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845912
  • 装帧:6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47845912 ; 978-7-5478-4591-2

本书特色

供成人高等教育医学生使用的药学专业教材本教材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编写,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网络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成人教育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教材的实际应用性。每章节后附有复习题,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应用于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所用。内容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介绍新药的研究究与开发,即新药的概念及背景介绍、新物作用对象(即对人体的作用基础)的介绍和药物本身研发过程的介绍。此外,加入了四个教学实验内容。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新药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因在现实中新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段的在更新。新的药物审批办法(即药事管理法规等)也不断的在完善。因此,本书力求于在本科生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以及本领域的发展方向。

目录

**章 新药研究概论 **节 全球新药研究概况 一、全球在研新药概况 二、全球上市新药概况 第二节 我国新药研究概况 一、我国新药批准情况 二、我国新药申报情况 第三节 我国药品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原料药 二、药物制剂 三、药用辅料 四、仿制药 第四节 新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新药的定义 二、新药的分类原则及注册分类 第五节 新药研究过程 一、靶标的确立 二、模型的确立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四、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五、新药开发研究 六、临床研究 七、新药申请 八、批准上市 第六节 新药研究和开发中的知识产权和专利 一、专利和专利权 二、医药发明专利的种类 三、药品专利的保护对象及条件 四、专利的保护 21 第二章 新药研究与生物技术 **节 新药研究的生物技术基础 一、基因工程二、蛋白质工程三、细胞工程四 、酶工程五、发酵工程 第二节 生命科学与新药研究 一、分子药理学 二、药物基因组学 第三章 新药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36 **节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二、核糖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四、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基本结构 二、生物膜的液晶态 三、生物膜的功能 第三节 基因组结构及基因重组 一、基因组结构 二、基因重组 第四章 新药研究的分子药理学基础 **节 受体 一、受体的基本概念 二、受体的分类 三、受体的特点 四、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五、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第二节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 一、共价键 二、非共价结合 第三节 药物-受体相互适应的锁-钥关系 一、药物与受体的互补性 二、原子间距离对药物-受体互补性的影响 三、影响药物-受体契合的立体化学因素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学说一、占领理论 二、二态理论 三、速率理论(速率学说) 四、受体的三体复合物模型 五、三方多态受体系统 六、操作模型 第五章 机体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 **节 机体内的信息传递与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 一、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二、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的一般概念 三、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第二节 含氮类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的受体机制与有关新药设计 一、含氮类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的分类及信号转导 二、对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干预 三、调节第二、第三信使的新药设计 第三节 甾体类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的分子机制与有关新药设计 一、甾体类内源性生物活性调节物质的分子机制 二、胞质受体的选择性结合与有关新药设计 三、胞核受体的选择性结合与有关新药设计 四、基因激活及有关的新药设计 第四节 内源性生物活性肽及其类肽模拟物的设计 一、常见的内源性生物活性肽及 二、类肽的一般概念 三、类肽的设计策略 四、类肽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第六章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 **节 先导化合物的来源 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化合物 二、以现有药物合成新化合物 三、广泛筛选合成新化合物 四、研究生理机制发现新化合物 第二节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 一、药物筛选的定义与方法 二、合理药物设计与虚拟筛选 三、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 四、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第三节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生物电子等排体 二、前药修饰 三、软药设计 四、立体异构及外消旋转换 五、其他优化方法 第四节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药物作用机制 二、药物 ADME、生物转化的基本原理 三、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等的基本原理 四、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药物靶点与药物发现 **节 概述 一、靶点与配体 二、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 三、理想药物靶点的特点 第二节 药物靶点的种类 一、以受体为靶点 二、以酶为靶点 三、以离子通道为靶点 四、以核酸为靶点 第三节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证 一、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确证 二、基于药物靶点的研究技术 第四节 多靶点药物的研究与筛选 一、多靶点药物的分类 二、多靶点药物的作用方式 三、多靶点药物的作用类型 四、多靶点作用药物的设计 五、多靶点药物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 第五节 新药研究的主要靶点及研究进展 一、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 二、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 三、肿瘤的药物作用靶点 四、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 五、代谢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 六、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 第八章 新药研究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节 药物研发信息的收集 一、药学信息的来源 二、药学信息的检索与收集 第二节 新药立项查新及情报检索 一、新药研究项目查新 二、专利检索 第三节 研究进展综述的撰写 一、文献综述写作特点 二、综述的结构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四、常用的撰写综述的方法简介 五、撰写综述应 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新药研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 **节 新药研究的思路 一、新药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 三、化学合成药研发的思路 四、海洋药物研发的思路 五、生物药品研发的思路 第二节 新药研究的方式 一、经验积累 二、偶然发现 三、活性筛选 四、天然产物提取 五、化学合成 六、老药新用 七、副作用转换 八、代谢启迪 九、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新药研究的方法 一、随机筛选 二、定向筛选 三、比较筛选 四、计算机模拟筛选和虚拟筛选 五、高通量与高内涵筛选 六、药物筛选的其他新技术 第十章 新药的工艺与质量研究 **节 试验设计方法 一、单因素试验设计优选法 二、正交试验设计 三、均匀试验设计 第二节 新药的工艺研究 一、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研究 二、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 三、化学制剂工艺研究 四、生物制品工艺研究 第三节 新药的质量研究 一、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二、化学药物质量标准研究 三、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研究 第四节 新药稳定性的研究 一、稳定性研究内容 二、新药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三、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评价 第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节 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一、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二、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的总要求 三、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的实验动物选择 四、用药剂量的测定 五、实验设计 六、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七、药效学评价分析 第二节 临床前药动学评价 一、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原则 四、总体要求 五、研究项目 六、结果与评价 第三节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一、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 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第四节 新药研究申请 一、新药申请人 二、新药申报与审批程序 三、新药审批的要求 第五节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一、立法宗旨 二、适用范围 三、主要内容 四、对实验室的规定 五、对实验设施的要求 六、对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处置设施规定 第十二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 **节 Ⅰ期临床试验 一、人体耐受性试验 二、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 三、试验报告格式 第二节 Ⅱ 期临床试验 一、试验流程 二、试验设计 三、给药方案的制订 四、受试者的选择与中途撤出 五、病例报告表 六、数据管理 七、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 九、伦理学要求 十、试验报告格式 第三节 Ⅲ期临床试验 一、多中心试验 二、试验报告格式 第四节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一、普通制剂 二、特殊制剂 三、试验报告格式 第五节 新药申请 第六节 Ⅳ 期临床试验 一、Ⅳ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二、Ⅳ期临床试验的方法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与监测 第七节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一、我国 GCP 的发展过程 二、GCP遵循的原则 三、GCP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章 新药研究案例 **节 中药新药益母草总碱片的综合性实验 一、益母草的鉴定 二、益母草总碱片的制备 三、益母草总碱及其片剂的质量控制 四、益母草总碱片的止痛实验 五、益母草总碱片的急性毒性 试验六、注意事项 第二节化学药物新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综合性实验 第三节一、盐酸普鲁卡因的制备 第四节二、盐酸普鲁卡因质量分析 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制备 四、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五、局部麻醉实验 第十四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综合实验 实验一 大黄制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实验二 阿司匹林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药效学考察 实验三 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药代动力学实验 实验四 类胡萝卜素基因重组、表达及分离鉴定 实验五 元胡制剂制备、鉴别、含量测定及残留溶剂检查 附录 附录一 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录二 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录三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录四 中药、天然药物中试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再兴: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主任/副教授。中药学毕业,生药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THSCT)访问学者,中国商品学会传统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科技评审专家,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会员,现为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中心实验室(省级临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临床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