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书治要360(第三册)

包邮群书治要360(第三册)

1星价 ¥27.8 (7.0折)
2星价¥27.8 定价¥4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6382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6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12638280 ; 978-7-5126-3828-0

本书特色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第三册》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 魏 徵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 —— 林信敬

内容简介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第三册》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目录

壹、君道

一、修身

甲、使命

1、《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尚书·洪范》上说:“天子能做人民的父母,而为天下所归往。”圣人用相似的称谓来端正名分,而称君主是“父母”,表明宽仁慈爱、有德礼让,是王道的根本。

2、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其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也。

①存亡定倾: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②泽:恩德,恩惠。


圣人做事,都是殊途同归,他们使濒临灭亡之国得以延续、使即将倾覆之国得以安定的目的是一致的,心志总是不忘记要有利于人民。……圣人的心境,日夜都不忘记有利于他人,他们的恩德所播及的地方也是很广远的。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