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843682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48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18436828 ; 978-7-5184-3682-8
本书特色
中国大运河的图文百科 了解大运河的全新读本 图文并重,图片精美,史料丰富,直观再现大运河传奇 2000多年的发展脉络,11个主题,全新演绎大运河的魅力
内容简介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前言
刘曙光推荐语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的,历时□000多年,全长3□00公里,跨越地球11个纬度、10个经度,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书作者姜师立是大运河研究领域的专家,扬州大学□□教授。我和他相识于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期间,他曾经多年出任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专职从事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我知道,他对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独特思考和深入研究,在业内一直受人关注。
由他编著的这本《传奇中国——中国大运河》,涵盖了大运河开凿和贯通、河道、河流交汇技术、漕运、运河城市、运河世界遗产、运河工商百业、运河人物、风土人情、运河文化、对外交流、传承和创新等内容。通过精准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巧妙的篇章结构,把中国大运河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勾勒得惟妙惟肖,使我们对中国大运河有更加深刻而现实的了解,从书中体会到中华□□的创新意识和强大智慧,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书有以下几个亮点和特点:
按主题讲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全书1□个主题,囊括了中国大运河全部内涵,凸显了大运河的传奇之处。本书可以作为国民了解大运河文化的全新读本。
以文化为主线,旗帜鲜明,图文结合得当。本书让读者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深刻认识大运河工程在经济发展、风土人情、聪明智慧、国际交流、传承保护等方面孕育的强大的文化力量。精美而富有史料价值的图片使本书锦上添花。
观点新颖,解读深刻,亮点突出,特色明显。本书在行文中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学术观点,丰富了人们对大运河历史作用、现实价值以及未来传承的理解,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读大运河丰富而多元的内涵,使读者耳目一新,开启了重新深刻认识大运河独特视角。
总之,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之下看这本书,不仅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这项伟大运河工程,有利于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而且对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曙光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原副□长)
□0□1年7月□□日
目录
壹 大运河的初创时期
贰 大运河的□□次大贯通
叁 大运河的第二次大贯通
肆 今天的大运河
第二章 大运河十大河道
壹 通济渠
贰 卫河(永济渠)
叁 淮扬运河
肆 江南运河
伍 浙东运河
陆 通惠河
柒 北运河
捌 南运河
玖 会通河
拾 中河
第三章:世上没有两条交叉的河流,但大运河除外
壹 大运河的空间分布
贰 大运河与五大水系如何相交
叁 大运河与国外运河水工技术上的对比
第四章 漕运,不仅仅是流动的财富
壹 漕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产物
贰 漕运历程:从关东之漕、江淮之漕到江南之漕
叁 漕运是中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肆 运河带来的无尽财富
第五章 运河彩练上的明珠
壹 运河与城市的互动
贰 漂来的城市北京
叁 天津:天子渡口 河海津韵
肆 河北运河五市
伍 山东运河五市
陆 河南运河八市
柒 江苏运河八市
捌 浙江运河五市
玖 安徽运河两市
第六章 琳琅满目的大运河世界遗产
壹 大运河世界遗产汇总
贰 大运河水工遗产
叁 大运河附属遗存
肆 大运河相关遗产
伍 大运河综合遗存
第七章 大运河带来的工商百业
壹 运河使手工业蓬勃发展
贰 运河加速中国商业繁荣
叁 运河促进了中国农业发达
肆 运河推动了教育改革
第八章 运河人物:运河边走出的伟岸□子
壹 运河开凿维修人物
贰 运河使用管理人物
叁 运河与文化名家
第九章 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
壹 运河让更多人傍水而居
贰 运河沿岸形成了独特的美食
叁 运河改□了人们的服饰
肆 运河孕育了新的生活方式
伍 运河催生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陆 运河带来了独特的水神崇拜
第十章 大运河孕育的丰富文化
壹 运河与书画艺术
贰 运河与诗词歌赋
叁 大运河与旷世著作
肆 大运河与戏曲
伍 运河非遗
第十一章 大运河架设的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壹 大运河与丝绸之路
贰 中国文化的沿大运河外传
叁 大运河传入的国外文化
肆 大运河与□□文化的传播
尾声 新时代大运河的新使命
后记
节选
贰 大运河的□□次大贯通(7~1□世纪)
隋朝时间,为了连通南方经济中心和满足对北方的军事需要,在帝国政府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下,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和疏通浙东航道,从而将前一时期的各条地方性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了大运河的□□次全线贯通,并在唐代和宋代得到维系和发展。
01 隋文帝开山阳渎
开皇七年(587年),为了讨伐南陈,杨坚在扬州附近开凿了山阳渎。 “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隋书?高祖纪》)这一决策,一方面是为了军事目的,通过这条水路,及时供给攻陈大军的物资,确保灭陈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江淮地区的粮食运到洛阳和关中地区。隋文帝开的山阳渎,是在原邗沟的基础上经过疏浚修掘而成,其实就是东汉陈登穿沟前的古邗沟,《寰宇记》称:“淮阴山阳渎即古之邗沟,旧水道屈曲,多设梁埭,隋文帝重加修掘通利焉。”因为北起山阳县境,所以起名叫山阳渎。山阳渎河线的走向,由茱萸湾向东(今湾头镇)到今江都市宜陵镇,转而向北经今樊川镇接高邮、宝应三阳河到射阳湖,再沿用山阳水道旧道进入淮河,历史上称这条河线为邗沟东道。
0□ 开通济渠
□□次大沟通主要在7世纪~1□世纪。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而国家政治中心仍处于北方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大业元年(605年),为了加强东都洛阳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隋炀帝在前代汴渠的基础上下令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辛亥,发河南诸郡□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同时,隋炀帝下令重新疏浚邗沟以及疏凿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此后,为了开展对北方的军事行动,隋炀帝又于608年,在黄河以北,在曹操时期开凿的原有运道的基础上,开凿永济渠,直抵涿郡(今北京南郊)。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已,诏发河北诸郡□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从而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一条“Y”字形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朝政府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统一勘察设计,统一施工,修建了通济渠,并于一年之内完成全线建设施工。通济渠东段可上溯至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水系,西段始于东汉时期开凿的阳渠。全渠分为三段:西段起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向东注入黄河;中段从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向东注入淮水。通济渠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史籍记载,通济渠宽约60~80米,可容纳规模很大的船只通航。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在后来的唐宋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漕运功能,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交通动脉。
03 改造邗沟
随后,隋炀帝又开始改造邗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召淮南的10多万民众开邗沟,从山阳到扬子入江,邗沟宽约70米,渠旁都筑了御道,并栽上柳树。据传说,当时隋炀帝为了鼓励人们在河道两侧种植柳树,规定每种活一颗柳树者,赏细绢一匹,甚至还搞了一个植柳仪式,并且给了柳树一个极高的政治荣誉——赐姓杨。从此,杨柳作为大运河沿线栽植的标准树种流传下来,至今大运河堤上也多以栽植杨柳作为景观树。
隋朝时,扬州附近的江岸已向南延伸到今扬子津一带,隋炀帝开的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并在大运河入江口的扬子津修筑临江宫以临江赏景。这条邗沟取代了隋文帝所开的山阳河,又回到邗沟西道。
04 开永济渠
为了东征高句丽,也为了北部边境的安宁,隋炀帝决定开凿一条从洛阳到涿郡的运河,以运输粮草、军队到东北前线。这条运河就是永济渠。
为了开展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隋炀帝于隋朝大业四年(608年)在黄河以北,在曹操时期开凿的原有运道的基础上,开凿了南到黄河,北到涿郡的永济渠,从而完成了洛阳以北大运河的开通。永济渠在隋炀帝发动的征辽东战争中,成为一条繁忙的运输线,军粮、士兵、武器等都通过永济渠,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大业六年(610年),隋政府又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区间的运河古道,重新开通镇江至杭州段的江南运河,形成从京口到余杭,400多千米,宽10多丈的河道。隋炀帝为了东巡会稽,让江南运河可通龙舟,并在沿途设置了行宫和驿站。同时,又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
经过□□次大沟通,大运河成为沟通中国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大动脉,确保了繁忙的物资与人员交通,弥补了中国南北自然及经济资源的不平衡,不仅为维持中国大一统的政治□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繁荣。
05 唐宋时期的修缮
唐宋时期,运河各段的名称多有□化,但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格□和走向都基本没有□化,中央政府对运河的主要任务在于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同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了统一进行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保障当时政府的政治与军事需求。
唐初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使四大经济区的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封建经济得到高度发展。为了使除关中经济区外其他经济区的粮食能够顺利地运到京城和其他军事要地,唐朝对大运河的重要段落进行了维护与整修,并建立了仓储转运系统,使运河的漕运网络更加健全,运河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完善。唐代的运河工程主要有开关中漕渠,治理汴河,开三门峡水道,开伊娄河,治理永济渠等。唐代尽管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运河,而是主要是对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工程加以疏浚,但唐代的漕运却是我国漕运史上□灿烂的一页。唐帝国政府在隋代大运河的基础上,经过□部□更和整修,建立起发达的运河交通网络。正是运河的沟通使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密切联系在一起,让整个唐帝国名副其实地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整体,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主要的运河工程是对汴河的治理,北宋首都汴梁的水运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除以汴河(宋朝对通济渠的称呼)外,还有向南经陈、蔡地区通往淮河流域的惠民河,向东经曹州通往齐鲁地区的五丈河,以及向西经中牟通往荥阳的金水河。这一以汴河为主的运河系统构成以汴梁为中心的放射状河网,为北宋漕运的发达和京师汴梁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宋□早制订了完备的漕运制度,建立了独立完备的运河管理机构和全国性的漕运专门机构。宋朝的漕运改革与完善,创立了□□□□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漕运文化。南宋时期,为了保证首都临安和前线的粮食供给,对东南地区的运河也进行了治理,主要是治理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南宋时期对江南地区运河的治理,不仅保证了漕运的畅通,为京城和军事前沿运输粮食提供了便利,而且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把陆上主要贸易线路延伸到东海岸,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而且还刺激了运河流经地区商业的发展,催生了当时全球□大的都市临安。
作者简介
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扬州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副主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专职从事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对大运河文化、扬州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有一定的研究。
-
寻味中国
¥14.7¥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门外文谈
¥13.2¥38.0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3.8¥26.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8.3¥22.0 -
经典常谈
¥6.2¥14.8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溥仪偷运国宝
¥7.7¥26.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8.5¥18.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中国古代官制
¥14.5¥25.0 -
经典常谈
¥16.7¥39.8 -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18.9¥45.0 -
黄河上的古都
¥14.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