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研究

包邮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研究

¥55.6 (7.1折) ?
1星价 ¥55.6
2星价¥55.6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622553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6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21622553 ; 978-7-5216-2255-3

本书特色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全程深度参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起草、出台工作,结合长年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研究成果,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国际经验、学术观点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背景,详细介绍、深入分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背后的法理与逻辑,并以“《个人信息保护法》30问”的形式,回答各界关心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本书全面梳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背景,是广大个人信息研究人员深入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有益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对我国即将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背景进行的全面梳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从起草到颁布,都有信通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团队的一份力量和贡献。本书从个人信息保护的缘起开始,然后从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个人信息的使用规则、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规则、APP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和优选主要国家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经验等七个方面展开,全面梳理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背后的法理与逻辑。全书以专题形式展开,结合实践案例,是广大个人信息研究人员深入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推荐阅读资料。

目录

**篇 导论:个人信息保护的缘起 专题一 什么是个人信息?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是什么? 二、如何区分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各类概念? 三、学界和实务界有关“个人信息权”的误解 四、“个人信息受保护权”的引入 专题二 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 一、现实需求: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迫切需要 二、法治需求:实现人民利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专题三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渊源在何方? 一、早期探索:美欧的两种模式 二、制度成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发展出了哪些内容? 第二篇 共治:由谁保护个人信息? 专题一 政府层面——成立个人信息保护机构 一、以欧盟为例的统一行政监管模式 二、以美国为例的分散监管模式 三、我国选择统筹协调加分行业监管模式 专题二 行业层面——形成行业自律规范 一、行业自律的动机与原因 二、行业自律的类型与模式 三、行业自律的优势及局限性 四、行业自律实践 专题三 个人层面——自发开展私力救济 一、《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二、归责方式的偏向保护 三、程序上的偏向保护 四、损害的证明及赔偿数额计算方式 专题四 群体性纠纷的司法解决路径 一、集体诉讼的起源 二、集体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三、集体诉讼与传统诉讼理论的冲突与衡平 四、集体诉讼适用要件及救济制度 五、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及其与集体诉讼的区别 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公益诉讼制度 七、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群体性纠纷解决制度尚待改进的几点 第三篇 利用:如何使用个人信息? 专题一 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一、“处理”的内涵 二、个人信息处理原则的国际探索 三、个人信息处理原则的具体规定 专题二 知情同意——主要合法性基础 一、知情同意规则的起源 二、知情同意规则现在还适用吗? 三、知情同意规则的具体细节 专题三 个人信息处理的其他合法性基础 一、其他合法性基础有哪些? 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其他合法性基础的规定 专题四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 一、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内涵 二、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规则 三、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之路 第四篇 强化:个人信息有哪些特殊保护规则? 专题一 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 一、敏感个人信息的内涵 二、敏感个人信息区分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规则——以生物识别信息为例 专题二 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规则 一、个人信息处理主体的划分 二、我国关于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建构 专题三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一、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背景与相关概念 二、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域外观察与核心规则 三、我国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 专题四 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 一、自动化决策的概念厘清 二、自动化决策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三、关于自动化决策的立法规定 四、自动化决策规制的核心问题 第五篇 保障: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专题一 从“登记注册制”转向“问责制” 一、登记注册制——一种事前监管的手段 二、问责制——对产业发展更友好的事中和事后监管手段 专题二 基础性保护要求:安全保障原则 一、安全保障原则的内涵 二、技术性安全保障措施 三、组织性安全保障措施 专题三 事前的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 一、隐私影响评估(PIA)的兴起 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三、如何适用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 四、DPIA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专题四 事后的数据泄露通知制度 一、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的内涵及法理基础 二、欧盟数据泄露通知制度 三、美国数据泄露通知制度 四、我国个人信息泄露通知制度 专题五 设计和默认的数据保护 一、设计和默认的方式进行数据保护理念的内涵 二、八项基本原则 三、我国的个人信息安全工程 四、合规建议:八项隐私设计策略(Privacy Design Strategies) 附录: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30问 问题1:《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是什么? 问题2:《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对象和管辖原则是什么? 问题3:如何界定个人信息? 问题4:《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什么采用“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表述? 问题5:《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哪些个人信息保护基本原则? 问题6:处理个人信息有哪些合法性基础? 问题7:《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同意有什么要求?哪些情形下需要单独同意? 问题8:个人是否可以撤回同意? 问题9:《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哪些告知个人的要求? 问题10:如何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共同处理情形? 问题11:如何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个人信息委托处理情形? 问题12:《个人信息保护法》对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哪些限制性要求? 问题13:《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个人信息公开以及处理已公开个人信息作出了哪些规定? 问题14:《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有哪些限制性要求? 问题15:什么是敏感个人信息? 问题16: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有哪些特殊要求? 问题17:处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有哪些特殊要求? 问题18:《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否适用于国家机关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问题19: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有哪些特殊要求? 问题20: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 问题21:《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死者的个人信息作了哪些规定? 问题22: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哪些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义务? 问题23:哪些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设立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 问题24:如何理解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 问题25:如何履行个人信息泄露通知义务? 问题26:《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大型互联网平台哪些特别义务? 问题27: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有哪些? 问题28:《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哪些法律责任? 问题29:提起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有哪些要求? 问题30:个人信息去标识化和匿名化有什么区别?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设立的专业法律研究机构。中心挂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秉承中国信息研究院“国家高端专业智库、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宗旨,主要围绕电信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法律研究支撑,与行业共建有成效的沟通交流平台。 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建自2000年,中心充分发挥研究院和政经所专业融合优势,在信息通信法律法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市场开放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并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有力的立法和政策建议。中心密切关注国内外、产业界的重大战略、政策、产业发展实践,结合行业特点和国际趋势,研究信息通信业的法律问题。中心致力于构建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协作与研究探讨的平台,同国际组织、国内外学术团体和企业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