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28278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55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100128278 ; 978-7-100-12827-8

内容简介

本书从逻辑和历史两个维度对死亡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阐释。一方面该书稿指出并论证了死亡或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具有世界观的或本体论的意义,而且还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另一方面,该书稿还指出并论证了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的系统”,揭示了死亡哲学从“死亡的诧异”到“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再到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本书于1991年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哲学年鉴》、《北京日报》以及台湾地区《鹅湖》、《哲学与文化》等30多家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都发表了书评,进行了报道,称赞其为“中国人写作的**部真正具有学术水平的死亡哲学的专著”。 该著曾先后荣获过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1991年度很好社会科学图书奖(1992年6月)、第六届中国图书奖(1992年12月),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首届省政府奖(1995年5月)和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1995年12月)。

目录

导论
一、死是一个我们不能不猜的谜——对死亡哲学概念的“静态”分析
二、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对死亡哲学概念的“动态”考察
三、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
四、论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

**章 死亡的诧异
**节 原始死亡观的崩解与人的死亡的发现
一、原始死亡观与原始宗教神话
死亡不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绝对终结-超个体灵魂是不死的
二、原始死亡观的崩解与人的死亡的发现的几个先决条件
人的个体化-精神自律信念的破除-时间观念的更新-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人的死亡的*初发现与哲学的出现
死亡的发现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哲学的出现与人的死亡的*初发现
第二节 对死亡本性的哲学思考:从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到苏格拉底
一、赫拉克利特:“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智慧就在于听自然的话”-“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始终是同一的东西”
二、毕达哥拉斯:死亡是灵魂暂时的解脱
三、苏格拉底:“对于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男子汉应当在平静中死去”-“对于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死可能比生更好”-“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因无可避免的死期而苦恼悲戚,那就不成话了”-“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第三节 对死亡本性的再思考: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一、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灵魂是“有形体的”和“有死的”-“愚蠢的人怕死”-“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二、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灵魂不死需要许多证明才能使人信服”-“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三、亚里士多德:神圣的理性不死
“整个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是不可能的”-“能动心灵”与“能动理性”不死-我们应当尽力“过理性生活”,“使我们自己不朽”-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可以为勇气和美德所克服
第四节 对死亡恐惧的治疗:从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到塞涅卡和马可·奥勒留
……
第二章 死亡的渴望
第三章 死亡的漠视
第四章 死亡的直面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
附录一 古今中外哲学家论死亡名言荟萃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1)基于回忆说的证明。柏拉图认为,我们通过后天经验,只能获得关于“可见世界”的“意见”,而不可能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为要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就必须通过“灵魂的回忆”。而灵魂之所以会先天具有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正在于它对于身体的先在性,在于它在“投生为人以前就已经存在在某个地方”。换言之,正是灵魂的先在性和不死性构成了“知识就是回忆”这一认识论学说的可能性。用柏拉图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然心灵是不死的,并且已经投生了好多次,既然它已经看到了阳间和阴间的一切东西,因此它获得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人的灵魂能够把它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美德及其他事物的知识回忆起来,是不足为奇的。”  (2)基于理念论的证明。唯物主义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曾经提出过“同类相知说”,柏拉图继承和改造了他的这一学说,提出了“凡有死的东西都认知不到不死的东西”这样一条准则,并从这条准则出发,对灵魂作出了理念论的证明:既然“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和有神性的,既然灵魂能够理解“理念”,则灵魂本身也就必定是永恒的、不死的和有神性的。  (3)基于灵魂结构的证明。既然如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约公元前500-前428年)和德谟克利特所说,事物的产生或毁灭是构成事物的诸多元素的混合与分解,既然作为万物本质的灵魂的结构是非复合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则灵魂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就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毁灭,它因此也就必然是不死的和永恒的。  (4)基于灵魂性质或灵魂起源的证明。柏拉图在考察灵魂的本质时,曾经把灵魂定义为“能够推动自己运动的东西”,并断言,凡能够推动自己运动的东西就必定是不为他物所产生的东西,因而就必定是“*初的东西”,“在一切事物中*先存在的东西”,因而也就必定是永恒的和不朽的东西“。用他自己在《斐德罗篇》中的话说就是:“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  (5)基于道德论的证明。柏拉图在后期著作《国家篇》中还从道德伦理角度讨论了灵魂不死问题。他指出,既然在尘世上行善未必有善报,作恶未必有恶报,则美德的酬报就应求诸灵魂的永生。“灵魂是不能被某种恶的东西消灭的,不论是内在于灵魂的恶,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因此灵魂是永恒地存在着的;假使灵魂是永恒地存在着的,那它就一定是不朽的。”顺便说一句,柏拉图的这个证明开了康德灵魂不死道德论证明的先河。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死的上述证明并不充分,而且它们也都程度不同地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例如,他的**个证明犯有灵魂不死说与回忆说循环论证的错误。他的第二个证明犯有“预期理由”的错误,因为我们同样可以用阿那克萨哥拉的“异类相知说”来证明灵魂的有死性。西方学者泰勒在谈到这一点时曾经指出,柏拉图给予我们的是不死的希望,而不是不死的确定性。他的批评可谓一语破的。因此,如果仅就柏拉图论证灵魂不死的逻辑必然性来看,确实是有懈可击的。然而,如果我们意识到,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个把灵魂不死学说同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从而赋予灵魂不死学说以一种普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意义,把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学说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便不能不油然而生一种叹为观止的敬意。

作者简介

  段德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先后兼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基地(哲学所)兼职教授与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