蒸气转化制氢
第四节 部分氧化制氢
第五节 氢气网络和氢气管理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硫黄回收及尾气处理
**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酸性水汽提技术
第三节
作者简介
汪燮卿,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工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1961年毕业于原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CRP、CIP、RMG和RAG等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产液化气和汽油催化裂化成套工业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空心钛硅分子筛”获201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石油树结奇异果”,系100院士科普书系列之一,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获境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50余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大东,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副总工程师、副院长;1991年—2003年,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石油加工催化过程及加氢工艺和催化剂研究工作,为我国炼油和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直接负责或组织领导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技术和加氢催化剂,实现工业化12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内外500多套工业装置。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989年中国发明专利创造金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专利320件,海外发明专利67件,发表论文165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在库,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科技部主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与催化反应化学研究工作。研制成功多产二甲苯的MXT-01甲苯歧化与C9芳烃烷基转移β分子筛催化剂。提出了分子筛工业催化剂设计中“孔道择形与分子扩散协同”理念,发展多级孔构筑和形貌控制系统合成方法和工艺技术,合成了系列新型分子筛工业催化材料。从获取反应机理新认识出发,聚焦于复杂反应体系中选择催化的实现,基于新型多级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开发了烯烃和芳烃合成的多项催化新技术并实现工业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等。2017年11月2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达志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96—1997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Poitiers大学有机催化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分子筛催化材料、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炼油相关工艺的研究开发。曾主持多项相关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的开发工作。曾任国家油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973”重大基础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973”重大基础科研项目咨询专家组(能源)成员;现任科技部变革性技术总体专家组(能源)成员。目前兼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版)》等杂志编委。 许友好,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炼制领域首席专家,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会士。198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30多年来一直从事催化裂化工艺研究与开发,发明了变径流化床反应器、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工艺、重质烃高效转化的催化裂化与加氢处理集成工艺,首创了多温区和多流型的单器变径流化床反应器催化反应工程技术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专利金奖1次和优秀奖2次,多次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著有《催化裂化化学与工艺》《Diameter-Transformed Fluidized Bed: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Springer)》等图书,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境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
-
石油石化领域理化检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及实例汇编
¥29.8¥48.0 -
图解新能源汽车 原理·构造·诊断·维修
¥89.6¥128.0 -
路易.威登的秘密
¥35.8¥58.0 -
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
¥52.5¥128.0 -
零担货物运输网络中绿色物流的枢纽选址与路径规划:英文版
¥57.2¥78.0 -
图解汽车线束技术
¥55.6¥78.0 -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
¥37.0¥48.0 -
再话土力学
¥54.9¥98.0 -
金属切削液配方与制备手册
¥144.5¥198.0 -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地理分布图
¥16.8¥20.0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
¥69.3¥99.0 -
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66.3¥96.0 -
(社版)XG管道分质直饮水供水技术与工程
¥57.9¥78.0 -
水利工程与水工建筑施工
¥38.4¥68.0 -
汽车故障综合诊断技术
¥58.0¥95.0 -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扬子江水利考
¥36.2¥75.0 -
用于固态锂金属电池的钛酸镧锂基电解质研究
¥48.0¥58.0 -
汉服经典纹样与配色图鉴
¥117.6¥168.0 -
LNG船舶夜航安全评估
¥32.4¥56.0 -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
¥102.4¥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