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精)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精)

1星价 ¥46.8 (7.2折)
2星价¥46.8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5355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0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101153552 ; 978-7-101-15355-2

本书特色

1,本书重点讨论王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在内阁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以及在实际政治中与内阁的种种牵扯。
2,关于王阳明讲学传道的对象,也就是其弟子群体社会地位的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现象:一种新思想、新主张的提出,总是首先在社会的中下层得到传播、响应和共鸣,而上层则自觉与不自觉地对这种思想、主张进行压制和打击。这并不是人们的有意为之,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3,本书讨论了“翰林院—内阁体制”的概念,概括来说即是精英进士集团对翰林院官职,进而对阁臣之位的垄断。王阳明及其众多初期弟子均属于在政治上被排斥在这一以内阁为中心的封闭性小圈子之外的人物。 然而阳明学派因王阳明之魅力和苦心经营而繁盛一时,被王阳明引入门下之士人中不乏才能出众、日后在科举中成绩突出而进入“翰林院—内阁体制”之中者,这反而成为导致学派政治立场之嬗变以及内部分裂的因素。 4,从士大夫自身而立论、设教的意图出发,理解王阳明等人的作为和心态。从整体上来看,政治意识在士大夫思维中要占到主导地位。尤其是对像王阳明这样曾经仕至高官的精英士大夫来说,理想的政治秩序乃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本书主要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整合和解读,客观地叙述及其门人弟子在明代政治世界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通过考证,本书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如针对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而在政治上,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而**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很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打击,或入主内阁而兴盛一时。进入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党魁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

目录

序(方志远)
自序
**章  王阳明的早年经历及其思想形成
**节 王氏家族的命运与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氛围
第二节 王阳明入仕之后的文学交游
第三节 王阳明在李东阳门下的活动
第四节 龙场顿悟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阳明学派的形成过程及成员的社会地位分析
**节 王阳明讲学传道的大致经过
第二节 王阳明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主教文明 书院的背景
第三节 王阳明在湖广的早期弟子
第四节 王阳明弟子社会地位分析
第五节 王阳明的传道策略及其背景———兼与薛瑄、 吴与弼相比较
第三章  阳明学派与“大礼议”
**节 “大礼议”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王阳明及其弟子等对内阁的批判
第三节 “断断休休”:阳明一派的政治理念
第四节 阳明派士人与世宗支持者政权———从勠力 到反目
第四章  阳明后学与晚明内阁政治
**节 嘉靖前期阳明后学的政治境遇
第二节 严嵩与阳明学派命运的转折
第三节 徐阶与阳明学的全盛期
第四节 党争背景下阳明学派的分裂与困境———兼论 阳明为东林之先驱
第五节 阳明学派中的讲学山人
展开全部

节选

本节*后再对阳明一派与所谓得君、正君之关系略加数言。如前文中所述,余英时先生等学者多从明代皇权对于士大夫之压抑摧残的角度来论述阳明思想的政治背景及意涵,而笔者则以为阳明龙场一悟后之传道讲学,乃是以涤荡士人阶层之精神、振起士人之道德为首务。 当然,阳明绝非以为君心便可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本节开头所引王阳明给方献夫之信中云“今日所急,惟在培养君德,端其志向。于此有立,政不足间,人不足谪,是谓一正君而国定”,正说明在阳明看来,“正君”乃是定国之根本要义。然而综观王阳明在“大礼议”期间与弟子等人之通信,其间论及正君问题者绝少,而连篇累牍,皆是要求弟子及朝臣先“致得自己良知”,体得“断断休休”之精神。给方献夫的信中在“一正君而国定”之语以下,又续云“然此非有忠君报国之诚、其心断断休休者,亦只好议论粉饰于其外而已矣”,正说明在阳明看来,正君心之前提,乃是朝中大臣先正己心。 而从王阳明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中一再对弟子加以告诫提醒,甚至直白地以“群僚百司各怀谗嫉党比之心” “一二当事之老,亦未见有同寅协恭之诚”等为虑来看,很显然在阳明心目之中,当时的朝中大臣还远未具备正君心的资格。故而阳明此际*大的忧虑,不在嘉靖新君,而在争权夺利、故态依旧之朝臣。若以在阳明看来“聪明不世出”之世宗在位,而士大夫出身之大臣尚不能以自身为表率而对其加以引导,则侈谈“正君”,复有何用? 故而从逻辑上来说,正士人为正君之先决条件。且阳明一生大部分时间皆在地方上向中下层士人传道,大多数弟子入门时尚未入仕,与之论“正君”,亦属无必要。此其一。 其二,本节前引《传习录》中“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 其职”之语,说明在阳明心目中,人君应当“端拱清穆”,不干涉六部等衙门之具体政务。则阳明以虚君为理想的君主形象、以士大夫为担当政治之主体,已不言自明。然而在引导君主放权而任政事于士 大夫之前,士大夫内部已在为揽权而彼此争夺不休,其集中之表现,即是内阁专权的问题。故而若不首先化解此问题,势难向君主提出“端拱清穆”的要求。且内阁大臣为提高自己的权势,必然要倚皇权 为后盾,在君主面前愈发丧失政治独立性。 如次章中所述,万历年间内阁面对国本、矿监税使等问题,在天子与舆论之间依违不定,不敢 正面抵制皇帝而招致东林一派的猛烈批评,正是此点之体现。 因此内阁之集权,又涉及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性问题。 在王阳明看来,要解消内阁之集权而形成“六卿分职”的士大夫共治局面,便首先需要在位之士人“致得自己良知”而“全得断断休休体段”。由此可知阳明良知说之政治意涵,亦是首先指向士人自身之作为。阳明晚年在《与顾东桥书》中痛陈士人深受“功利之毒”浸染而驰逐于名利权势,未必不是就当时朝中的政治形势所发。而阳明一生传道讲学之精力,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去此士人心中的“功利之毒”。至于“正君”,虽为理论上的终极目标,但在士人之心得正之前,亦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选自第三章《阳明学派与“大礼议”》第三节《“断断休休”:阳明一派的政治理念》

作者简介

焦堃,男,1985年生,江苏邳州人,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思想与政治史、明代中朝关系史。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十余篇,并翻译出版《宫崎市定中国史》等著作四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