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04456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214044563 ; 978-7-214-04456-3

本书特色

本书史实非常扎实,即便过去近40年,其结论依然站得住脚,无愧研究近现代中德关系史“难以超越”的经典著作。译者队伍相当庞大,翻译质量很高,相信能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难以超越”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极其出色”的成就。

目录

目录

鸣谢

绪论

**章1914年之前德国在中国

第二章德中关系的重新起步

第三章联系的建立1926—1931

第四章国民党的工业战略1931—1933

第五章新的关系1933—19361

第六章朴素、法西斯主义和“新生活”

第七章德国与中国的现代化1935—1937

第八章尾声1938—1941

结语

缩略语

参考书目

新版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译本序言 中德关系史,是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这方面缺乏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学者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整理出版了一批资料,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性的论文,为促进中德关系史的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与西方国家学术界比较,近十多年来我国中德关系史的研究,进展仍然缓慢,成果亦不算多。德国、美国的历史学者,都已对中德关系史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郭恒钰教授、罗梅君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费路教授,法国弗赖堡大学伯恩·马丁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等,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其中,柯伟林教授的著作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水平,在国际学术界有良好的影响。陈谦平、陈红民、武菁、申晓云四位民国史学者,将这一重要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相信它对中德关系史的研究,会起有益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德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德两国之间只有一些简单的海上或陆路商业贸易往来。鸦片战争以后,德国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侵略活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它并非侵华活动的主要角色,而是跟在英、法等国后面分享一杯羹。19世纪以来,随着德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德国帝国主义迫切需要向海外扩张,因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掠夺,并成为英、法等国争夺中国的强劲对手。它在中国划租界、修铁路、开矿山,强占胶州湾。可是,**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粉碎了德国帝国主义妄图称雄世界的迷梦。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权益被全部让予日本。德国因战败被排除出大国争夺中国的行列。 中德关系的复兴,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期。自1928—1933年,是双方关系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在积极依靠美国、日本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联络德国,以寻求德国的军事支持,稳定本身的政治、经济统治。而德国在经受了**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沉重打击之后,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起来,并逐渐解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再次向外扩张。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各军事机关聘用了大批德国军事顾问,并以德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方法训练军队,以德国的新型武器装备各部队。双方的经济贸易亦在不断扩大。 不过,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谐与活跃的时期,却是1934年以后至1937年间。这一时期,双方由单纯的民间贸易和非官方的军事往来,发展为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在日本不断加紧对华军事侵略的严重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把全面军事援助的希望寄予德国方面。而德国希特勒政府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借以倾销军火,并进口军备原料。在对日关系上,德国由于与日本结盟,并与中国友好,同时又不愿日本取代德国在华利益或因战争受损而丧失其在远东对苏联的牵制作用,因此不希望日本扩大侵华战争,表现了较为中立的态度。 可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扩大,日本政府对德国继续执行两面政策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因而自1938年以后,中德关系由密切合作逐步后退。德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逐步明显地倒向日本,宣布军事顾问离华,严令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特别是在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以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1941年7月,德国政府更进一步宣布承认汪精卫伪政府。12月9日,中国政府宣告与德国断交,中德关系完全破裂。 柯伟林教授的著作在简明扼要地叙述了1914年**次世界大战前的中德关系之后,以大量的篇幅研究了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演变,论述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战略,并深刻地探讨了这种关系给双方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柯教授还以相当的篇幅阐述了中国国民党人对德国历史经验的认识和对法西斯主义的看法。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作为柯伟林教授多年的朋友,我对本书中文版的面世,表示衷心的祝贺。 张宪文

作者简介

柯伟林(W.C.Kirby),198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哈佛大学盖辛葛尔历史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1984年出版本书,备受好评;此后又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学者之一。其论文《近代中国的连续与变化》,论述了民国的经济计划和人才对日后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以1949年作为界线;另一论文《中国的国际化》,展示了近代中国将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模式本土化的努力,指出了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不能仅仅“以中国为中心”。这些论述极具影响,使得“连续与变化”和“国际化”成为西方中青年学者研读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