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

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

1星价 ¥68.6 (7.0折)
2星价¥68.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0751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028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214075185 ; 978-7-214-07518-5

本书特色

端本清源,剖释14部佛学经典;拨乱反正,还原如来藏本来面目本书是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作者杨维中教授,出于对中国传统佛教思想的珍惜和推崇,针对近代以来所流行的对如来藏重要经典的怀疑以及由此所生发的如来藏思想批判,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本书重点描述了如来藏经典汉译及其在中土传播的大致历程,特别着力于系统地分析了汉译如来藏经典的思想内容,对于《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等14部备受争议却对中国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如来藏经典作了正本清源式的剖析。对于中国佛学、佛教史的研究者和学生来说,本书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为如来藏系经典的汉译以及重要的如来藏经典文本所包含的思想之研究。书中重点研究分析的如来藏类佛经和论典为《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不增不减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无上依经》《大云经》《大般涅槃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起信论》等十一部经和三部论,结论是:上述如来藏经典全部不存在“伪经”或“伪论”的问题。如来藏经典并非大乘佛教独立的派系,而是对于如来法身以及众生成佛的依据等问题所作的新诠释,尤其是,后期如来藏经典已经被瑜伽行派所吸收摄取。*后,如来藏说并不存在近代以来学术界所指责的与“大梵”说没有区别等问题;宣称如来藏是“基体”因而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等说法是没有经典根据的。

目录

作者序1

导言1

**章如来藏经典的形成9

**节如来藏经典的形成过程10

一、 “如来藏”一语的起源10

二、 “佛身”观与如来藏观念的起源15

三、 “种姓”、“心性”观念与如来藏思想的形成16

四、 如来藏经论的出现21

第二节如来藏经典与大乘“三系判教”28

一、 “三系”说的提出及其背景29

二、 “三系”说的内在意图37

三、 如来藏思想是否为印度大乘佛教的独立派系?44

第二章早期如来藏经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响49

**节《如来藏经》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响49

一、 《如来藏经》的汉译版本考50

二、 《如来藏经》的结构52

三、 如来藏“九喻”及其象征含义58

四、 《如来藏经》在中土的影响77

第二节《央掘魔罗经》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响92

一、 《央掘魔罗经》的汉译版本考92

二、 《央掘魔罗经》的结构及主要内容95

(一) 序分97

(二) 央掘魔罗与十六位会众辩论法义99

(三) 佛为央掘魔罗及大弟子授记105

(四) 祇陀林会之一109

(五) 祇陀林会之二126

(六) 祇陀林会之三131

(七) 流通分132

三、 如来藏思想134

(一)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134

(二) 空与如来藏136

(三) 如来藏是菩萨乘区别于声闻乘的标志138

(四) “一身”与“多身”143

(五) 弘扬如来藏思想149

四、 《央掘魔罗经》在中土的影响152

(一) 作为佛学思想经典的影响152

(二) 作为恶人转善之范例的影响157

(三) 作为素食制度之依据的《央掘魔罗经》161

第三节《不增不减经》的如来藏思想165

一、 《不增不减经》的汉译165

二、 《不增不减经》的结构167

三、 众生界不增不减169

(一) 持“增减”见的危害169

(二) 后世众生起“增减”见170

(三) 依“减见”诸“见”170

(四) 依“增见”起诸“见”172

四、 众生界即如来藏即法身173

(一) 如实知“一界”173

(二) 法身174

(三) 众生界“三种法”176

(四) 依“三种法”不起“二邪见”177

第四节《大法鼓经》的如来藏思想178

一、 《大法鼓经》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179

(一) 序分179

(二) 佛世尊与阿难的对话181

(三) 佛世尊与大迦叶的对话182

(四) 阿难、迦叶与佛的对话187

(五) 迦叶再次提问190

(六) 流通分190

二、 涅槃与“妙色”193

三、 众生与世间199

四、 “三乘涅槃”与“一乘涅槃”202

五、 涅槃、“我”与“法身”209

第五节《胜鬘经》的如来藏思想216

一、 《胜鬘经》汉译本考216

二、 《胜鬘经》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221

(一) 经名含义221

(二) 全经结构226

(三) 序分228

(四) 正宗分的结构229

(五) 叹如来真实**义功德章231

(六) 大乘行愿235

(七) 胜鬘夫人师子吼章251

(八) 流通分253

三、 说入一乘章256

(一) 章名之含义256

(二) 摄受正法即摩诃衍258

(三) 会小因以入一乘259

(四) 二乘所获四智、涅槃不究竟260

(五) 如来获究竟四智、究竟涅槃270

(六) 会小果入一乘273

四、 无量四谛277

(一) 无边圣谛章278

(二) 四谛章281

(三) 法身章283

(四) 空义隐覆真实章287

五、 如来藏性294

(一) 一谛章295

(二) 一依章303

(三) 颠倒真实章306

(四) 自性清净章314

(五) 如来真子章317

第六节《无上依经》的如来藏思想320

一、 《无上依经》汉译本考320

二、 真谛译《无上依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329

三、 《无上依经》的如来藏思想335

(一) 如来界337

(二) 菩提341

(三) 如来功德351

(四) 如来事353

第七节《大方等无想经》的如来藏思想355

一、 《大方等无想经》汉译本考356

二、 《大方等无想经》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360

(一) 序分360

(二) 一百个问题361

(三) 四百不可思议解脱法门364

(四) 回应一百个问题366

(五) 如来涅槃健度381

(六) 流通分:增长健度385

三、 “净光天女”394

四、 《大方等无想经》的如来藏思想399

(一) 《无想经》的宗旨400

(二) 涅槃之“常乐我净”与“三昧”402

(三) 法身与化身410

(四) 提婆达多412

第三章《大般涅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如来藏思想415

**节《涅经》的汉译415

一、 《大般泥洹经》的翻译416

二、 昙无谶翻译《大般涅槃经》416

第二节《大般涅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421

一、 “北本”与“南本”422

二、 《大般涅槃经荼毘分》423

三、 古注疏的“诸分”说425

第三节 招请涅众及开演涅施431

一、 序分431

二、 《纯陀品》、《哀叹品》432

三、 《长寿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435

(一) 迦叶三十四问435

(二) 问金刚身437

(三) 名字功德439

四、 《四相品》439

(一) “自正”及“正他”440

(二) “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441

(三) 料简涅槃442

(四) 一阐提、涅槃、解脱446

五、 《四依品》450

六、 《邪正品》、《四谛品》、《四倒品》455

(一) 邪、正三宝455

(二) “佛性”、“过人”、“梦觉”458

(三) 四谛460

(四) 四倒462

七、 《如来性品》、《文字品》、《鸟喻品》463

(一) “二十五有”悉有“佛性”之我464

(二) 佛性能起善业469

(三) 能见难见性475

(四) 十四音476

(五) 鸟喻484

八、 《月喻品》、《菩萨品》、《一切大众所问品》488

(一) 月、日、星喻489

(二) 菩萨之“自行”492

(三) 菩萨之化他行499

(四) 一切大众所问503

第四节示现涅行507

一、 现病明病为示现而非真507

二、 《圣行品》510

(一) 解说“圣行”511

(二) 总结“圣行”518

(三) “五味”说521

(四) 佛为迦叶授记522

三、 《梵行品》、《婴儿行品》524

(一) 七善524

(二) 四心526

(三) 持戒537

(四) 叹经并说阿阇世王的因缘542

(五) 婴儿行547

四、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550

(一) **功德551

(二) 第二功德562

(三) 第三功德564

(四) 第四功德565

(五) 第五功德570

(六) 第六功德571

(七) 第七功德572

(八) 第八功德576

(九) 第九功德583

(十) 第十功德587

第五节问答涅义587

一、 明佛性588

二、 明缚解588

三、 明修道592

(一) 道可修592

(二) 正明修道593

(三) 明修道力用595

第六节折摄涅用599

一、 明生善601

二、 破邪602

第七节《大般涅经》的涅佛性思想要义604

一、 如来常住不变604

二、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609

三、 涅槃常乐我净与外道学说的区别617

(一) 外道计执“常”与世尊的反驳618

(二) 外道计执“乐、净”与世尊的反驳621

四、 佛性思想623

(一) “佛性”之“我”623

(二) 回答师子吼菩萨“佛性”之问625

(三) 回答狮子吼菩萨“中道佛性”之问638

(四) 回答迦叶菩萨“中道生善”之问649

五、 一阐提与佛性655

(一) 一阐提的界定655

(二) “前分”关于一阐提有无佛性的说法657

(三) 断善根者名一阐提660

(四) 断善种种662

第四章后期如来藏经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响667

**节《圆觉经》的如来藏思想667

一、 《圆觉经》的汉译及其真伪之争668

二、 《圆觉经》的宗旨及结构675

(一) 经题含义及结构、宗旨675

(二) 序分679

(三) 流通分680

三、 如来之境682

四、 依境起行684

(一) 普贤章684

(二) 普眼章686

(三) 金刚藏章693

(四) 弥勒章697

(五) 清净慧章700

五、 行法704

(一) 威德自在章704

(二) 辩音章706

(三) 净诸业障章709

(四) 普觉章713

六、 圆觉法门715

第二节《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717

一、 《楞伽经》的汉译本717

二、 《楞伽经》的经题含义及结构720

三、 大慧一百零八问725

四、 入胜解行地727

(一) 诸识生灭门728

(二) 藏识境界门733

(三) 有无妄计门737

(四) 净除现流门738

(五) 常不思议门741

(六) 建立诽谤门749

(七) 空无生性门751

(八) 如来藏心门753

(九) 四大修行门754

(十) 诸法因缘门756

(十一) 言说妄相门757

五、 入心量地759

(一) 远离四句门760

(二) 分别缘起门764

(三) 常声如幻门766

(四) 四果差别门769

(五) 圣智一乘门773

(六) 意生身相门774

(七) 五无间业门775

(八) 诸佛知觉门776

(九) 四等密意门777

(十) 依二密法门778

(十一) 法离有无门778

(十二) 宗通说通门780

六、 入无所有地780

(一) 虚妄分别门780

(二) 善于语义门782

(三) 相续解脱门784

(四) 智不得境门786

(五) 勿习世论门787

七、 入*胜地门788

(一) 涅槃差别门788

(二) 如来觉性门788

(三) 不生不灭门791

(四) 拣别无常门793

(五) 入灭现证门796

(六) 常无常义门797

(七) 蕴处生灭门797

(八) 四法差别门797

(九) 佛如恒沙门800

(十) 诸法刹那门801

(十一) 如来变化门803

(十二) 遮断肉食门805

八、 《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805

(一) 立如来藏的必要性806

(二) 关于涅槃806

(三) 关于“常”809

(四) 佛性813

第三节《楞严经》的佛学思想及其意义815

一、 《楞严经》的传译与真伪之争815

二、 《楞严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822

三、 《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830

四、 《楞严经》对中国佛教的影响838

第五章如来藏论典的思想及其影响844

**节《宝性论》844

一、 《宝性论》的汉译844

二、 《宝性论》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847

三、 佛法僧三宝850

(一) 佛宝850

(二) 法宝852

(三) 僧宝854

四、 如来藏佛性855

(一)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856

(二) 《无量烦恼所缠品》866

(三) 《为何义说品》869

五、 菩提、功德、业870

(一) 《身转清净成菩提品》870

(二) 《如来功德品》873

(三) 《自然不休息佛业品》874

第二节《佛性论》875

一、 《佛性论》的翻译875

二、 《佛性论》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878

三、 破执分879

(一) 《破小乘执品》879

(二) 《破外道品》886

(三) 《破大乘见品》888

三、 显体分889

(一) 《三因品》889

(二) 《三性品》890

(三) 《如来藏品》893

四、 辩相分895

(一) 《自体相品》896

(二) 《明因品》899

(三) 《显果品》900

(四) 《事能品》902

(五) 《总摄品》904

(六) 分别相、阶位相、遍满相913

(七) 《无变异品》915

(八) 《无差别品》921

第三节《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923

一、 《大乘起信论》汉译考辨924

(一) 隋唐经录关于《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926

(二) 《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934

(三) 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945

(四) 确定《起信论》“真伪”的方法及其结论948

(五) 唐译《大乘起信论》考辨954

二、 《大乘起信论》的结构962

三、 一心??二门??三大964

四、 本觉与本不觉969

五、 真如无明互熏与体用合一974

六、 《起信论》与中国佛学976

结语:如来藏思想与“本体”论980

一、 如来藏经典的主要论题980

二、 “佛性我”与“大梵”987

三、 “批判佛教”的“基体”说995

主要参考文献999

一、 佛教经论999

二、 古代著述1000

三、 现代相关研究著作1002

四、 相关研究论文略目1003


展开全部

节选

纵观中国的“反传统”阵营以及日本“批判佛教”的诸位干将,其一致的观念是都认为中国古代佛教后期的衰败以及佛教在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都与如来藏或“本觉”思想占据主流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其回归印度佛学的归结点略有不同,但只有以“批判”传统思想的方式才能开出现代佛教发展的新路的意旨是昭然若揭的。可惜的是,这样的药方,很大可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中国近代以来佛教的发展不是顺着“反传统”一派的预期前行,而是遵从以“革新”的面目接续“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传统”的太虚大师的设定而“复兴”,现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其实已经替学者作出了选择。而日本的“批判佛教”一开始就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思辨,与佛教的现实发展还未曾产生直接关联,其日后可能也不大会产生大的关联。从这样的角度观察问题,又一次印证了一位名人的话语——“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如来藏思想的“批评”尽管并非毫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批判”的高度,恐怕是将对传统佛教的正当“反思”的“态度”强化为“厌恶”的“态度”的结果。同样,出于对中国传统佛教的珍惜以及推崇中国传统佛学思想的“态度”,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于处在“反传统”与“批判佛教”漩涡中的如来藏思想作一番分析研究,特别需要对于那几部备受争议但对中国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如来藏经典作些正本清源式的剖析。 从上述设想出发,本著的内容主要是如来藏系经典的汉译(特别是对于影响中国佛教*深的《大乘起信论》、《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经典真伪问题的考辨)以及重要的如来藏经典文本所包含的思想之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著特别着力于全面的文本解读与文本诠释方法的应用。尽管目标是研究经论中的如来藏思想,但并不直奔重点,因为这样的研究方法*容易导致寻章摘句式的分析与结论。本著有意识采用四层面的考辨分析:其一,通过对于汉译的历史事实的考辨研究,以见其传入中土的过程。其二,通过对于经论的结构以及基本内容的文本分析,力图揭示出经论的基本主题,特别是与如来藏思想有关的论述的出现语境。其三,通过对于经论中与如来藏思想有关的章句的集中分析,凸现研究对象所显现出的内在理路以及在整个如来藏经典和思想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理论贡献。其四,通过对于中土文献对于本经论的引用情况的考辨,凸现研究对象对于中国佛学的影响状况。这样的编排,似乎有些刻板,而第二部分的内容,往往会与研究主题呈现游离的倾向。但之所以坚持这样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因为本人以为只有将研究对象(如来藏思想)置入其原本的存在环境(文本)之中,才能较为完整地把握其真正的内涵。

作者简介

杨维中,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包括:《道生大师传》《心性与佛性》《新译〈佛国记〉》《经典诠释与中国佛学》《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唯识无境:佛教唯识观》《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中国佛学》《中国唯识宗通史》等。近年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史研究,是赖永海先生主编十五卷《中国佛教通史》的主要作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