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与竹简的世界 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

青铜与竹简的世界 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

1星价 ¥52.5 (7.0折)
2星价¥52.5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9561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100195614 ; 978-7-100-19561-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刀剑与笔锋的碰撞,文人与帝王的较量。
秦始皇称霸青铜帝国,司马迁书写《史记》叙事,谁才是那个定义世界的征服者?

内容简介

“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是侯格睿的专门名词,也可以说是文学形象的比拟术语。这两个术语是对中国历史模型文、武两个层面的摹写。侯格睿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司马迁与秦始皇争夺世界的画面。在这场比赛中,秦始皇凭借强制和暴力,而司马迁以道德重建作为管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借助《史记》赢得了比赛。他们争夺的焦点是“定义世界”。司马迁将秦始皇拉回了他试图否定的历史序列中,接受历史的评价;他通过全面记载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暗含褒贬的叙事手法,将汉武帝置于秦始皇评价体系之下,完成了竹简世界体系的构建。司马迁通过《史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微观模型,并让模型获得了较为的生命力。

秦王朝的崩溃与帝制的结束,表明“青铜世界”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秦始皇想把他的创造传之万世,只是一个幻想。司马迁创造的“竹简世界”,还将伴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推演无限延伸,是真正的传之万世。

目录

前 言

**章 历史的意义

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司马迁和历史

第二章 表现世界

《史记》的结构

阅读结构

竹简的世界

第三章 历史之网

历史之网

多重叙述

第四章 事件的意义

事件的意义

评估概括

第五章 塑造世界

判断史

作为诠释工具的《史记》

改造世界

第六章 圣人的历史

文学塑造

圣人的历史

第七章 争夺世界

青铜的世界

争夺世界

第八章 理解世界

适应时代

理性的限度

理解与被理解

结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译后记
丁波
司马迁对阵秦始皇,虽不似秦琼战吕布一样无稽,但多少也会让读者诧异。美国学者侯格睿的《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司马迁与秦始皇争夺世界的画面:“两个人实际上参加了同一个比赛。他们都试图通过重新排序历史、命名和分类以及控制话语的基础来定义世界。”在这场比赛中,秦始皇凭借强制和暴力,而司马迁以道德重建作为管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借助《史记》赢得了比赛。他们争夺的焦点是“定义世界”。侯格睿是美国当代《史记》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是北卡罗莱纳大学艾塞维利分校的教授。 1988 年,侯格睿获得耶鲁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史记〉中的客观性和解释性问题》(Objectivity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Shh Chi)。1999 年,侯格睿的《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其关于《史记》研究的代表性作品。该书出版后在美国汉学界有较广泛影响,被认为是与华兹生《司马迁: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杜润德《朦胧的镜子:司马迁笔下的矛盾与冲突》齐名的当代美国《史记》研究重要成果之一。
该书的结构和各章的具体内容,侯格睿在“前言”中有简要的概括,读者可以容易地获得全书的梗概,此处不赘述,我们将目光聚焦侯格睿组织的司马迁与秦始皇的比赛上。司马迁与秦始皇的比赛,结果显而易见:司马迁的竹简世界*终战胜了秦始皇的青铜世界。侯格睿客观地评判了这场比赛。秦始皇以武力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帝国后,“试图通过思想的重组使他自己的军事征服合法化。他试图改变人们理解世界的范畴,*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能够定义世界”,即由他来定义理解和判断世界的术语。“在重新命名的狂热中,……一个新世界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新的名字,它们都来自秦始皇。”不幸的是,司马迁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消除了秦始皇的努力,“司马迁写了一段历史,其意图是点对点消除秦始皇的意识形态结构”。
《史记》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因为它不仅讲述了过去的故事,还试图以象征的方式代表过去。就像秦始皇的陵墓一样,《史记》是一个宇宙模型,一个写在成千上万片竹简上的世界。事实上,《史记》是一个*终被证明胜利了的竞争模型。秦始皇试图利用他的政治手段来塑造一个没有历史的新世界,但*终他被迫只是在司马迁的《史记》所创造的宇宙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中,“历史学家——而不是皇帝——是天地之间的真正联系”,司马迁的胜出也自然毫不意外。为什么秦始皇、司马迁都选择以历史作为定义中国的手段呢?侯格睿认为“祖先崇拜、儒学和官僚主义都促成了在中国文明中历史思想的盛行”,“非常明显的是,中国人不同寻常地将历史作为身份认同和发展方向的源泉”。司马迁不仅把《史记》作为他历史观的代表,“而且也以特别的字面方式代表了世界本身,通过它的存在,寻求改变那个世界”。作为客观世界的模型,“司马迁的历史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用写实的笔法记录超越普通因果关系的具体话语和行动,旨在以这样的记录影响世界。《史记》就是用这样具有表演感和仪式感的语言呈现这个世界。通过《史记》中的命名、归类和排序,司马迁给予宇宙本身一种特定的结构”。《史记》五体结构的灵活性发挥了重要功用,它允许司马迁在不同主题下,灵活取舍史料,既保证了客观性,又能发挥历史的道德教化功能。司马迁希望他的读者在他的模型指引下自己去理解世界。侯格睿相信,读者即使在模型的指引下找到了理解世界的妙门,也不会离开司马迁,这也是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鹤立鸡群的原因所在。司马迁的世界模型能够发挥功能,也离不开他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这也是模型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侯格睿通过《孔子世家》的叙事分析指出,司马迁关于孔子一生的描述,折射的正是司马迁自己的人生际遇。司马迁通过描述圣人,也拉近了他与圣人的距离。遭遇坎坷,通过著述获取后世的认可,这是孔子和司马迁共同的命运。司马迁认为这也是历史的价值,通过历史学家的努力,让那些被埋没的圣贤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这是天道。天道,不应被局限在一个短的历史时期。伯夷叔齐虽然没有善终,但他们被孔子从尘埃中打捞出来,被后世敬仰,这是天道。司马迁自己正在遭受的坎坷,也必将通过《史记》得到应有的澄清。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不惜承受腐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为何如此急迫地选择这样激烈的对抗呢?侯格睿也给出了他的分析:司马迁发现,他的竞争对手秦始皇从骊山帝陵中复活了,他在汉武帝身上附体了。他们是如此相像,推行的政策如出一辙,甚至两人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不谋而合。司马迁被恐惧包围着,他一定要完成《史记》,完成世界模型的构建,否则,他与秦始皇的竞争,终将败在秦始皇的孪生者手上。当他的描述突出了秦始皇和汉武帝之间的相似之处时,读者认识到这两个君主其实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相同的批评适用于二者。《史记》的结构允许司马迁将二者匹配。侯格睿把《史记》五体结构下呈现的竹简世界,与秦始皇陵中呈现的微缩的青铜世界作为两个具象对比。秦始皇在地下复刻了自己统治的世界,他试图借助祖先精神对后世的控制,通过地下这个微缩的帝国,万世统治人间。可悲的是,随着秦帝国的灭亡,秦始皇陵也遭到破坏,他的野心也被司马迁曝光。而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膜拜的经典,不断被研究阐发,司马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愿望被光大。侯格睿之所以将司马迁的《史记》看作客观世界的微观模型,秦始皇陵近乎模型的结构一定给了他颇多灵感。过去的研究成果对《史记》五体结构之功能也有足够关注,但鲜有将其上升到客观世界模型的层面,严谨的中国学者更不会将《史记》与秦始皇陵类比,这些给侯格睿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侯格睿发现了司马迁的野心,司马迁害怕汉武帝重建秦始皇的世界,不惜承受腐刑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将秦始皇拉回了他试图否定的历史序列中,接受历史的评价;他通过全面记载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暗含褒贬的叙事手法,将汉武帝置于秦始皇评价体系之下,完成了竹简世界体系的构建。
中国文化中,“野心”不是一个褒义词,鲜有学者将这个词用在司马迁身上,侯格睿很仰慕司马迁,把他看作孔子一样的圣人(美国学者杜润德在《朦胧的镜子:司马迁笔下的矛盾与冲突》中甚至将司马迁称作“孔子二世”),他认为司马迁写作《史记》,有征服历史的野心,并无贬义。在他看来,司马迁不仅战胜了秦始皇,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关于道德世界的创建,而且塑造了秦始皇和孔子在历史中的形象。司马迁以这样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了与秦始皇的竞争。《史记》是百科全书式著作,任何一个纬度的解读都有其合理性,侯格睿从“正名”角度切入,把司马迁的著史看作他与秦始皇争夺古代中国的定义权,让人耳目一新。在侯格睿看来,孔子、司马迁借助道德教化改变世界,他们实现历史道德教化的手段,就是“正名”,司马迁通过《史记》构建了客观世界的微观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将历史的道德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较之于《春秋》,《史记》庞大的结构,五体之间的配合,本身就有寓意,什么样的人入本纪,什么样的人入世家,在史料取舍、排列及叙事手法上有足够的空间,使司马迁能够尽情发挥。它建构的客观世界的模型,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帮助司马迁战胜了秦始皇,赢得古代中国的命名权,它也是司马迁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侯格睿相信,司马迁通过《史记》理解世界、改变世界,他希望他的读者——那些能真正读懂他著作的人,能和他一起在《史记》所构建的客观世界的微观模型中,找到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选择了“遁形”,读者在一个看不见的向导的指引下,与司马迁共同探寻古代中国,并从中获得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能力。司马迁通过《史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微观模型,并让模型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史记》之所以成为经典,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这是根本原因之一。《史记》传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代关于《史记》之注释、选本及研究汗牛充栋,特别是 20 世纪以降,海内外关于《史记》的专著及论文更是蔚为大观,侯格睿作为汉学家,对《史记》这样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有如此宏观之概括,确实值得钦佩,这也是激励我动笔翻译的*大动力。

作者简介

侯格睿(Grant Hardy),北卡罗莱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历史系助理教授。1961年3月7日出生。1984年获得杨伯翰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耶鲁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研究范围为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文献。
侯格睿(Grant Hardy)与华兹生(Burton Watson)、杜润德(Stephen Durrant)是美国汉学界史记学研究领域*负盛名的学者,被誉为美国《史记》研究三君子,他们分别撰写的三部史记研究论著堪称该领域奠基之作。侯格睿是北卡罗来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历史与宗教研究教授和人文项目主任。他在杨百翰大学获得古希腊文学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侯格睿教授因为他的教学和学术获得了大量的奖项和荣誉。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他获得了2002年艺术和人文学院杰出教师奖,并在2009年至2010年被任命为Ruth and Leon Feldman Professorship教授。他还获得了国家人文基金会的研究资助,并参加了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侯格睿教授著述、合著、编辑了6部著作,包括《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Worlds of Bronze and Bamboo: Sima Qian’s Conquest of History)、《牛津历史著作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卷,等等。此外,他还为《世界百科全书》(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撰写或修改了大部分关于中国古代的篇章。
译者简介:
丁波,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史记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尤其在《史记》方面用力*多。在《史学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学术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史记??将相表倒书考》等学术论文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